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成渝“双圈”如何发展
4月1日,以“创 AI 时代·成渝共融 ”为主题的成渝人工智能共融发展行业交流会在蓉举行。活动由天府新区新经济局、成都天象创新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腾讯众创空间(重庆) 、36 氪和长虹跨境孵化器主办,成都天象智慧产城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协办,邀请了投资机构、专家和十多家成渝两地人工智能领域明星企业,一同探讨成渝地区人工智能企业如何合作、业务如何落地和人才如何招揽等问题。
企业“抱团”,共谋成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在成渝两地发展迅速。据成都市经信局数据,2020年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企业达 550余家、产业规模达 2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83%和67%,到2022年产业规模将突破 500亿元。另一边,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智能制造已成为2021年重庆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除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东数西算”工程两大政策也利好成渝两地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这是成渝两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好时机。”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区域政府业务总监兰天翼表示。
那么,企业应该怎么做?
在兰天翼看来,独木难成林,所有人工智能企业都应该团结起来,比如专注算法、硬件、感知端和大数据分析等细分领域的公司就可以合作共赢。
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彦则表示,以前公司的大部分业务在沿海地区,随着各项政策的发布,数之联也将充分利用自身在沿海地区吸收的丰富经验,帮助重庆制造业进行智能化转型。
“像我们是做AI服务器与HPC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的,就可以与在座不同的公司进行合作。”思腾合力(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西南销售经理张思洪也表示。
“人工智能+业务场景”,提升用户生活效率和体验
许多科幻电影里看起来酷炫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实中早已出现,但如何把这些技术和生活深度融合,是人工智能企业首要思考的问题。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区域政府业务总监兰天翼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融入业务场景,结合数据流、智能流和业务流,才能真正提升用户效率和体验,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应有的价值。
四川译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支炜以“AI+翻译”的案例,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观点。“由于全球时差,原来报社要靠员工三班倒采集国际新闻并翻译,但使用我们自研的AI翻译系统,就可以随时随翻译国外新闻,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的采集、翻译和发布效率。”
此外,AI在农业、投资领域、广电媒体等行业都有很好的应用。据重庆坤典科技有限公司 CEO涂坤介绍,过去农业、养殖业依赖人力,效率很低,但他们通过AI技术研发出一套农副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识别、监管自己的农产品,把控种植和饲养成本,达成提效降本的目的。
成都宽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举也表示,公司通过AI技术帮助券商、银行等机构收集到更全面、更精准的财经相关信息和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大大缩短了他们决策前的准备时间。
“我们也利用AI研发出媒体融合系统、舆情大数据、多模态内容生产智能辅助系统等产品,为全国10余省级电视台、通信运营商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保障。”空间视创(重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负责人向征说。
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区域副总经理赵晶则分享了数字孪生技术在冬奥会中的应用。据他回忆,冬奥观众聚集导致道路交通压力较大,为解决这个问题,五一视界做了一个道路模拟仿真系统,帮助交警管理道路和提供分析决策,极大提高了车辆通行的速度。
除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景应用,投资机构、专家和十多位成渝两地人工智能领域明星企业代表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成都双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彬认为,人工智能未来最好的表现形式是机器人。因为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面能变得更简洁,招招手、说说话就能下达指令,省略了按键打字的过程。
长虹集团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展华益也同意这个观点,表示未来每家可能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目前,长虹正在研究相应产品。
人才——成渝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拦路虎
但人才依旧是老大难的问题。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OO史硕表示,人才缺乏的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的门槛很高,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AI框架、数据库等种类繁多,且互不兼容,导致AI开发者的学习周期很长。
真术相成(成都)科技有限公司CEO依比继红则提到,五年多来他们培养了1000多名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但成渝两地的人工智能人才依旧供不应求,因为其中一大部分人才都流向了北上广。团队近七成为研发人员的成都易瞳科技有限公司COO窦诚诚深有同感,她表示:“不管是人工智能人才还是高端市场人才都太少了,很难在成都找到合适的。”
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彦进一步解读了人才缺乏问题,“每年有上万学生从类似电子科大这样的理工院校毕业,其中七八成可以满足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基本任职要求,但存在三个问题:第一,这些学生更愿意离开成都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第二,相比民营企业,他们更偏向于国企、央企,或者工资更高的互联网大厂;第三, 很多学生毕业就跨行做了别的工作,浪费了原来学习到的知识。”
如何解决人才难题?成渝两地都曾有一些动作。2021年9月,“成渝高精尖人才开发引智共享平台”正式推出,面向全球释放300+人才发展机遇;2021年12月,成渝地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在重庆永川成立,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提供“无缝对接”的人才支撑。
企业方面,成都易瞳科技有限公司COO窦诚诚则表示,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他们采取到北上广深招聘人才居家办公的方式。
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彦则认为,可以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进行深度合作,定期举办宣讲会或活动,以便招揽人才。
“企业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投资机构,获得融资后去招揽更多研发人才,筑巢以引凤。”长虹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总监张彬表示。
结语:成渝共绘人工智能产业蓝图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在人工智能已“泛”起巨浪的时代,单靠一家或几家企业难以带动成渝两地的产业发展,需要所有人工智能企业一同描绘前景蓝图,持续建设、推动成渝科创共兴共荣、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