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象力行走千里,标准性架构是否能及时出现?

新用户346138·2014年07月30日 11:35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在Wired上看到一篇关于血压App的文章,急诊室医生Iltifat Husain对一些医疗类的应用提出了质疑。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在Wired上看到一篇关于血压App的文章,急诊室医生Iltifat Husain对一些医疗类的应用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有些应用确实可以帮助检测身体的各项指标,跟踪病人病情,但也有一些甚至会“要人性命”。

在Husain眼里,比较好的应用包括Draw MD和MicroMedex,前者是医生通过画图帮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的应用,后者则是处方药百科。

而不靠谱的则举了一款叫做Instant Blood Pressure的血压检测应用,号称用iPhone就能让你测血压。但没有经过FDA(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审核,有可能让病人忽略权威性治疗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在产品琳琅满目的今天,人类想象力爆棚,抱着颠覆传统行业的心情开辟荒野,但与此同时,标准型的架构又是否跟得上呢?

我认为,标准型架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行业权威人士、信息、机构是否出现。比如刚才提到的FDA是否能够清除市面上所有不靠谱的医疗App。亦或是在母婴领域,这个不断诞生新生儿+父母资历尚浅的特殊领域,一味在社区中加入UGC内容能够吸引看热闹听故事的闲人,却不能真正黏住寻求帮助和知识的用户。

所以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小范围以“权威”或者“专家”为亮点的医疗或者育儿应用,他们可以是对接P2P型,也可是以专家投稿再编辑型。但缺少的是一个行业性的标准,亦或者像Qs食品安全认证之类的机构。

这种机构不一定需要政府牵头,比如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每年的互联网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这种标准性架构还可以是一种低层架构,一种入口。比如健康医疗的Health Fit 和Google Fit ,就是通过给予计量方式,来完成标准性架构和管理。

标准性架构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在我看来,这可以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

  1. 减少利益冲突

以广电总局和盒子们的故事为例子,除了视频内容监管之外,广电总局以及各大电视台如今的动作也源于与视频门户的利益冲突。过去电视台与视频门户希望借由对方导流互利,现在则更多的是盲目竞争关系。

在这个阶段,需要改变的是过去两者合作的方式,可能在版权溢价,分成以及操作协议上都需要一个模式化切标准的方式出现,参考过去“只能由电视台首播策略”。

同时,收视率也应该顺应潮流的由单平台转向多平台打通(移动端+社交网络等),得到更为全面的测评机制。这一点尼尔森和Twitter的合作性测评试验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

  1. 为创业公司带来竞争力

首先,作为内容性强的产品,比较适合创业者的我认为是标准化背后的差异化竞争。同一领域的产品达到饱和,除了开辟新的方向(成本较高),在短期内可以用差异化战略来提升用户数量。

比如选择在权威性和评判性上入手,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比如最近特别火的果汁系列,是否可以与知名养生或者美容机构合作,既打通O2O又能积累口碑让产品脱颖而出呢?再举一个老一点的例子,知乎刚刚爆发的时候,也是因为上面出现了权威性的大牛,有很多专业性答复,才从内容型产品中分流出来。

其次,作为平台型的创业公司,竞争力则落脚在第二种,怎么打造底层架构,入口型的标准?可以是商业模式,用户基数,也可以是技术架构甚至是算法。比较鲜明的例子是互联网农村巨头下乡刷墙的事儿,站位成熟,用户就会习惯我的配送物流方式,或者使用我的IM应用,对其它产品排异。

小小拙见,定有很多不足之处,各路大牛请与我激情讨论,我的邮箱是:leah110@36kr.com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对于刚刚着陆一个城市的人来说,想要查查自己酒店附近有何可去之处、却忘记自己酒店的名字,确实是不小的烦恼。Google Now现在可以自动帮快速用户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的Gmail里有酒店确认邮件,你就可以直接打开Google Now问:“我的酒店附近有什么餐厅吗?”、“告诉我现在该如何到达酒店”等等,Google Now会很快给出搜索结果。 Google Now近期在生活服务方面推了不少东西,微软的Cortana和Delve也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两方面切入,唯有siri似乎还慢了一点。

2014-07-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