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变难,是为了发展高科技?
大家好,我是很帅的狐狸
今天跟大家聊几句
高考
这两天不少考生吐槽高考数学特别难,还出了几个热搜。
接着,我看到有自媒体提了个有意思的说法——
高考数学变难
是为了发展高科技
他们的推导过程很是自恰——
这个逻辑很有意思。
我以前也 提到 过,中国的人口红利用得差不多,负债率也差不多加到头了,所以接下来要发展,主要还是得靠高科技产业。
不过我挖了挖数据,发现上面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而且这么一挖,还挖出一些出乎我意料的结论。
今天我会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高考数学真的越来越难了吗?
理工科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学文科就没戏了吗?
Anyway,要验证文章一开头的说法,我们首先需要证明——
Part 1 高考数学真的越来越难?
这些自媒体对高考数学难度的判断,大概是来自于媒体对考生的采访——
不过,「难不难」这个问题,也跟采访对象有关。
根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的说法,「试卷的考查内容范围和比例、要求层次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要准确判断的话,还是看后续出来的分数会更实际。
既然暂时还没法给今年下结论,我们不妨看看过去几年的数学难度。
毕竟咱被美国「卡脖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科教兴国」也是1995年就提出了,总不会等到今年才开始把数学卷子难度忽然拉满吧?
然后我搜了搜论文,发现还真的有人统计过——
从数据来看,数学卷的难度一直在波动,一般是隔年交替。
所以2020年也有媒体提到,数学卷难度一般般。
所以呢,即使今年的数学卷真的特别难,也不见得是刻意而为之。
接下来,我还挖了挖我很好奇的另一个问题——
Part 2 理工科越来越受重视?
要搞经济转型发展高科技,那么理论上来说,高校是不是应当招募更多的理工科学生才对?
我从教育部那边拉了拉数据,发现并·没·有~
从趋势来看,理工科的招生比例并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理学的占比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收缩。
这可能是因为,科技发展这个事情并不需要靠堆人数,毕竟搞发明创造的人是少数。
为了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观能动性,科技部等部门在2019年还发布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
专业招生比例上,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结论——
一个是文学(包括外语、艺术)的比例在扩大。
看了下细分,艺术招生的占比提得很快。
另一个结论是经管类的比例在收缩。
这个也不难理解:前几年余额宝带火的「互联网金融」那么热,后续几年随着P2P平台陆续爆雷,这波热潮也渐渐消退。
而且本科学管理真的用处很有限……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对人才的需求不变的话,后续理工科和经管类要找工作会越来越容易,毕竟相关人才越来越少嘛。
Part 3 学文科就没戏了吗?
去年其实在网上闹过一阵,因为当时有篇论文提到,「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我也觉得,其实文理分科没那么重要。
就像做金融,行业里头也有很多岗位分工——
并不是每个金融人都需要很懂数学。
除非你做量化,不然只要懂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些数学知识用来搭模型已经绰绰有余了。
我在投行帮企业上市的朋友也说,其实他们的工作,稍微优秀一点的高中生都做得来,只是为了唬住客户,所以才要有个名校的头衔。
我还在念书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个招聘会。
当时某个国际大投行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也提到,他招聘时特别喜欢找历史系和英语系的学生。
因为他们平时英语论文写得多,英文报告写起来会更有文采。
另外,我会建议文科背景的人不要自我设限,稍微拓展下自己的能力边界(当然理科生也是)。
毕竟现在无论专业背景是啥,大家的简历都人均python了。
现在懂点基础的编程,就跟之前的Word PPT Excel一样的没什么区别。
这背后也有我以前经常提到的「通识教育」的概念——
尽可能地跨学科学习,这可以让你的思维角度更宽广,更容易激发创意。
之前在做教研时,看到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老师在一本书中提及,耶鲁的本科教育很注重全方位基础教育,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与工程等等各方面都要学,也就是「通识教育」(内地有不少高校称之为「博雅教育」)。
他提到,如果从耶鲁大学毕业时任何本科生成了哪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会觉得这是耶鲁教育的失败。
无独有偶,我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亦提倡通识教育,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需要修满中国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等领域的课程。
当然跨学科学习还有更实在的应用——
大学时,有一次我跟导师(mentor)Armstrong Lee 先生一同爬山时,他分享道,他本科学业尽可能地涉猎不同学科课程(他甚至还修了神学院的课程),最大的好处是无论遇到谁都有话题可以聊。
所以我本科除了金融和营销的课程,还修了编程、心理学、社会学、性别学等等,甚至还学会了怎么看卫星遥感图片…
照例一张图总结一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狐狸君raphael”(ID:shuai_investor),作者:很帅的狐狸,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