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天平:科技产品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腾讯研究院·2018年06月27日 18:25
这是一只测试全民“科技体温”的温度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Tech”(ID:S-Tech),作者 S君,36氪经授权转载。

2005年,我们进入社交网络时代;2013年,移动支付、O2O兴起;2015年,共享经济如火如荼;2016年,人工智能再度爆发;2017年,小视频广泛流行;2018年……科技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技术让人们高度连通,人心却未必紧密相连;信息的繁盛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真伪难辨。技术跑得太快,一部分人落在了后面……我们开始听到许多对科技产品、科技公司乃至于技术本身的批评。

回避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认识问题。腾讯研究院S-Tech工作室正式发布调查报告《T调查2017:失衡的天平——科技产品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通过大数据结合传统调研研究,我们想要做一支刻度精准的「温度计」,测量全民的「科技体温」,把脉中国人对科技产品的真实感知。

报告导览

报告正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聚焦于整体社会的共性温度,下篇聚焦于社会局部的特性问题。

在上篇,我们使用专家评分法、大数据文本挖掘的方法,确定了本研究所关涉的11种科技产品类型,来探求大众对不同产品态度的“冷与热”。罗列出13个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现象,来聆听大众在这些社会议题中呈现出关注的“轻与重”。以个体幸福、社会进步为目标,来感知大众对科技发展的“爱与怕”。

在下篇,我们聚焦于三类特定的社会群体,科技x老年人、科技x少年、科技x小城乡,对局部群体在科技感知上呈现出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此外,报告还包含了番外篇、案例研究(过载的社交和扁平的人)以及学者观点部分。

想知道我们都有些什么有趣发现?赶紧往下看吧!


结语

社会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男人与女人,老者与少年,城市与乡村,不同模块之间的科技“体温”不尽相同。当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的存在,但即使再平常的生活,也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本研究将大众对科技的不同体温,拆分为科技 x 中老年,科技 x 少年,科技 x 小城乡这样的三个社会模块,这样的区分可能太过简单、粗糙,但是他们或许可以为科技发展带来新的视角。

科技本没有温度,但是在社会里,在人群中,它也有独特的体温。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