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小巨人”|天仪研究院:隐藏在麓谷的航天“小巨人”

36氪湖南的朋友们·2022年04月24日 17:59
一颗卫星从总体设计,到卫星研制,再到发射,需要多长时间?
天仪研究院
D+轮湖南省2015-05
商业化SAR遥感卫星及科研卫星制造商
我要联系

编者按:2019年至2021年,工信部联系公布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922家,旨在推动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型企业决策部署,推动和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涵盖了各个行业中的关键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了上市后备企业的主要支撑。在湖南“十四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主要任务之一。近日,36氪走访了长沙多家省市“小巨人”企业,探索“小巨人”的实力。

天仪研究院

 一颗卫星从总体设计,到卫星研制,再到发射,需要多长时间?位于长沙麓谷的天仪研究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6个月

一般而言,传统商业模式下,商业卫星研制周期多则数年,发射成本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且需要花费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费用居高不下,这让许多尝试者只能望而却步。

以天仪研究院为首的民营航天企业却打破了固有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说商业小卫星的研制周期在一年半以内,区别于此前卫星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研制周期,小卫星在研制周期、研制成本等方面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模式。自2016年落户长沙以来,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14次太空任务,成功发射25颗小卫星

2020年12月22日,天仪研究院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搭载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首发星海丝一号是国内首科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百公斤级(整星重量小于185Kg)、米级分辨率、C波段商业SAR遥感卫星。“海丝一号”的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商业SAR遥感卫星的空白,也使天仪研究院成为中国首家运营SAR遥感卫星的商业公司,也成为全球范围内继ICEYE和Capella之后的第三家商业SAR遥感卫星运营公司。

2021年1月15日,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岛发生地震,因多云和降雨,光学卫星无法对受灾区域进行拍摄,应空间与重大灾害国家宪章请求,海丝一号充分发挥SAR不受天气影响的优势完成了对该区域的应急成像,并将图像数据通过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提交给联合国有关机构,为震后救灾和此生灾害预见监测提供空间技术支持。

据创始人杨峰介绍,目前全球拥有两颗以上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国家,不超过15个,而天仪研究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就拥有两颗SAR卫星

“中国如果没有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相关数据就需要采购德国、意大利等外国公司的数据,一幅SAR卫星图像数万元,‘海丝一号’升空之后填补了我国商业SAR遥感卫星的空白,也使这个价格大大降低了。”天仪研究院副总经理吴兴贵介绍说。

在今年2月27日,由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的“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天仪研究院率先实现国产商业SAR卫星批产组网和在轨商业化运营。

而这种在轨数据应用一体化服务的前提,得益于天仪研究院在卫星研制批产、发射组网、星座运营等极致性价比的小卫星平台能力。

此外,天仪研究院拥有TY6U-12U-27U定制化科研卫星平台,可以实现10-50Kg级别的搭载能力。目前已经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在内的共二十余颗科研卫星。

同时,天仪工业级小卫星铜川一号在轨全系统工作突破3年,这不仅验证了天仪研究院低成本卫星平台超过预期的客户服务能力,也证明了天仪研究院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工业产品体系的可行性。

“我们用工业化手段让卫星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性能越来越好。今年以来,已经成功发射2颗小卫星,全年计划发射6-7颗卫星,未来3-5年有发射96颗卫星的计划。”吴兴贵表示。

让航天触手可及,天仪研究院正在行动。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天仪研究院
我要联系
商业化SAR遥感卫星及科研卫星制造商

下一篇

蓝思科技业务布局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2022-04-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