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会展+”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跨越升级
作者简介:耿松涛,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省委联系服务重点专家、海南省南海名家青年人选、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 515 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主要从事旅游与会展创新业态研究。36氪经授权发布。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结构调整、开拓内外市场、促进多重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进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推动下,海南省会展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会展业效益日益提升,会展设施日趋完善,会展影响逐步扩大。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部署,海南省需立足双循环经济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紧紧抓住和利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历史机遇和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溢出效应,打造适合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会展+”模式。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传统的“+会展”模式,主要适用于产业的创新,不少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常会通过承办展会、召开会议等方式来创新相关产业发展模式。而“会展+”模式,作为近年来会展圈内备受关注的产业融合话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会展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会展业发展模式的开发。
“会展+”模式是会展业创新的必由之路。
疫情下,传统会展业暴露了其发展模式的缺陷——抗风险能力低。疫情的出现,对会展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会展+”模式的打造,能弥补传统会展发展模式抗风险能力低这一缺陷,同时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当地会展业品牌建设,在海南自贸港的背景下又将是推进海南会展业发展的一大动力。总体来看,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打造“会展+”模式的必要性一共有以下几点:
- “会展+”模式能够激发行业活力。
当下海南会展业仍处于成长期,现有的竞争格局也并非固定不变,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海南会展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会展+”模式的打造,通过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深度挖掘本土会展业潜力,为行业发展带来动力,激励市场主体的再发展。
- “会展+”模式能够强化品牌建设。
目前海南会展业品牌建设思路并不明晰,本土会展品牌缺失,各类会展活动鱼龙混杂。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打造“会展+旅游”、“会展+农业”、“会展+医疗”等模式,来强化海南会展业的品牌建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个性鲜明的、清晰的品牌联想。
- “会展+”模式能够助力产业融合。
“旅游+”模式的打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城市利用“旅游+”模式打造适合当地的新业态,例如依托“旅游+农业”开展乡村旅游,依托“旅游+房地产”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等。“会展+”模式的打造,也将增强会展业同其它行业的联系,促进海南不同产业相互融合,达到产业间“1+1>2”的效果。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打造“会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实践进路。
-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白皮书(2021)》指导,制定会展业具体相关发展方案,从政策方面宏观指导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发挥产业各自优势,深化政企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助推海南省会展业及周边区域、关键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自贸区城市群经济密度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 推动产业合力协作。海南应发挥其自贸港建设优势,协调各个产业配合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建立健全共同谋划、挂图作战、及时调度、跟踪问效等机制,共同加强在办展办会、商贸服务、文化旅游、项目招引、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保证“会展+”模式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以及该模式的长期稳定。
- 整合现有产业资源。整合各省市政府、会展业企业、非会展业企业、社交媒体资源,通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体化联合推进,将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独特的优势资源嫁接对接,形成“会展+”模式的独特体系。通过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整合和联合推广,引导“会展+”模式的精准定位和科学营销,实施优势互补,扩大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推广力。
总的来说,海南自贸港背景下“会展+”模式的打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对传统会展业进行转型升级。政府政策的出台能够为“会展+”模式的打造指明方向,产业协作以及资源的整合为“会展+”的打造提供了很多种不同的选择,从而促进产业融合,实现海南会展业的高质量发展。
36氪海南——以自贸港为核心,展望未来趋势与价值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海南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hainan@36kr.com,通过邮件联系小编,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微信公众号ID:HaiNan36Kr 官方微博:@36氪海南 头条:36氪海南
36氪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