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买礼物究竟是负担?还是甜蜜?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互送礼品、联系感情、略表心意是情理之事,是具有仪式感的美好事情。互送礼物存在于世界不同社会群体中,在政治领域、商业范围、亲朋好友之间均会存在。它是一种仪式感,一种非功利性行为,是加深人们关系纽带的桥梁。所以,请大家在享受这种幸福的同时,不要忘了给予身边人!本文来自翻译,希望能对你有所启示。
无论你是恐惧去拥挤的购物中心为他人挑选礼物,还是担忧在网上购物会出现送货延迟的情况,抑或是资金不足,钱包空空,购买节日礼物都可能造成一种压力。
过节时,你送我一件礼物,我回你一件礼物,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呢?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钱花在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上,不是更好吗?
礼物互换似乎既浪费又不切实际。
库拉圈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的一项调查中,人类学家布罗尼斯瓦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记录了马西姆人(Massim)的一项精心设计的互换礼物系统。这些岛屿社区维持着一个复杂的仪式交换系统,以赠送贝壳臂镯(mwali)和贝片项圈(soulava)为中心。在这种交换发生的同时,还伴随着其它礼物的交换以及物品的贸易,一个人从上游的库拉伙伴处得到臂镯,再把臂镯交换给处于下游的库拉伙伴。与此同时,项圈按照相反的方向流动。这样的库拉联系起了附近各个岛屿的土著,形成了库拉圈。每一份礼物首先在个人之间传递,然后在岛屿之间循环传播,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库拉圈”。
这些文物没有实际用途或商业价值,事实上,这些物品是海关严格禁止出售物品。由于这些物品总是在移动,它们的主人很少佩戴它们。尽管如此,马西姆人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驾着摇摇晃晃的独木舟,穿越太平洋的险恶水域,长途跋涉来和他人交换物品。
这似乎听起来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但是,人类学家意识到库拉其实在培养人际关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礼物并不是免费的,但总的来说,它们创造了一个正向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包含整个社区的互惠关系网络。
给予效应
类似的互换交流在世界各地的社会中都存在,比如在亚洲许多地区,送礼是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马西姆博物馆一样,这些象征性的礼物促进了商业关系。
在许多西方国家,最常见的习俗之一就是交换节日礼物。在圣诞节、光明节或宽扎节等场合,很多家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为他们所爱的人精心准备礼物。
从逻辑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是浪费。每个人都会为别人的礼物付钱,而有些礼物最终会被闲置或退回。如果大家不互相送礼物的话,每个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依据自己钱包富裕程度去买东西,这种情况应该会更好。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研究表明,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感觉更好。事实上,神经学家已经发现,捐赠比收到礼物更能激活大脑的奖励回路。此外,赠送礼物的快乐比接受礼物的短暂快乐更持久。
通过交换礼物,我们可以将感激之情传播到每一个角落。此外,由于家人和朋友了解彼此的品味、喜好和需求,大多数人最终都有可能得到他们一开始想要的东西,而且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让大家的关系走得更近。
关系连接网
充满仪式感的礼物分享不仅发生在家庭内部,也发生在家庭之外。想想生日派对、婚礼或婴儿派对时,客人通常会带一份贵重的礼物,给予者通常会在送礼物之前去了解一下礼物的价值,而接收者则希望在将来有机会时回报同样价值的礼物。
这种礼物交换具有多种功能。对于东道主来说,它提供物质支持,通常是在组建新家庭等具有挑战性的过渡时期。对于客人来说,这就像把钱投资到一个基金里,当他们成为主人的时候再取回。此外,这些礼物有助于提高送礼者和受礼者的象征地位,表明受礼者有能力组织一场奢华的仪式,受礼者能够帮助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最重要的是,这些交流有助于在家庭之间建立一个仪式纽带网络。
类似的做法甚至还会延伸到政治领域,外交官或领导人访问外国时,通常也会互相交换礼物。比如法国官员通常会送客人红酒,而意大利领导人则会送时髦的领带。
从太平洋岛民互换贝壳到圣诞树下大家互换玩具和毛衣,礼物互换一直是许多仪式传统的中心。这与其他形式的物质交换,如交易买卖或物物交换,有着根本的不同。
对于马西姆人来说,用贝壳项链交换贝壳臂章的意义,绝不同于用白薯去换鱼,这就像是送生日礼物和花钱买杂货的区别。
这说明了礼仪行为的一个更普遍的规则:它们并不像是人们看起来的那样。与普通行为不同,仪式行为是非功利主义的。正是因为缺乏明显的实用性,它们才显得特别。
译者:Araon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