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绿色生态,自贸区+国际合作模式开启青岛“生态未来城”
11.6平方公里,一处集高端科技于一体的智能制造“超级工厂”,一间超大型的绿色生态发展实验室,一座快速崛起的生态新城。
青岛中德生态园,这座中德两国间政府共同打造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示范意义的生态园区,围绕生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低碳产业的配置和发展、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与推广“三大领域”,秉持“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发展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已发展成为中德合作新平台和绿色低碳生态的国际化园区。
翻看中德生态园2021年半年报,数据亮眼、动能澎湃;完成到账外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1%;到位内资23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6亿元,超任务目标8.5亿元;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61%。
青岛中德生态园双创中心
名为生态不止于生态
德国在现代工业制造中以“质”闻名,并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同时不断推进“中国制造2025”,共同的目标与互补的诉求让两国走到一起。武汉中德产业园、沈阳中德高端制造产业园、慈溪中南中德产业园...这些既能安居也能乐业的中德产业园区和社区在全国开花。秉持“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建设的青岛中德生态园,用绿色铺就发展底色,在重重产业园区中实现“出圈”。
今年6月,自贸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正式发布。这份旨在推动全球自贸区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正是在中德生态园指标体系实施经验基础上,依据“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的指导方针,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要求,以绿色为底色和特色,接轨世界自由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编制而成。
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园区参与国家零碳社区课题研究,编制“零碳试验区”建设方案,打造全国首个零碳社区。据统计,上半年累计在建绿色建筑约220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标准以上占比达60%,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约1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4万平方米。
培育引领性产业体系,是园区对“生态”内涵的诠释。在这个体系中,“生态”底色浓郁的被动房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生命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前沿都被涵盖在内,同时以“德国+”引进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以“+德国”引进世界技术助推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起新动能。
作为园区秉承“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智能标杆企业,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的卡奥斯智慧能源总控平台,结合了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技术以及海尔多年的能源运营管理经验,实现了能源流、数据流、碳追溯流的“三流合一”,通过对园区能源动力的产输配用全环节进行集中、直观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了能源平衡,极大提升了整体效率。
据悉,卡奥斯智慧能源总控平台将在年内完成总装机量13.5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届时,智慧园区内年发电量将超1500万千瓦时,折合约减少1.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而计划建设的3台3兆瓦的低风速风机,年发电量预计为4080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
向高水平开放看齐
“自贸区+国际合作”的双重加持,中德生态园中德、中俄、中英、中法、中日等国际合作平台汇集,让这里国际范儿十足。
5月28日,一场名为“2021春聚”的活动在青岛举办,固恩治(青岛)工程橡胶有限公司、安德烈斯蒂尔动力工具(青岛)有限公司、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等一众德国企业代表参加活动。现场,100余位中德两国知名企业、政府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交流发展所想所盼。
这场中德经贸活动的承办方,正是青岛中德“国际客厅”。2019年11月,青岛德国“国际客厅”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揭牌,初试啼声。揭牌当天,就签下总投资10.7亿欧元的10个德资项目。作为“国际客厅”建设主体的中德生态园,仅在挂牌后的半年里,新增注册企业248家。
开门纳客一年多以来,青岛中德“国际客厅”不断丰富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展示形式,集聚对德合作资源,提升“国际客厅”运营活力、专业程度,交流、洽谈、合作的平台作用愈发凸显,日渐成为全市中德国际交流合作的主阵地。
另一处中日产业合作平台——中日示范区的建设也备受关注。去年5月,青岛日本“国际客厅”正式揭牌,这一平台载体同样位于青岛中德生态园内。揭牌后,首批20个中日合作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入驻。今年,示范区完成“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定向招商报告等2项产业规划,完成区域内概念规划、前置综合研究等12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全力攻关破解土地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素制约等问题。涉重废水处理等配套顺利推进,“四纵两横”道路工程完成EPC总承包单位招标,骨干道路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6月22日,倍世集团和海尔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倍世海尔饮水科技智能工厂项目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奠基,是近两年来在青投资规模最大的欧洲制造类项目之一。该项目一期出资6000万欧元,是倍世集团在亚洲的第一个大型工业制造基地,规划建设年产128万台(套)净水设备的现代化、生态化、智能化研发生产基地。
今年以来,青岛中德“国际客厅”新签约落户德国投资项目6个、在谈德国项目9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额逾10亿元。其中,今年上半年已签约落户佩沃环保技术、利亚汽车轻量化等德国项目5个。
瞄准5G+工业互联网
近期,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要求推进5G模组与AR/VR、远程操控设备、机器视觉等工业终端的深度融合,加快利用5G改造工业内网,打造5G全连接工厂标杆,进一步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进程。
作为列入青岛市首个高端家电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名单的园区,中德生态园在全面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实现多点开花的同时,与海尔集团共建的海尔工业4.0制造基地表现亮眼。从前期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到搭建首个智能5G+互联工厂,再到打造首个5G+智能制造全连接工业园区,不断开拓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无限可能,为行业树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
瞄准工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普及的掣肘问题,落户园区的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率先在海尔工业4.0制造基地的智能工厂开拓出5G+机器视觉、5G+AR、5G+智能安防等数十项应用场景,支撑工厂构建更强的制造能力、更灵活的数字化决策,打造满足复杂多场景的智能制造体系。
以安全管理环节为例,5G+智能安防安全云平台实现了对园区过往或者实时情况的调度,结合AI算法实时监测分析园区人员、设备、车辆等详细信息,做到事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实现人员物料100%受控,追溯率提升100%,安全事故下降50%,人员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降低了约45%。
助推生命健康赛道新发展
海洋是青岛的“底色”,也是青岛的“宝藏”,山海之间,灵秀壮美的青岛生态环境优越,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资源禀赋。如何利用好丰富的海洋动植物资源,成为助推“蓝色经济圈”发展的关键。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基因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领域方面实力强劲。落地5年来,青岛华大立足海洋特色,利用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积极进行海洋生命基础科学和应用型研究,建立起了国家海洋基因库,开展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产出了众多科技成果。其中海洋基因组成果数据占到全球的24%、中国的44%,行业领先。
在智能制造领域,青岛华大建成了超大测序设备生产基地并投产,建成多模块自动化继承的测序酶研发生产基地,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依托青岛华大等重点企业,中德生态园正以产业优势实现项目和企业加速集聚,引进正大制药、清原农冠、百洋医药等多家龙头企业,一个以基因科技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