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躲也躲不过的币圈焦虑症要怎么破
编者按:本文来自丁教教主,作者:丁教,36氪经授权发布。
你的焦虑症是因为FoMO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是指一种由患得患失所产生持续性的焦虑,得上这种症的人总会感到别人在自己不在时经历了什么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这种社会焦虑被描绘为想要与别人在干什么至始至终保持关联的渴望。同时,它也被定义为一种对后悔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使得你情不自禁地陷入到对错失结交社会关系、获取新奇经历、投资机遇或是其它好事的忧虑之中。换言之,当你想象事情可以变得不是现在这样子的时候,这种焦虑就会不断向你袭来,让你感觉自己对于如何安排时间的决定永远是错的。---摘自Wikipedia
社交媒体让我们FoMO病更加严重。
发了一张自拍照,如果有人给你点了赞,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让你十分舒服,你就不由自主地强迫症一般每隔几分钟回来再刷一刷。据调查平均一天每人要看150次手机!按照一天睡8个小时,平均那就是醒着大约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
创业公司融资的时候用FoMO也特别好使,这一招就是让你的投资人感觉到现在不投过几天就投不进去了,给投资人创造出一种可能会失去机会的时间压迫感,就会迫使投资人尽快行动。
FoMO在币圈里面被无限放大了。
通过社交媒体的回声效应,似乎你不谈谈币就被时代抛弃了。各种投资、科技圈大佬焦虑,从去年Q4开始,各种大佬发文开始All-in;各种银行、金融机构焦虑,开始小心翼翼地看着国家的政策开始发文要拥抱区块链技术;各种投资人也焦虑发文,一大波14年左右成立的风投开始要迈入退出的下半场之际,在AR/VR, AI, IOT没有赚到钱的煎熬后,终于看到了曙光,都开始“内部孵化” blockchain+everything的项目,因为很快就能退出了;得要各种地产老板焦虑,各种老百姓焦虑,因为股票房市啥也没得投了,又恰逢8字结尾的年份... ...
币圈里赚了的焦虑,没进场的焦虑,刚看了篇文章,李笑来老师赚了这么多钱都焦虑了,还有人不焦虑的么?
潮流是等来的不是追来的
硅谷创投圈也焦虑。在资金不断向成熟大基金,赢家通吃的情况下,硅谷2017年也还是新成立了不少基金,但是基本90%都是区块链领域。当然乘上风的还是要看YC等早期基金孵化器没有行业细分的孵化器,或者是DFJ这种每个新技术领域细分都会有投资的Multi-stage基金。有细分领域的基金慢慢就发现大家都在心里挣扎一段时间后,谈论的东西就画风都变了。
“First everyone was a SoLoMo expert. Then big data expert. Then ML/AI expert. And now Blockchain. Pivots are a cultural phenomena very special to SV. ”
Bilal是Lux Capital的一个合作人,之前我们有合投过项目。他说的正是我过去这两个月感受到的。我自己是在09年底来到硅谷的。当时是社交和移动的天下,接着是大数据、云,IOT、AR/VR、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到现在区块链,每个小科技浪潮似乎都有一套:媒体平台,展会,孵化器,垂直领域基金。Bilal不懂中国市场,他以为这是硅谷的特色。不知道一个风吹过来中国市场夸张成什么样子,虽然国内都慢上半拍,但是扛不上咱们国人多,每个风口造的势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各种各显神通要乘上这个风。
短线炒币各种政策、波动风险太大,顶级项目Pre-sale额度就算是大基金也不容易拿到。听说华尔街的大牌对冲基金现在的做法也是追涨杀跌,没有更加复杂的投资算法。中东石油土豪几百个B AUM的基金也是各种项目要Pre-sale额度的。大佬也都在焦虑,每天群里聊到3点不睡觉,还有各种分群,各种文章解析转发总结大佬对话的, 焦虑在在不断被传递着。
其实,我所认识硅谷在币圈里真正赚了钱的,是真正从社会意义上相信这个市场和技术能带来变革的,并且这些人入场时间起码在4年以上。到现为止都基本个人都是非常财务自由的,就算没赶上比特币,也赶上了几毛钱的以太。大部分人都把#hodl作为座右铭,在踏踏实实地做产品。
借韩寒一句话,潮流是等来的不是追的。其实想明白了也无从焦虑。
你看到的币圈声音很大的赚钱大(TU)佬 (HAO)很有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
最近硅谷来了不少国内币圈赚了钱的壕,全都鼓吹All-in,炫富气势如虹。比保险行业培养销售员展业还要专业。我觉得如果大家都了解了幸存者偏差理论,可能会没有那么焦虑。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下面两个故事会给你答案。如果你读过塔勒布的《Fool by randomness》下面这两个故事可以跳过了。
第一个故事是有500只猴子坐在电脑面前操作,让它们炒股票,前面有两个按钮,一个是买进,一个是卖出,让这些猴子随便按,每年统计结果,把赚钱的猴子留下,亏钱的 PASS 掉。一直到第九年的时候,只剩下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就成为大众眼中特别成功的猴子。然后猴子就可以总结经验,出书,然后又一堆信仰者奉猴子为投资大师。
第二个故事是神秘的股票预测师,第一次给其中的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涨的信息,然后给另外2500人发某一只股票会跌的信息,第二次再把这2500人分成两拨,一拨发股票会涨的信息,另一拨继续发股票会跌的信息。然后不断地往下分,到第二十拨的时候,总有几个人是连续20次接到预测百分之百准确的信息,这个大师在他们的心中那就是股神一样的人物,然后就把钱委托给这个大师,大师就会拿上钱就跑路。
和币相关,我自己也有故事,但我一般只说这个故事,“去年年初我卖自己二手车的时候,对方问我收不收比特币,我也没犹豫,直接就收了,现在已经是10倍多的价格。” 我从来没和别人说过的故事是:我还手欠拿过ETH去Overstock.com买过家具(美国收数字货币的大商家不多Overstock是一个),也没补仓,没过俩月ETH就翻了起码5倍。
我得意思是,你所看见的声音很大的“大佬”真的也许是幸存者偏差。比特币被判死刑太多次,身边高点买低点没沉住气就卖的硅谷朋友也不少,还有从12年就开始挖比特币的朋友,没有马上卖掉存下来的真的不多。
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所以没有必要焦虑。
焦虑要怎么破,投资怎么做
无论做什么投资,我只相信两条:
1)独立思考,
2)把风险放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独立思考是不断积累投资经验的一个过程。我自己最先开始做天使投资的时候是一样的,觉得看什么都好,什么都非常让人兴奋。当看到100个项目后,1000个项目后,10000个项目后,有过几个“轮回”再反过来看看,之前觉得好的项目现在看是一点成功的戏都没有的。只有通过这种不断的反馈学习,自己对技术,对市场,对商业模式,特别是对人的判断进行感官要升级,才有可能做好投资。
不管硅谷还是哪里好的项目Pre-sale额度难拿的程度超乎你的想象。和传统我们做早期投资一样,好的项目是需要抢,需要说服创业者让自己投进去,以及自己能给项目带来的战略资源。在硅谷科技投资圈里,现在一线大牌机构都很难要到投资额度。 Dfinity的创始人Tom过年的时候告诉我,他们拿了Andreessen的投资也主要是因为牌子大,在聘用好的人才的时候能起到很大作用。优秀区块链创业项目都不差钱,一线VC现在都很难要到额度,二三流的投资人,或者连流都不入的人告诉你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你就得自己分析啦。
第二点是把风险放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千万不能All-in, 投资最忌讳赌徒心理。
拿出一小部分亏了也不心疼的钱来投资高风险的产品永远是真理。
让你All-in的人你要分析分析他的投资组合,1)他是不是开“赌场”的,2)他自己有没有Skin in the game,3)他的生计是否主要看他能忽悠多少人入场。吴敬琏说,中国的股市是一个赌场。币圈是割韭菜的游戏,是你明知道自己就是韭菜,还是希望韭菜蛋糕能被做大。
新的领域一定有值得投资的好项目存在,但是和传统早期投资领域一样,是否能够承受的了这个风险,还有是否好的投资机会能轮到你投,你是否能够识别好的项目。都是要反复思索的。
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了解规律,独立思考来获取成功。同时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幸运(在资本市场上能赚钱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为啥咱们国人对大师的和风水执念传统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