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放榜:月销几千,靠什么吊打特斯拉?
每个月的月初,都是造车新势力交作业的时间。
刚过去的7月,理想交付8589辆,坐上第一的宝座,小鹏交付了8040辆,排第二,而蔚来仅交付了7931辆,掉到了第三位。
虽然跟去年同期对比,新势力们的销量基本都翻倍,理想和小鹏甚至直接翻了2倍多,有足够的理由骄傲,但是和特斯拉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特斯拉7月份销量数据尚未发布,我们就以中国乘联会公布的特斯拉中国区6月份销量数据作为参考,批发销量共33155 辆,出口 5017 辆,零售 28138 辆。
新势力销量全部加起来,都未及特斯拉一家的销量,而且还是在特斯拉遭遇了严重的维权事件的基础上。
这样的销量,要想完成赶超特斯拉的伟大事业,还遥远得很。
01 特斯拉疯狂进击
新势力的成立,其实和特斯拉有很大关系。
2014年6月12日,马斯克宣布将免费公开特斯拉所有专利,共271项,其中发明专利263项,包括68篇电池热管理专利,外观专利8项; 2014年7月23日,乐视汽车成立,2014年11月,蔚来汽车成立,2015年1月9日,小鹏汽车成立,在2015年7月,理想汽车成立。
在此之前,还没有哪家车企如此专注地研发纯电车,也没有哪家车企或者研究机构有如此多的关于电动车的专利,因为电动车这种新技术,研发有多难,想必即使不是做这行的,也能略知一二。要不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从0开始自己搞电动车,那绝对够呛,而且即使有心,时间和资金上也未必耗得起。
通用早在1990年就推出过电动车EV1,但最后都销声匿迹,原因无他,就是重点的电池、充电、续航等技术还没过关,通用木有耐心继续烧钱下去。
通用EV1
所以,新势力的成立,有多少技术是得益于特斯拉的公开专利,大家心里应该有答案。甚至可以说,特斯拉是引各位新势力入门的师傅。
虽然徒弟强过师傅这种事不算新鲜,但往往伴随着一个前提:徒弟进取神速,而师傅则习惯性躺平,吃老本。
特斯拉正好相反,它的进击依然一浪高过一浪,而这一切,都浓缩在一个杀手锏上--降价。
7月8日,特斯拉宣布国产Model Y标准续航版车型正式上市,补贴后售价为27.6万元,较之前售价下降7.19万元;7月30日,特斯拉宣布国产Model 3标准续航后驱升级版的补贴后售价下调1.5万元,由此前的25.09万元调整至目前的23.59万元。
从经营战略上讲,特斯拉有无数理由降价。
通过以价换量,能够快速刺激销量,抢占市场先机;通过销量的放大,能够降低整体成本,提升毛利率和盈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销量的快速拉升,对于自动驾驶数据的收集、研发,以及最终实现软件收费的终极盈利模式,都大有裨益。另外,要完成上海政府对赌协议,要完成美国意外的超级工厂的建设、达产甚至扩产,还有就是打击竞争对手、赚取碳积分的需要,销量都是保证。
马斯克的算盘很简单,就是复制苹果的盈利模式,简单讲就是硬件+软件双轮驱动。所不同的是,特斯拉不太可能没有像苹果那样,玩着玩着把价格做成奢侈品,而是反其道而行,通过迅速降低价格,使得电动车得以快速普及。越多人使用电动车,将来的软件边际成本就越低,盈利能力就越强。
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赶超特斯拉这个超级新物种,套用过去的汽车商业模式,显然很难奏效。
02 新势力略显陈旧
反观国内的新势力,经营模式上其实还是传统车企的那一套,硬件为王。
蔚来,专注于服务,小鹏虽然号称智能化先锋,但不管是NGP,还是其他智能化应用,和特斯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理想则被过分务实左右,至今尚未看到纯电车的影子。
当然,这跟各个新势力的创始人有莫大的关系。
三大新势力创始人
李斌是互联网平台出身,这个行当的人对营销、服务和运营格外看中,也很擅长,你让这样的人开口闭口就喊着“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未免要求过高。而且,斌哥在服务上做足功夫,让蔚来的车主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提升对蔚来的认同感,最终扩大蔚来的品牌影响力和销量,无可厚非。
何小鹏则是出身软件开发,高管团队里研发出身的人占比也比较大,所以小鹏汽车的智能化相对其他新势力走得快,也走得远,只不过,自动驾驶的研发难度极高,特斯拉的团队里云集了硅谷和美国各大高校顶级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数据算法牛人,做出来的FSD都差强人意,身为国内车企,人才本身就是一大短板,即使不差钱,上哪找足够牛的研发工程师,是一个大问题。
李想也是互联网出身,但他相比李斌更加务实,他的车也是三大新势力中唯一一个和燃油还能扯上关系的。当然,借助所谓的增程式技术路线,理想汽车不必面对纯电车的里程焦虑问题,销量上所以能够后来居上,也是占了能加油这个“便宜”,但在纯电路线已经被确认为未来路线的当下,李想的所谓的务实,除了省下研发费用、多卖几辆车外,还有啥?要知道,务实和不思进取之前,并没有很大的鸿沟。
当然,新势力的老板们选择以硬件为主导的经营模式,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
按照现在业界比较认可的发展路线,新能源车大概会经历从硬件到软件的变迁,鉴于新能源的渗透率还很低,加上软件技术研发还未实现大的突破,这种变迁过程会相当漫长,短则十年八年,长则十来二十年,就拿自动驾驶的普及来说,业界比较认可的时间表要到2035年之后。
这对于新势力而言,是好事,因为“硬件”时间足够长,也就等于属于自己的“增量”时间还比较长,这或许正是这些公司并没有像特斯拉那样大量烧钱去做软件开发的理由。
换句话说,现在砸钱进去做软件开发,短时间内铁定会打水漂,不可能有回报,还不如将资源投放在硬件本身,可以很快转化为看得见的成绩,这对公司的存活、自身的经营,以及对股东有所交代方面,都说得过去。
尤其是新势力早期,同行纷纷因为资金链断裂倒闭,就连蔚来都差点步它们后尘,经历过生死关头,想法自然会减少很多“理想”气息,而多了几分现实考虑。
03 新势力的底气何在?
面对特斯拉的一个月内两次降价,新势力们似乎并未所动,蔚来的老板就不止一次的说过,他们对于特斯拉的降价一点都不意外,即使往后model 3再降价至20万以内,也不要觉得奇怪,因为这就是特斯拉的经营战略,而蔚来是不会降价的,因为蔚来对标的是BBA。
李斌
言下之意,降价等于自毁身价,蔚来才不干这种蠢事,价格维持坚挺,销量持续增长,做这样的生意,不香吗?
作为投资者,相信大家心中早有疑问,新势力的底气何在?
其实,真正的底气,来自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 因为增长潜力足够强劲,确定性足够高,加上全球对遏制气候变暖的各种政策支持,还有各种电子技术、智能技术的应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放弃燃油车,转而购买电动车,这是现今极少数充满着想象力的赛道。
也正因如此,支撑起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绝对信仰。特斯拉一家的市值可以吊打众多的百年老车企,国内的新势力们,一个月区区几千辆的销量,亏损连连,但不妨碍它们几千亿的市值。
退一步说,即使特斯拉降价抢占市场,但市场增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新势力受到的冲击其实会很有限,何况,新势力们和特斯拉在车型上还存在不少的差异化,大家各有各做,各有各赚,相安无事。除非,特斯拉不断推出新车型,不断杀入新势力们的腹地,近身肉搏下,新势力们或者会知道什么叫做“针不刺到肉不知痛”,否则,新势力们仍然底气十足。
国内的新势力,大概率还有一大段优哉游哉的时光可以享受,而且这段时光还不是短期的,三五年肯定没有问题,十年以上都是算正常。在这个时间段,整车销量依然是最核心的经营指标,硬件思维不管在经营层面,还是投资层面,依然很受用。
这也正是现在资本市场,不断炒作新能源汽车“硬产业链”的原因,特别是锂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天齐、恩捷、天赐等等,一个个的股价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相反,“软产业链”,则相对低迷,看看做自动驾驶的百度,啥都清楚了。
04 结语
整体上看,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中国已经成功抢跑,并不断涌现出造车新势力。
可以肯定的是,在强调硬件的时代,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足以支撑起新势力们的千亿甚至更高的市值,三大新势力的车仍然不愁卖。
只是,如果有朝一日切换至软件时代,新势力们还能不能继续跑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软件需要长时间重资本投入,哪个新势力又会有这么大的耐心和资本去投入?
如果只是固守着硬件,最终的结果有可能沦为代工厂,缺乏产业链上议价能力,地位也会大幅下滑,而代工厂最后普遍都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到那时,新势力们拿什么阻击特斯拉?
若是想赢下未来,新势力们,就不能让眼下的苟且,遮蔽诗和远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格隆汇财经热点”(ID:glh_finance),作者:咖啡与茶,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