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城市|长沙人口首破千万背后的产业密码
摩肩接踵的夜长沙
编者按:
高速发展的中国塑造了一个个诞生奇迹的地方,“了不起的中国城市”系列,希望盘点那些紧跟发展脉搏的中国城市,记录最生动的时代印记和人间梦想,探索城市新征程之路。
文/小氪
10047914人!
这是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长沙市的常住人口数。对比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沙增长了300万人左右。
10年时间,长沙以年均新增30万人的速度,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
凭借对人才的超强“虹吸效应”,长沙也完成了十四五规划中的“两个1000”目标之一:建设常住人口1000万、建成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标。这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
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终极的资源。
2017年初,武汉市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 ”,率先实施人才招引,掀起了一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抢人大战”。
2017年6月,长沙出台”长沙人才新政22条“,投入百亿资金,留住大学生,吸纳创新者。西安、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相继跑步进场,先后出台力度非常之大的措施吸引大学毕业生和各类高层次人才。
抢人的措施,比如送户口、送房补、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免费租借办公区……你推出“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半小时落户”,我就把“人才落户门槛降低到中专学历”;你打造“大学生留汉新政2.0版”,我就酝酿“鹏城英才计划”……
这一年,“抢人大战”成为网红词汇。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有不同级别的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最后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也不得不跟进。
2021年5月7日,武汉还举办了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要打造千万量级人才数据库。此举将抢人大战引向纵深。
之所以说抢人大战具有标志性意义,在于以前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大多把土地、矿产、政策等当资源,而很少真正把"人力资源"当成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
夜长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客
长沙,是这一场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
2021年3月30日,长沙正式发布《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集聚发展若干措施》。“史上最强人才新政”从10个方面制定了45条人才政策:4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来长沙落户无条件上户口!其中还对高层次人才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措施,如200万元奖励补贴、200平方米标准全额购房补贴、1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
在此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前的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净增加了近41万。而在2019年以前,长沙连续4年每年人口净流入23万-27万,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在2021年初,《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长沙市“两会”审议通过。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全面建成“四中心三城市”,建设常住人口1000万、建成区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城市目标。常住人口的稳步增长,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抢人大战”的胜负手
人才大战,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之争、抢人政策之争,更是一场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之战。
其实,“抢人大战”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的人口红利下行,劳动力规模逐渐减少,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叠加低生育困境,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值钱。
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出生率在1998年(包括当年)保持在15‰以上,但在这之后逐步下降,2019年已经下降到10.48‰。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幅更快,1997年保持在10‰以上,2019年已经下降到3.34‰。
现在22、23岁大学毕业的青年一代,正好是人口红利快速退减的一代。而青年人口,尤其是受教育的青年人口,将是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代青年人是结婚、买房、买车、购物等方面的消费主力,对当地的就业、GDP、房地产产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抢人大战,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必然行动。
梳理各城市为“抢人”而出台的人才新政,最初的抓手是城市户籍大派发,这个阶段很快就结束,因为落户门槛很快就降无可降。随后主战场是争抢高学历人才。从抢本科生到抢博士生,抢科学、技术、工程方面的高学历人才,不但要在国内抢,还要到世界上去抢。从给户口到给钱,从抢一个人到抢全家。参加抢人的城市从几十个也骤降为十几个城市,这时候比拼的不再是落户难度,而是城市多年修炼的“内功”。
1024程序员节上的引才入湘活动
其实,这类人才新政,各城市大多可以复制。
现在很多地方争抢人才的主要筹码是降低落户门槛、优厚的补贴,但爱才之心是一回事,关键还得看容才之量、留人之制。
相比待遇,人才更在乎的是机遇和未来的发展。城市本身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吸引人才流入最关键的因素。抢人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留下来,在当地获得好的发展更为重要。
所以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必然会升级到“留人大战”。城市的发展潜力与活力、教育与医疗配套、交通便利程度、社会资源、商业氛围等,决定了能不能留下人才。地方政府既要让当地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商业机会,又要建设更好的法治与公共治理水平。这也会激励地方政府改善治理并创造友好的营商环境。
因此,“抢人大战”的胜负手,从长远看,不在于落户门槛、购房补贴等政策,而在于清晰的发展思路、产业定位以及完善的产业基础。
长沙千万级人口背后的产业支撑
近年来,长沙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城市。刚过去的五一,长沙再次证明了“网红城市”的含金量:在《2021“五一”旅行大数据报告》中,长沙入围“五一”黄金周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也一举夺得三大新晋夜游城市第二名,仅排在重庆之后。
网红城市的背后,其实是坚实的产业基础。从全省来看,2020年,湖南经济总量达到了4.18万亿元,全国第9。长沙市统计局的相关发布显示:2020年长沙经济总量超1.2万亿,比上年增长4.0%,增速高于全国(增长2.3%)、全省(增长3.8%)平均水平1.7和0.2个百分点,全国排第15,省会城市中居第6,中部仅次于武汉。
产业兴则区域兴,产业强则区域强。区域经济间比拼的核心就是经济产业结构和规模。“以产立城”才是利国利民利企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据正和岛(ID:zhenghedao)的研究,理想的产城一体格局是“以产带人,以人兴城”。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不过,产业的发展却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没有超十年持续不断的积累很难见到效果。而要形成集群效应,则需要当地政府和运营企业持续付出巨大的努力。
近年来,长沙的产业发展,正是走了这样一条稳健的发展之路。
2021互联网岳麓峰会上的姚劲波
比如长沙近年来力争打造互联网产业第五城,在这一领域就逐渐形成了可观的集聚效应。
就拿互联网岳麓峰会来说,经过8年的精心培育,从一个不太被关注的小会,变成一个万众瞩目的行业盛会。从最初湘籍互联网企业家的聚会萌芽,到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移动互联网大咖纷纷加入,已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性盛会和品牌,获得了“冬有乌镇,春有岳麓”的业内赞誉,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遥相呼应。
峰会的发起人之一、湘籍互联网企业家姚劲波表示,之所以选择长沙,除了自己是湖南人外,最重要的还是看好湖南的“综合实力”。湖南在中部崛起的核心位置,坐拥人力资源、市场和地理优势。湖南高校众多、人才聚集、消费活跃、媒体产业发达等要素,都是吸引互联网企业进驻的优势。
在长沙市大力优化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的政策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来到了长沙。湘江鲲鹏、百度无人驾驶、华为软件开发云、腾讯(长沙)云、CSDN总部项目、万兴科技总部项目、文思海辉区域总部项目、百度ARM云手机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长沙。超过30家知名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在长沙设立全国总部或区域性总部。
在2020年10月举办的“长沙 • 中国1024程序员节”上,其吸引人才来湘创业的口号便是“拿一线城市工资,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
2020年,长沙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增行业企业4000余家,签约引进软件产业重点项目52个,总投资近120亿元,全年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近2.5万件,同比增长16%,产业规模居中部城市第二位。预计到2022年,将突破1500亿元,从业人员30万人以上。
除了互联网产业外,长沙还有许多耀眼的网红产业。比如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称号的工程机械,就有1/4产自湖南。不仅如此,长沙还拥有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7大千亿产业集群,17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子长沙,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99家。
产业振兴的背后,也得益于房价的洼地效应,它让产业结构更趋健康。
据易居研究院的数据,长沙现在是全国所有大城市里房价和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一个普通家庭工作6.2年就可以买100平米的房子。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长沙经济总量排名第15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第11位,但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却排在第64位。
长沙财政对土地的依赖不到40%,有效避免了经济社会发展被高房价绑架,同时也倒逼政府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来开辟财源。短期或许有损失,但是,坚持几年下来,健康的产业结构帮助长沙成功实现了逆势崛起。
如前所述,当城市吸纳众多的人才就业创业时,也会激励地方政府改善治理并创造友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长沙营商环境备受赞誉,多次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2021年3月底的首届全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论坛,长沙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综合排名居全国第11位、中部第一,法治环境、融资环境指标进入全国前十。2021年4月初,又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现有市场主体超120万户,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长沙成为创业热土。
这次人口普查,长沙历史性地突破1000万常住人口,正是近年来长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众多产业集群、推进产城融合的必然结果。
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想成为未来独角兽吗?36氪湖南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的项目够优秀,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湖南的报道,请将你的需求与项目BP发送到:hunan@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商务合作请直接联系杨先生Tel:1378727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