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如何让南京“老产业” 因智焕新?

36氪江苏的朋友们·2021年11月26日 10:09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12月8日至12月10日在南京举办。

编者按:本文来自江苏商报,原文标题《南京“老产业” 因智焕新 南京智能制造企业提供的“最强大脑”服务,让一批传统制造企业加速向新制造蜕变》,记者 张甜甜,36氪经授权发布。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利润中心向“微笑曲线”前后两端延伸,有效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一家家拥有几十年甚至百余年历史的制造业老面孔通过“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变身新物种,哺育城市发展的老产业加速向新制造蜕变,也孕育了一批为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服务的产业平台。

2021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12月8日至12月10日在南京举办。大会举办前夕,记者跟随组委会走进南京江宁区、江北新区,探访“智造向服务转型”的典型企业。

智慧工厂内“最强大脑”忙

一则实时视频显示,在科远滨江智能工厂电子车间的卡件测试线,机械臂正在忙个不停。“以往需要两三百名一线生产人员的工厂,现在只需五六十人,大多为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复查产品等等。”工作人员介绍。

滨江智能工厂是按照工业4.0标准建设,全面采用自动化产线、自动检测设备、智能仓储设备、智能物流设备、车间环境与能源自动监控优化系统,智能设备数量占总设备数量的90%以上,并通过自主研发的iMIS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设备、工艺、物料、人员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能够实时监控及调度生产,及全过程追溯。

以滨江智能工厂为示范,科远智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智能工厂建设和运营解决方案,并已广泛推广应用。“在建设智能工厂上,企业更多地是按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逐步发展。”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德明表示,公司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方面主要聚焦于流程工业领域,比如电力、化工、冶金等连续运营的行业。这些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根据采集的基本信息,公司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工业互联网服务。”接下来还将不断完善方案,如有针对性地提升生产过程中设备的运行效率,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等等。

智慧化工园区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趋势,科远精心打造的智慧化工园区解决方案成了“最强大脑”。在智慧园区综合监管平台上,园区各类信息与平台对接,安监、环保、应急救援等板块互通融合,实现实时监控预警与过程跟踪。立足数据融合,创造新业务价值,促使传统化工园区向未来演进。

软件的话设备“听得懂”

提到智能制造,很多人理解的就是自动化生产,在江苏泰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芯片设计、制造、封测、模组等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公司统统能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自动化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商,我们为泛半导体行业提供服务。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责任。”江苏泰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波说。泰治科技是国内专注“工业4.0”,为集成电路、LED、PCB、新材料等高科技制造业,提供生产全流程解决方案的公司,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半导体行业智能制造的领军企业。

泰治科技为工厂解决一系列的信息化、自动化需求。服务企业涵盖半导体的上下游,从底层设备的联网和自动化控制、数据追溯,中层的生产过程全流程管理,到上层的大数据分析和决策调度,以及工厂的全自动物流、智能装备应用等,泰治均有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比如,从2015年至今,泰治公司为某IC封测企业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生产及管理的智能化改造项目。BGA FE导入线弧量测机后,检测时间较原先降低了5分钟,效率提升50%;BGA磨划导入集中报警控制系统后,每台设备效率提升0.4%;FC 导入 Reflow  profile实时监控系统后人机比1:30提升至1:40……数据显示,通过系统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作业任务的处理,包括工序切换、数据采集、作业监控等环节,实现生产作业流程化。

“智造”人才南京“造”

智能制造时代,“智造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南京东奇智能制造研究院费树岷教授看来,未来智能制造向服务业转型或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让用户更方便,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提供便利。二是在制造过程中实现节能减排、减碳。“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尽量减少向大气和地下的污染排放,这就需要更高精尖的技术支撑,进而需要高精尖的人才支撑。”他说,目前国家除了全能型人才,也在重视培养出更多相关领域专家。以研究院为例,近年来持续引进专家教授,现有全职人员48人,其中研发人员就有32人。

南京东奇智能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月18日,研究院由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费树岷教授等10余名知名专家领衔发起创办。围绕工程建设智能化、工业制造与机器人、水环保、农业信息化等多个板块,开展落地工作以及建立试点示范,旨在打造一个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沟通的桥梁和转化平台,建立集前瞻技术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集聚为一体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大齿轮”制造实现“小成本”

从低端到高端、从初级加工到高精尖制造,在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数控机床产品实现了跨越式的转变。

在公司展厅里,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挂着各式各样的专利证书,足以证明其在数控机床核心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南京工大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春建介绍,“一直以来,公司带着产品的思维做服务,专注于齿轮加工新工艺、新装备研究。”在知识产权上,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2件(第一权利人25件),软件著作权36项,掌握了一批领域内的核心技术。形成了“极坐标数控制齿加工机床”“数字化综合性能测试平台”“智能装备及产线”等专利群,知产成果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省市优秀优质专利等荣誉。在成果转化上,南京工大数控目前已形成数控制齿机床、数字化综合性能试验台、智能制造装备三大系列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江苏省优秀新产品等30多项称号。产品应用于盾构机、风力发电、工程机械、锻压机械、矿山机械等行业。

“如今,我们的主导产品——数控成形铣齿机克服了传统设备在加工大齿轮时的不足,加工精度和效率有所提升,可满足超大齿轮加工范围。不仅是购买成本,平时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目前累计销售超过500台,占有全国85%以上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实现了进口替代。”于春建说。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继2018年推出飞阅会之后,更多的创新工作方式也在飞书持续涌现。

2021-11-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