本硕博三个方向多领域试错尝试,复盘再看,人生能否避免走花路?

第六个人·2022年06月20日 17:40
谁的断档更少?谁衔接的更顺滑?谁能强有力的利用「相邻可能」去平滑自己的人生之路?

最近中科院博士赵安的论文致谢部分出圈。

文字令人动容。不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棋怎么会这么走呢?

职业路径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本硕博是跳跃性的,在三个方向上。经历7次考研,中间先读了一个在职硕士,延续了他本科兰州大学农林专业的方向;后来显然是因为觉得学历不过硬又放弃,重新考了本校法律硕士;而后,博士又重新回归了农林方向,具体选择的是经济学,最终迈入中科院。

其间,还有多份断断续续方向各异的工作,在广东民营企业打过工,也做过体制内基层村支书。从简历上看,其实是支离破碎的。

我不太能判断他的几个方向从真实的录取率、考试难度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差异度究竟是怎样的。但我对他的履历、经历有极强的好奇和共鸣,这些选择背后当然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决策因素促成的。

这份「致谢」尽管只言片语,但背后的心酸与波折已经穿透屏幕。

可以判断:他非常努力,非常勤奋,始终没有放弃改变命运的尝试,但也可以说,经历了太多不必要的波折与弯路。这个弯路,就来自选择。

人生永远是一个后视镜,要走过去才知道答案。我能感受到他的兴趣和方向在不断发生变化,过程中可能也遇到了一些恩师或贵人点拨,因此他的人生也悄然改变航向。

这其中,或许也有很多是“模棱两可”、“差不多还行”,“走到那里大概就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这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摇摆、试探和假设。

但恐怕在他此刻博士毕业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确立了自己的职业方向,稳定下来。

某种程度上说,「跳跃」折损了个人价值,隔空跳跃会带来新的人生断档。而断档会带来未来每次选择更高的风险和代价。如果内心没有极强的兴趣和热爱,在遭受现实打压或冲击的时候,人就更难坚持。那么,我们把一条路真正「走出来」的可能性就极低。所以,很可能会屡战屡败。

乔布斯著名的观点「Connecting the dots」连点成线,其实是我们经营职业生涯非常关键的一项能力。

现实看:谁也没长后眼,后续的人生既取决于质量上的努力,也取决于不可控制的运气。

你怎么知道此后你能真的考上一个比较理想的硕士,乃至博士?当就业不够理想的时候,职业选择有可能再次背叛你的专业方向,那个时候该如何平衡已然拥有的工作积累和想要通过学历重塑实现跃迁之间的严重扭曲和背离?

那你要不要屈服于现实,边走边看,即使专业和岗位方向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向,也读个在职硕士先提升一下自己,再谋划更远的事呢?先就业再择业,如果现实条件不能一步到位,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再看下一步呢?

当我们看别人的发展时,利弊可能容易权衡,但面临自己的真实选择时,就不一定能做得好了。

如果我们是赵安,也许我们也会低下头,面对60-70分的选项,可能也还是会做出类似的决定,先走走看。

但我发现,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很多个“相貌平平”的骑墙选择之间辗转,才会让我们的人生很轻易的就经历周折。从这段复杂的考研、读研经历来看,我认为他当时应该是没想清楚。

站在更长周期的今天审视,结果是好的。

没有周折,那就不叫人生;没有摸着石头过河,与现实碰壁,你就不知道能力和兴趣在哪,更谈不上摸清到底有哪些选项可供选择,又能不能再创造出更好的新选择。

不过,当我观察过一些人的发展之后,我却深深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不要把人生的路走花

赵安博士其实有机会让自己的职业变得更顺更轻松。

如果说他是因为考研屡战屡败没能在30岁之前快速找准方向经历太多波折,那再看最近很火的董宇辉,你就会感受到,尽管转型也同样经历痛苦和不顺,但他翻盘明显是一个「等待时间」的过程。

如果没有多年阅读的积累,怎么可能在直播间信手拈来,琴棋书画把人生经历和各种阅历流畅地表达出来?富有魅力的表达能力、丰富的学识、充满亲和力的即兴交流与互动,在讲台上和直播间里,是一种非常相通的底层能力。没有底层打通,转型和重新再选择都将是艰难的。这相当于在职业能力、人脉与资源上同时运营几块“飞地”获得成功,背后成功的机制和模式可能完全不同。

在跳跃性的选择中,你可能根本用不上杠杆力。

所以,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谈到了创新与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运用「相邻可能」。当我们仅仅是意愿上去规划一个更好的路径,而缺乏对真实的「相邻可能」的探索、论证,我们就非常容易给自己创造出不必要的挫折。

所以,董宇辉潜意识把自己过去的能力与经验最大化的迁移到了新的平台上,这种迁移会随着时间积累慢慢爆发出来。

我们能从周围人身上感受到两种人生模式:

有些人虽然小插曲不断,不过总体平顺,大方向稳健;

有些人则属于每天换个地方犁地,总赶不上有收成的那天。

人与人在智商上的差距可能会因为大家接受的信息越来越相近而被大大缩小,真正决定了谁更轻松、更顺畅的,恐怕就取决于——

谁的断档更少;谁衔接的更顺滑;谁能强有力的利用「相邻可能」去平滑自己的人生之路。

底层能力的迁移,帮助我们争取胜算几率。当职业选择能够在底层上拥有「延续性」时,我们会人为降低很多阻力和难度,其实,我认为这也是为自己赢得运气和时机的前提。

过去,曾有一位面试官非常礼貌的点评我的简历,说:我非常佩服你,可以有勇气总是挑战最难的,总是从零开始。

这也许是一种鼓励,但更多其实是一种警示。为此,我接纳了这个建议,没有选择这个机会。重点在于——我发现那可能又是一块全新的新大陆等待从零开始拓荒,我没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充分驾驭这个选择,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与已经拥有专业背景的人同台竞技,我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从0开始恶补别人的脚底板下限知识,我更难在短时间内拥有深刻的行业认知——简而言之,我将失去根基。

这个选择的「相邻可能」太低了。

随着年龄渐长,我对职业选择更加慎重,也慢慢有了更多成熟的看法。当出现了太多60-70分的选择,或现实很难让人看清时,我会放慢速度,耐心等待。因为一个错误的方向将使你的加速度变为负数,从此走向不能轻易再返回主路的岔路。但如果你仍能保持在一个稳健的大方向上缓步前行,则其实是一种不可小看的积累。时机有可能是在这种等待中展现的。

在充满勇气的进行跨界和人生再出发之间,我们要果断的往前迈步,大胆的做出判断和新的选择;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成功本身应该是一种顺势而为,要让所有的长板与积累汇聚在一起。轻易的抛弃过往打下的根基,不是明智之举。

人生的时间很有限,留给我们在假设中获得成功的选项并不很多。

相邻可能其实是让我们从已知出发,走向未知。但所不同的是,即使相邻选项出现了失败,你仍然有机会返回主航道!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主题和线索,循着这个逻辑,我们始终可以动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终究能走得更顺畅更轻松一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第六个人”(ID:connect_yourself),作者:第六个人,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长期探索营销规律与个人品牌成功之路,分享职业与成长点滴!

下一篇

风景哪边更好?

2022-06-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