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何以智慧?用数据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探索未来,一直是小说电影热衷的话题,在一百年前, 影片里人们曾留下预言,一百年后的人类更具智慧,“他们发明新的工具,帮助实现劳动自由,即时通讯能覆盖全球……”
时间拨到2021年,科技的发展早已惠及生活,除了人类,机器、城市也变得更为“智慧”。
2017年,成都提出建设城市“数字大脑”的理念,智慧城市成为成都近几年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在成都人已经可以在城市生活的各个切面,看到理想智慧城市的缩影。
数之联副总裁刘姝近日接受先锋杂志《HELLO Chengdu》专访,聚焦“城市何以智慧”,挖掘了数之联在助力成都智慧城市转型下的成功案例,探索智慧城市发展浪潮下的成都幸福感来源。
数之联,以数据拓展未来
互联网时代,数据在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产生着。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成了一门大学问,其中蕴含的经济价值难以估量。各大城市因而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挖掘和应用大数据的企业应运而生。
走出实验室
2021年6月1日,提供大数据全产业链服务的成都数之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C轮1.6亿元人民币融资。公司的三位创始人皆是来自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2012年,在技术、市场以及数据积累都步入成熟期时,他们从数据挖掘实验室走了出来,希望通过创立企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
彼时,大数据行业的激烈竞争已经拉开序幕,尤其在金融和医疗领域竞争激烈。数之联则选择专攻政府智慧治理、工业智能制造和军工三个领域。这既是基于团队二十余年科研基础的选择,也是看中这三个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巨大——当时市场虽然对于数字化分析已有明确需求,但智能化手段和挖掘分析能力都有所欠缺。比如智慧治理领域就面临着监管资源有限而监管对象无限的问题,需要更高效地采集、加工、分析处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检测可能存在的风险。
数之联创立后,陆续推出了数据管理平台“行数”、数据分析平台“行明”以及支持多人协作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平台“行智”。2020年,数之联又发布了由数据治理、数据可视化和数据智能三大模块组成的数据中台,能够完成从分析、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管理,最大化挖掘数据价值。目前数据中台已在多个政府部门的数据中心开始了实际应用。
公司副总裁刘姝介绍说:“比如在成都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利用数据中台整合了约40个业务系统的近10亿条数据资源,有效解决机构整合后市场监管部门数据分散、标准不一、管理困难、共享不畅等问题。”
数据的价值
不同于许多人的认知,大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反而更需精细化和针对性。以成都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数据中心为例,刘姝进一步地解释道:“食品安全数据来源广、结构复杂、数据量大。面对海量数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准确识别数据中的业务属性。再以问题为导向,关联融合数据中的共性特征以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
具体而言,在这个案例的实际应用中,数之联能实现的监管包括:
采集目前成都市主流外卖平台的数据,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建立针对网络餐饮主体商家的智能证照核查模型,识别证照不符、超范围经营等问题商家;基于文本挖掘技术从网友的海量评论信息中识别出关于食源性隐患的关键词,从而对出现问题的商家提供精准的实时预警及准确定位;
针对小麦粉、食用油等典型食品建立了基于成分组成的风险传导模型,挖掘以此为原材料的各类加工食品是否有重金属污染、添加剂超标等食品安全隐患;
针对成都的生产、流通、餐饮企业建立了关系图谱及风险传播谱系模型,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溯源;针对群众投诉数据,识别职业举报行为等。
刘姝自信地说:“数据中心运行以来,违规商家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总体不合规比例显著下降。”
除了政府监管领域,数之联在智慧法院和泛自然领域也颇有建树。智慧法院领域主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起核心业务架构;泛自然资源领域则主要利用卫星、无人机、摄像头等方式采集数据,通过对图像数据的高效智能实时处理与分析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落地了四川高级人民法院大数据平台、成都中级人民法院数据支撑平台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四川省减灾中心、成都市河湖遥感大数据分析平台等相关项目。
大数据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数据安全也成了行业共同面对的热点话题。数之联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措施。刘姝阐述道:“首先是在制度层面,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以及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数据安全管理的基本制度。在技术层面,则建立覆盖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共享、销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并综合利用数据源验证、大规模传输加密、非关系型数据库加密存储等技术建立防御体系。”
当下的成都,对人工智能产业有着旺盛的发展需求,激励创新的环境和产业人才的聚集推动了企业的壮大,从而反哺城市产业和智慧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下,数之联将继续挖掘数据价值,作为大数据行业一员推动,产业发展,也助力成都以智慧带来更坚实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