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五分钟,充电两小时

36氪的朋友们·2017年11月18日 21:09
明明是去参加一个热闹的聚会,但于你而言更像是要在众目睽睽下被审判?

编者按:本文来自清流资本,作者:心理辅导室 ;36氪经授权转发。

明明是去参加一个热闹的聚会,但于你而言更像是要在众目睽睽下被审判?每次接电话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建设,比起语音电话更倾向于打字?虽然在酒吧可以喝一口冰凉的啤酒,但是团团包围的人群让你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参与社交十分疲惫,总要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只有回到家才能卸下伪装,真正地放松享受自己的时光?

这就是社交恐惧症???继拖延症、强迫症、密集恐惧症之后,很多人都声称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但你可能真的想太多了……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 又名社交恐惧症,它是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心理方面表现为:经常担心于人前出丑;参加聚会前会感到十分紧张;不断想像自己尴尬丢脸的情况;无法随意说话和做想做的事情;在活动后,会一直做「检讨」,反复地想当时应该怎么做。

生理方面表现为:感到口干;面紅耳熱;流汗;心跳加速;手指脚趾麻痹;心悸。

然而,对于大多数想要逃避社交的人而言,他们只是内向:外向/内向的区分是基于一个人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外向者:他们在人际互动中获得能量,且会本能地避免长时间独处,比如四处找人闲聊,因此他们也主导了社交活动。

内向者:他们更专注一自身的感受与思考,而且也不需要时刻与人分享这段心路历程,对他们而言,在不被注意的时候,他们感到更加自在,独处才是他们的充电方式。

内向者:为什么社交让我疲惫?

社交说白了就是一个让别人不断认识你的过程。社交让人感到困难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我们的预设和现实情况产生的偏差带来的自卑和无力感。

在社交中,我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表现、他人的回应以及社交的效果预先进行一个假设,但是影响因素太多,我们往往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而我们很怕,在这次“不太成功”的社交后,会被别人下了“十分奇怪”的定义。

安全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交让人觉得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交语言的无序性。除开固定的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和那些百分百不会出错、有些cliche的褒奖:“你真美”,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也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闭嘴。社交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大家只能自己摸索,摸石头过桥,但是生命中时不时会冒出个“奇葩”“异类”让你不懂得招架。

黄执中在《奇葩说》中曾说,在进入辩论圈以前,他是不会去与人交流的,因为他实在摸不透社交语言的模式,直到接触辩论,发现辩论过程从攻辩、立场、到发言时长都非常固定,这种有序的交流才让他有了安全感,才开始让他伸出与人交流的触角。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拥抱人群?

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宁愿承认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也不愿意说自己性格内向。在当今以外向为荣的文化中,内向似乎是件耻辱的事儿。从小,大家会更喜欢活泼外向甚至是话唠的小孩,而对于闷闷不语的孩子,总觉得他们不够阳光有些阴翳。

长大后,学校对学习的考核标准必定会有一栏是课堂表现,这隐含的价值判断就是积极发言勇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比课堂上埋头记笔记的学生更优秀。因为这些不成文的社会惯例,内向逐渐变成了一种“性格缺陷”,很多内向者自己也会苦恼于这种 “劣势”,开始寻求变得外向,以便在外向的世界中生存。

但是,事实上,内向者占人群比例的30-50%,这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着庞大的人群会觉得拥抱人群是一件有些负担的事情。所以,或许我们应该正视内向、尊重内向,应该允许自己也尊重他人脱离一下人群,去和自己相处一会儿。当下一次你觉得疲于社交、倦于应付的时候,你或许可以直接说:“不好意思,我想一个人静静。”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李开新呼吁全员要有耐心,遵循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华为、OV无不是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熬过来的,有的友商忽视产业规律野蛮生长,结果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2017-11-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