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隐形性”:产品很好,但我就是“接受无能”
编者按:现在,新技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深。基因编辑、无人驾驶、深度学习……一堆堆的名词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产品可能的确够炫酷,但如果过于超前、又宣传有偏差,恐怕还是无法打开市场。就拿无人驾驶来说,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程序控制?Bob O'Donnell 在 USATODAY上发表了题为“We're entering the world of invisible technology. Can we keep up?”,介绍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你或许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软件,抑或是前所未有的数字化体验服务,但若市场尚未成熟,则该产品或服务将无用武之地,
确实,在科技行业发展过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大公司创意新颖,但他们却把设计出的产品或服务过早地推向市场,或者是找不到其市场定位,因而使产品或服务不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比如苹果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掌上电脑牛顿,又比如微软首款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虽然这些产品的功能和可用性有些夸大其词,但它们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只是其技术应用有些超前,而人们尚未能接受这些技术。
现在,我们将进入技术发展时代,许多科技产品或将应用隐形的高端技术,使产品在无形中发挥着高端技术的作用。
诸如人工智能、语音服务和手势驱动计算以及无人驾驶等技术交互应用的产品已经出现,未来或将应用到更多的新技术产品中。产品和技术相结合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将技术产品推向市场的时机很难把握。
由于技术具有“隐形性”的特点,未来新技术的应用看似容易,但实际上挑战性却在逐渐加大。如无人驾驶技术,与常规驾驶技术并无区别,但新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改变驾驶体验。无人驾驶技术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未知的恐惧。体验之后,这种恐惧将逐渐消失。由于无人驾驶技术的市场推广及定位存在不确定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未来将面临挑战,因此需正确把握时机。
此外,人工智能也应用到了学习和娱乐服务中,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便可享受相应的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技术的实用性。一般而言,用户提供的信息越详尽,获得的服务体验越有针对性。虽然部分用户因此获得了优质和便捷的服务,但是也有部分用户对人工智能持质疑态度。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有关信任的问题。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取决于用户的信赖。但许多技术的隐性特性使其难以获得用户的信赖。如智能手机,其本身有很多优点:设备小巧,触摸屏灵敏度大,易于和互联网及其他设备进行连接。但同时,我们又会期待未来出现更为小巧、更为智能的技术产品。因此,新的技术产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以使其优势不断显化,才能为人们所信赖。
企业家往往忽视:现代技术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接受程度却无法与之同步。因此,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市场成熟时机,才能取得成功。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