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躺赢的人生:34岁,高学历低技能,职场逆袭得多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作者 赵晓璃。36氪经授权转载。
写在前面的话:
但对有些人来说,意味着辗转反侧、焦虑不已,对他们而言,年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一团乱麻,不知从何梳理。
他们也曾渴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洗过去挫败的痛楚和感伤,来一次振奋人心的“逆袭”。
所谓前有播种与耕耘,才有后来的收获。
今天这篇,源于一则真实的咨询案例,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特地对这个案例进行了文学加工与处理,旨在提醒有缘看到此篇文章的读者,切莫掉以轻心,不要重蹈覆辙!
01.
翻开咨询者孙琳(化名)的履历,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我肯定是要跟过去的:根据孙琳的叙述,她高考报考志愿时不知道报考什么专业,听家人说建筑行业很吃香,于是报考了建筑专业,可没想到成绩差几分,被调剂到了土木工程专业。
研究生毕业之后,孙琳依然迷茫不已。
02.
“既然工作无聊而琐碎,你就没想过寻找其他出路吗?”我问。
“实不相瞒,在工作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我可想换个环境了。然而一想到这家单位的福利待遇,我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走出这一步。”孙琳说。
原来,孙琳所在的单位待遇在这座三线城市算是很不错了,虽然平时工资不多,但年终奖特别丰厚,平摊下来的收入非常可观;另外在医药费报销方面,除了社保能够报销的80%左右之外,个人部分的80%左右单位也给予报销。
例如,孙琳几年前做过一次阑尾手术,花费大约1w左右,社保报销了8k,剩下的2k单位报销了1.6k,最终自己只花费了400元左右。
另外单位离家特别方便,只要10分钟步行左右的路程就可以到......
在孙琳的设想中,她就这样一直做下去,等到上面的领导熬白了头退了休,自己的资历再积累深一点,总能从普通职员混到资深职员,到头来说不定也能混到啥主任当当。
不知道你可曾发现,类似孙琳这样的工作生活状态,用两个字描述最为贴切,即,安逸。
在心理学上,这种安逸就是“舒适区”的典型表现。
我给孙琳画了一幅“职业成长路径图”。
在这张图里,我将常见的职业路径大致分为:探索期、新手区、成长期、成熟期、瓶颈期、突破期、事业期。
也就意味着,那个时候你已经具备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也形成了优势能力,在单位中的不可替代性高,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
——你会遇到一段时期的“停滞期”,这个时候如果能够进行反思和定位,辅以相应的积累和调整,则很容易达到突破,这才是“逆袭”的真相。
而类似孙琳这种停留在“新手区”的人来说,空有职场工龄却没有相应的积累,远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如果想要在今后获得较为顺利的发展,要从职业目标入手,进行重新定位,再去想办法积累初级经验,逐渐与管理人员建立信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有可能进入成长期。
而孙琳这个案例更为复杂的在于,首先她是女性,其次她的年纪很麻烦(35岁是很多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招考最后的年龄线,也是很多企业招人的年龄分隔线),最后她已婚未育的尴尬身份,无疑都是她切换职业轨道的隐性障碍,可谓阻力重重。
04.
1、在现实环境中,女性的职业规划,更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包括情感、婚姻以及各种相关因素。
类似孙琳之前的规划思路,就是典型的“线性思路”:只考虑到单向的职业发展,没有考虑到更多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孙琳有些悔不当初。
如果自己能预见今天,孙琳不会选择选择现在这般高龄备孕,而是在工作第三年,也就是新婚那一年,就着手生娃这件事,如果打算要二胎,那就一鼓作气,毕竟单位的福利条件很不错,甚至还能享受长达半年的产假。
如果那几年能够完成生娃大事,如今孙琳转战北京,就不会有“已婚未育”的身份尴尬了。
2、毕竟,躺在沙发上刷个手机追个剧多轻松?可是要构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上不断精进,绝非一日之功。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兴趣的消磨和乐趣的减淡,甚至会有一段“黑暗期”:你苦苦努力了很久,仍然看不清前面的路。
如果不是,你需要抓紧时间自我反思。
有些苦绕不过去的,不如早些经历
想要在任何领域取得成绩,对于很多条件一般、起点一般的普通人而言,唯有在某个领域深耕,度过最艰难的“投资期”和“积累期”,才能品尝到“收益期”的甜美果实。
例如以三年为一个战略阶段,分清每个阶段的主次,进行针对性的取舍;
假如孙琳和老公的夫妻关系不错,同时老公收入也不错,这个时候孙琳不妨考虑年后去北京,先休息一段时间专门备孕,同时做些准备,便于产后复出职场。
最后,对眼下的孙琳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从头积累一技之长,而是加强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迅速启动“归零”心态,找到可以起步的领域积极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留意新的机会,方能获得较为顺利的发展。
——而这些,无疑是违背我们贪图舒适的本性的,但是,如果现在再不主动吃苦,将来的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不得不去应付自己不喜欢的生活及工作时,恐悔之晚矣!
“作为一个平凡人,无论多辛苦的事,对外人都是不足道的......要创造魔法,要让微不足道变得重若千钧,要让细枝末节变成缠盘硕枝。”——大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