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鲍尔默和管理垄断公司的艺术

新用户1027807728·2013年09月29日 11:01
原文来自《纽约客》著名专栏作家John Cassidy。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于12个月内退休,这一重磅炸弹立即在圈内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分析了微软近年在消费者产品领域遇挫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个更公正的视角来看待处于风口浪尖的鲍尔默。

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宣布将于12个月内退休,这一重磅炸弹立即在圈内引起轩然大波。作者分析了微软近年在消费者产品领域遇挫的原因,也提供了一个更公正的视角来看待处于风口浪尖的鲍尔默。

史蒂夫鲍尔默最近肯定经常打喷嚏。上周五他宣布将于12个月内退休,微软股价立即飙升7个百分点,达到近年的新高。市场一片欢呼雀跃,冷嘲热讽蜂拥而至,批评者奚落鲍尔默在其执掌微软十三年的生涯中如何接连错失了搜索、社交网络和移动计算三大行业革命点。

著名研究机构Creative Strategies的总裁Tim Bajarin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由于他在微软这么多年对PC的过分倚重,并没有成功地预见移动计算将带来的革命性影响。”MacDaily News直接调侃鲍尔默当年太幸运,与比尔盖茨分配到了一个寝室才有了他的微软CEO生涯“the luckiest dorm assignment in the history of universe”(鲍尔默当年与盖茨同为哈佛学生,大二那年被分配到了一个寝室)。我的同事Nick Thompson指出“鲍尔默执政时期对微软实力的削弱让司法部望尘莫及。”甚至平日里忙着抨击共和党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跳了出来,将鲍尔默治下的微软比作一个中世纪的王朝——由于腐败和自满而丧失了击退蛮族的能力。

我怀疑克鲁格曼先生从没见过工作中的鲍尔默,鲍尔默这家伙绝不可能自满,他随时都面临着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十三年来,他每天都要与硅谷的那群人作斗争。最终的结果是,他没有取得胜利,但也得以全身而退。他取代盖茨成为微软CEO的2000年,公司营收为230亿美元,净利润58亿美元;到今年六月为止的十二个月内,公司营收涨到了779亿美元,净利润达到219亿美元。是的,鲍尔默让微软的营收和利润增长了三倍。

在大部分行业中,这样的一个财政成绩会被认为是巨大的成功。抛去苹果不论,能比微软产生更多利润的美国公司只有那些石油巨头(如美孚和雪佛龙)以及那些大规模的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等等)。可是在硅谷这一套不管用,赚大钱在这里并不代表你成功,做前沿科技的先锋才是硅谷的追求。于是鲍黑们(鲍尔默的批评者)认为,鲍尔默根本无法与乔布斯、拉里佩奇、塞吉布林、马扎和David Karp等相提并论。

他们说的也没错,但这种比较本身就不公平。要知道鲍尔默并非一个技术人员,他只是一名在宝洁公司起家的销售员。把他看作失败着实是对当今科技行业形势的误解。如今的科技行业,寡头垄断与高竞争并存,最恰当的形容是它像一次正在进行中的大乐透,不定期开奖,奖品是在特定市场的暂时性垄断地位——如PC操作系统、搜索或是平板电脑等。

在这种设定下,科技行业目前有两类玩家,带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动机:一类是刚加入到游戏中来的,另一类则是已经中过奖的。新晋玩家,如2004年创建Facebook的小扎,以及2007年创建Tumblr的Karp,他们的任务是带来创新的激动人心的产品,以期投资人和公众能授予头奖。(之所以把这个科技竞赛比喻做大乐透,是因为通常有很多产品参与竞争,除了先发优势之外,很难分辨彼此优劣。)那些既得利益者的任务则是最大程度上地利用他们的垄断特权,进行扩张,尽可能地延长垄断的时间。

大部分鲍黑都忽视了这两类玩家的区别。他们谴责鲍尔默是一个蹩脚的新晋玩家,可事实是他运营的是一家已经中过奖的公司。作为一个垄断者,鲍尔默的效率很高,在他和盖茨的领导下,微软统治计算机行业超过20年。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中,20年可不短,相比之下只有IBM实现过相似的壮举。

PC操作系统的竞争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早期,多亏IBM铸下的大错——微软取得了胜利。IBM当时做出的选择是授权而非全部买断微软的DOS系统,然后在盖茨的领导下,微软巩固了在PC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地位,用数代Windows系统取代了DOS系统,并最终通过Office,将手伸至生产力软件领域。在这一点上,完全不能责怪鲍尔默,当他接任微软CEO时,因为互联网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反垄断诉讼,微软在计算机领域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在运营微软的十三年间,鲍尔默一直很清楚Windows和Office是微软产业的重中之重。他顶住了比Windows更便宜的Linux和其他开源操作系统的冲击,他将Office授权给苹果,确保后者不会威胁微软在商用软件市场的领导地位。而当如Google Docs这样的Web端软件开始涌现,他成功劝说了大部分的微软用户继续每年支付数百美元使用Office。在前有狼后有虎的艰险大环境下,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没有让他失望,在过去的十二个月里,它们产生了超过270亿美元的营收。

有些批评者会指出微软的股价在这段时间内缩水了,但这一点又是误解。当微软、Google或苹果等科技巨头形成了暂时性的垄断地位,它们的股价会因为人们对其未来利润的期许而大幅蹿升,如果公司没有实现它的承诺,那它的股价接下来会暴跌,反之,那么公司会在随后几年时间里成长至它的估值水平。微软属于后者。虽然自从2000年科技泡沫的破灭,微软的股价并未出现大的变动,但跟公司1986年上市时比起来,其股价涨了500多倍。

那为什么微软不将自己的触角伸至相邻的市场?是鲍尔默失职吗?事实是,联邦政府在微软试图控制网页浏览器市场时“从中作梗”,如果当初这项反垄断诉讼没有发生,微软如今可能已经统治了搜索市场,也就无从谈起Google后来的崛起了。自从法官Thomas Penfield Jackson宣布诉讼结果,微软成为网页守门人的努力化为泡影,对于搜索平台Google和社交平台Facebook的出现也毫无办法。

被逼着在更平等、利润更少的条件下与对手同场竞技,鲍尔默依然在创办新业务方面完成得不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Xbox游戏机。除此之外,依赖于其强大的云服务器,微软开展了一项面向企业的市场营销科技和服务的业务。这项业务并不为公众所知,但它盈利能力很强,在今年的第二季度中,微软的“服务器和工具”部门产生了超过80亿美元的营收,成绩几乎与Windows部门持平,而鲍尔默几乎全权监督了这项业务的诞生。

不幸的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等移动端领域是鲍尔默执政时期的败笔。(即使在Windows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失败产品,如Vista和Windows 8)但公平来讲,要求像微软这样的B2B巨头摇身一变立足消费者产品市场,并不现实,要求微软复制当年逆境重生绝地反击的苹果,重新取得行业统治地位,也是异想天开。一方面,现在的微软与苹果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乔布斯回归时的境遇并不相同,也没有当初苹果那种不顾一切殊死一搏的劲儿,另一方面,微软从来都不是一家倚重创新的公司。从最初的Windows界面到Word到Xbox,微软都是奉行拿来主义,并借助之强大的推销能力和市场,完成大众的普及。

随着PC销售的疲软,微软的生命线岌岌可危,这家并不受硅谷待见的公司面临着一个坎。从某些程度上来看,微软目前的处境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IBM相似,当时IBM的主机在微软的冲击下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微软急需做出一个抉择:向左走,将自己分拆成四五个小微软;向右走,继续苦撑,不到南墙不回头。而1980年就进入了微软的鲍尔默——公司第三十名员工以及第一位业务经理——或许不是那个能替微软做出抉择的人,但这绝不代表他的微软CEO生涯是一个失败。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人们各自的行为被媒介所定义。不同“媒体”间有三个维度的差异:1.视觉感知:不同的感知方式塑造了不同的媒体形式;2.时间花费:不同的媒体形式我们花费的时间也不同;3.网络状况:可连通性和连通后状态。

2013-09-2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