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设计陈小虎:空间设计者需要把消费体验变成「发现之旅」 | 城市叙事时代

宋虹姗·2021年12月14日 17:08
用很微观的实际操作层面,分享了实体商业场景化营销背后的改造逻辑。

2021年12月14日,36氪在北京召开以「城市叙事时代」为主题的2021未来城市峰会。本次峰会汇聚了地产、科技、商业等多领域的行业先锋和企业领袖,聚焦体验型城市、数字新日常、氛围力社区、超级目的地四大议题,探寻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底层变量与城市叙事的核心逻辑。

新零售潮玩门店X11背后的绽放设计联合创始人、品牌总监陈小虎以《 X11空间体验的设计密码》的主题,分享了目的地商业背后的设计思考和体验逻辑,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1、能够吸引Z世代的消费空间,需要具备的设计理念是高颜值、高格调、独特性以及稀缺性。

2、每个空间设计者都需要思考:如何把店铺变成景点,把选品陈列变成艺术展览,把消费体验变成发现之旅。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大家下午好!我是设计公司方。前面都是很宏观的商业维度的高维的逻辑,我想用很微观的实际操作层面,我们怎么去设计,或者说空间被打造出来或者被营造出来我们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团队三个主要的负责人,其实我们做了十年的商业的空间设计,传统商业或者新零售都是这样过来的,在我们讲好象没有明显的界限,只不过客群发生的改变。

过去我们帮助喜茶和X11打造了空间体验,一周之前刚刚开业的温州的X11的旗舰店,我着重讲的上海的X11,是5月1日开业,到今天为止半年的时间,我们顺便分享一下半年之后它取得的成果。

上海淮海路的旗舰店,我们先看两个数据,五月开业,期间媒体报道都是和旅游相关的,其实它已经突破了售卖或者店铺本身的属性。作为设计师,作为一个具体的工作者的理解,我觉得应该做到了两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过去我们的零售或者说商业,我们是以商品交易或者产品的交易为目的,所以过去我们有连锁的标准化形象,是一套零售管理的方法,可以快速的把商业规模化,解决的是购物、商品交易的需求。

但是今天的空间,我们今天提的目的地商业,这个空间还有一些特殊的属性被延伸出来,我觉得是公共属性。它突破了产品售卖,比如说今年比较火的「话梅」,如果说需要一个化妆品,原来的商品专柜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它的出现又替整个行业往前走了一步。商业的属性是提供了一个购买理由,公共的属性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体验的理由,你今天从家出门之后要有个去处,如果今天你不是一个目标消费,比如说我要买电脑,那是目标消费,你要知道去哪里。但是如果你只是出门想要打发一下时间,仔细想想我们能去的地方比较有限,那些非常聚焦的商业场所,它的属性可能有一些限制,这是我们另外考虑的层面。

我们拿上海的淮海中路X11旗舰店来讲,刚开始,潮玩这个大行业在国内也就几年的时间,真正被大家关注到之前是泡泡玛特,X11真正被关注是五一之后。当时我们跟甲方聊到需求的时候,就是我们要赢得比较大的关注,毕竟要全新定义一个潮玩行业,这么多的品类集合在一个空间,整个店铺这么大,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没有这样的业态。

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全新的商业,当时我们知道的客群,就是年轻人,刚才我们前面的嘉宾已经讲到了Z世代,后面还有老师要讲。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那么多,还在一个整合的过程中。另外,我们知道的位置,这是传统的商业里面我们都提到的「人货场」三个部分的结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

我主要是想讲一下场域,一个空间的打造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样达到一个既有的目标。

过去十几年,我们设计了很多商业终端,我们知道很多终端解决的是销售的问题,这个场在北京的某一个商场,年销售额600万或者1000万,它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很多商业提出的目标不是这样的,正常情况下一个具体的空间能够辐射或者能够影响的受众,覆盖面本身是比较有限的,比如说三公里的生活圈,现在的交通比较便利,但是再便利去那消费的成本还是比较高。更何况我们希望通过几个空间几个店形成一个更大的关注和影响力,那前提就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要做到更大的范围,要出圈。如何用一个物理的店铺影响到一个更大的受众面,可能超越这个街区或者超越这个城市,在更大的范围下形成一个影响。

我们通过空间的体验,真正要做的是另外一部分,本来商业要做的是线下的部分,但是今天我们真正做的是让这个品牌能够去到线上。这是我们做设计非常重要考虑的维度,到今天为止我们仔细想想,所有的商业这么繁荣的情况下,我们在线上看到的还是极少数的几个商业,虽然很多的商业预期说可以做到数字化或者跟互联网形成社群、传播,但是大部分的品牌还是做不到。

我们其实是希望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可能要把几个维度全部照顾到,第一个是美学,现在它已经成为的一个门槛,很多商业要做Z世代生意,在这个维度需要花很大的力气。第二个是独特性,时代性就是在当下快速被网络传播的商业,通常具备了一定的新鲜度或者时代性的格调。另外一个是稀缺,因为它跟它的业态或者场所有关,比如说X11上海淮海中路的旗舰店本来就是无印良品,耐克所在地,本身场地就很稀缺,打造这样的商业本身很多维度组成,设计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最终还是一个美学呈现,但是最大的变化是把一个销售空间或者一个零售空间更有公共属性,去掉产品之后,它本身就是有体验性,本身好象是一个更加开放,突破年龄界限,突破原有的客群之外的景点的特点。它的商品陈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当时的空间设计,我们考虑有三个大的动作,从立面到里面,把两层的空间变成整体的空间,如何把客流吸引到负一层去,这是当时打造的外立面。

淮海路本身旗舰店很多,我们还是希望它有独特性,可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如果按照正常,两层的空间,从一楼逛完去二楼,这样就让整个空间变成了分裂,碎片的体验,我们希望是完整的体验,所以当时做了很多的尝试,把空间整个打出来,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验空间,从中间营造了一个更大的像建筑一样的货架,这也成为了一个店铺的记忆点。

从负一楼看这个空间是很有记忆点的,很多用户最后留下来打卡或者印象的图片都是来自于这些硬的建筑。两层空间贯穿之后,重新加建了一个楼梯,就没有用原来的电梯了,整个从一楼到负一楼是完整的体验空间,为了更大的展示两层的完整性,我们还把一部分的楼板去掉,用玻璃桥替代,然后两层之间就有一个更大的展示面,从一楼可以看到负一楼的商品的陈列或者用户的购物的场景。

我想强调的是怎么样让整个空间的属性完全变得具有公共属性,今天也是讲这个目的地商业的原因。我们还做了武汉的X11的现场,当然了,美学在里面还是占到一定的比重,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一些点是顾及到的,但是真正呈现出来市场的反馈还是略微有差别的。

负一楼位置,我们在下面希望客流下来之后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体验,这个空间的构造里面做了主题性的装置,叫做时空隧道,有限量款的玩偶。我们发现零售的产品被集合在一起之后,大家能得到产品的途径还是有的,但是空间和产品叠加在一起,形成了新的业态,给产品带来了潮玩或者限量版的手办就有一些态度,品牌的格调是通过综合的体验带来的,不是产品本身。

空间里面当时还保留了空间,让一个商业空间变成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的手法,我们把一部分的空间开放或者留给顾客,他们在里面休息或者短暂的停留或者拍照,所以这个地方像阶梯教室一样,可以休息,开业的时候很多人在这里。开业当天五一的时候人流量超过了五万人次,五一三个店的总共的客流量超过了50万,新的商业真正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门的理由,毕竟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我们出去的时候已经确定好今天要去哪里,不是随机的,真正要去的地方,通常在你的手机或者朋友圈或者一些媒体上,大家已经初步有一些了解的,这个就带来了目的地的特征。

当时从外围看,是看不到这个空间的,这里面有一个理念,弱化商品或者商品销售带给用户的攻击性,本身你喜欢它的时候才去体验,才去买卖。很多商业的陈列或者从商业的逻辑上讲,包括动线可能做的很好,但是给到用户的感觉是买和卖的关系,过于直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新的,这两年出来的商业,大部分都是在做品牌和用户之间关系的设计,而不是商品的陈列,现在深圳的很多商场改成宠物友好商场,所做的动作都是对用户有利的关系,里面的设计通常也是这样的考虑,包括陈列,像艺术展一样的陈列,有一些是独立的展柜,像这边的车的模型,都是序列式的,原来售卖可能像堆头的方式,这是我们从设计端具体考虑的时候的想法,包括这个空间,很多转载的文章说是毛坯,我们把建筑的楼板拆掉了,留出了一些建筑本身的结构,恰好形成了空间的性格的部分,不是刻意在这个地方加的柱子。所以这里面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设计师需要判断美学当下的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以及评估他所带来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最终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形成这么大的关注度,第一个是业态完全是新的业态,这么大体量全球潮玩集合,原来没有过。第二个,一城一店,首店的经济,每个店都是首店,每个城市开的店都像首店一样有吸引力和特色。而且特别关注空间部分的设计,我们开始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在探讨的时候说是LIFE店,最后都被北方人否掉了,前面老师提到了文和友,我们开始做的时候他们也说你们可以关注一下文和友,本身我们关注的是公共性,空间本身就是一个产品,不是这个店的主题是什么,最后形成了比较大的传播,最后得到非目标用户的关注,本来我们的客群是Z世代,但是现在关注到的人,因为线上有这样的流量,大部分做商业的人或者很多线上的用户都可以关注到这样的事件,这就是我们讲的出圈。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然而,作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对摩托车的兴趣逐渐减退

2021-12-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