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免费盛会还能持续多久?

boxi·2012年11月18日 15:47
<blockquote> <p align="left">编注:此文是《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DEREK THOMPSON的文章</p> </blockquote> <p align="left">衰退孕育创新。这是我们从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会的教训。</p> <p align="left">Alexander J. Field将上世纪三十年代称为是“上世纪技术进步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间,人类发明了电视,普及了洗衣机、铁路突飞猛进。</p>

编注:此文是《大西洋》月刊资深编辑DEREK THOMPSON的文章

衰退孕育创新。这是我们从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会的教训。

Alexander J. Field将上世纪三十年代称为是“上世纪技术进步最快的十年。”在这十年间,人类发明了电视,普及了洗衣机、铁路突飞猛进。

而在本次的大衰退期间,智能手机和app是最显而易见的创新之一。第一台iPhone在2007年6月发布,这个时间正好是衰退正式开始前半年。自那以后,“app经济”发展成了200亿美元的产业,制造了45万个就业岗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木前头万树春。伴随人们对这段衰退和缓慢的恢复期的回忆的,是Twitter从零星的微博发展为强大的发布平台,Facebook从私下焕发魅力发展成公众交互的主宰,也是Dropbox和Square诞生的时期。

不过这一代的创新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那波创新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它们基本上是免费的。手机是要钱的,数据套餐也很贵,上网费也不便宜。但是那些最为聪颖的年轻人做出来的一些软件产品和智能手机应用却几乎是不用钱的。

App经济—这场基本上算是免费的技术革命需要用户付出的唯有注意力而已,凭借着这一模式他们把新产品带到了数百万用户的手中。这是完美时刻的一场完美的技术革命—最便宜的软件意味着广泛的受众;风投机构对于能够吸引数百万用户的热门服务和应用如饥似渴;然后寄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货币化来获得回报。

这些app公司有的可能可以赚钱,赚钱的途径是找人付钱,这个人或者是用户,或者是广告主,或者是需要用户信息的第三方。但很多则可能找不到这样的人。

风投机构也许还会继续支持app和软件公司,直到用户群体达到一定规模,然后就得开始考虑赚钱的事。开发app毕竟跟发明烤面包机不一样:前者可连接到一个业已存在的全球平台(互联网、智能手机),而后者需要一条昂贵的劳动力密集的全球供应链,需要向全球各地发货。因此,拥有几位出色的工程师就可以开发出一个全球性的软件产品,所以产品的销售要容易得多,成本几乎可以为零。

但是,随着风投机构对在线及移动广告的态度趋于冷静(参见
分裂的互联网:广告收入下降将导致数字媒体的两极分化),也有可能有些app公司的货币化窗口会开始关闭,那样的话软件初创企业将不得不更早或向更多的用户提出付费要求。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当我们再回顾这段时间时,就会把它视为是历史长河中绝无仅有的弹指一挥间—在这段时间里,最聪明的黑客和思想家免费将其创新成果交到了数百万用户手上。

Via:
TheAtlantic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我刚上Facebook,发现有个朋友的儿子要接受“圣诞老人不是真的”这事。唉,我觉得自己也失望到胃绞痛了,然后舌头打结,只能轻叹出一声"啊"。 看吧,我就是一个很坚定的魔法信徒。不是信David Blaine那样的挑战极限魔术,也不是信什么巫术。而是喜欢感知那些真实的,可信的奇妙瞬间。

2012-11-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