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湖南经济文化背后的地理基因
中国国家地理湖南专辑
文/阿甘
期盼已久的《中国国家地理》【湖南专辑】终于面世了。
作为一份创刊70余年、国内最专业的人文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自2001年先后推出台湾专辑与北京专辑以来,目前一共推出了28个省级行政区的专辑。这些专辑,通过对各省级单位人文地理的全景式展示与剖析,收获了各界的好评。
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地理》聚焦湖南这片红色热土,可谓恰逢其时。
说到湖南,你最先想到什么?是发达的娱乐和文化产业,还是火辣辣的美食?本次【湖南专辑】,分上下两期,以山水和人文两个维度,分别从山地、水系、人物、经济、城市这五个篇章,用了近350页的版面,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着独特山水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美丽新湖南。
翻开【湖南专辑】,一如既往的高颜值风光大片,鞭辟入里的专业解读,给读者带来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关于湖南的特点,许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但要细究其源流与成因,却又不见得说得清楚。【湖南专辑】,可以带你读懂湖南。
一、理解湖南,先从沅江切入
湖南的标签太多了。
对于湖南的认识,许多人只是停留在日常印象上。湖南人的性格与气质,大家也多习以为常。而此次【湖南专辑】,则非常深入的剖析了湖南人独特性格与人文历史的由来,这一方山水如何塑造一方人的气质。
在卷首语《湖南:另一个江南》中,主编单之蔷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湖南印象。他将沈从文的作品当地理作品来读,从沈从文笔下纵横的水系所造就的许多边城出发,展示出了一个湖南的水世界。
并且认为,要了解湖南的文化与社会方面,沅江是比湘江更重要的一条江。要理解湖南文化的独特气质,走进沅江,是一个最好的切入角度。
他惊讶于湖南水系之广,几乎深入到了湖南的每个角落。湖南是真正的江南。
世人印象中的江南,是西湖边柳浪闻莺的江南。
湖南不一样。三湘大地固然多水,但湘资沅澧却不是流淌在平原上的河流,而是从云贵高原、五岭那些少数民族聚焦的地方游来,从苗族、土家族、瑶族聚焦的地方流来。湖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江南。
湖南人的霸蛮 摄影/旷惠民
所以,要了解湖南,单是从湘江、从儒家文化来理解是困难的。这种性格要从沅江来寻找。
“只有那些正视鲜血,藐视偷生,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在苦与难的磨练中走出来的人,才有那原始的生气、淋漓的霸蛮之气……湖南出政治家、出军人,这种文化的产生,应该是多元文化混合的结果,其中自有沅江的贡献。”单之蔷如是说。
【湖南专辑】的开篇就带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二、山:雪峰——湖南界山的文化意义
峰入湖南成林。湖南峰林景观富甲全国。
张家界,无缝是湖南峰林的代表。《山地》篇章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张家界。此外,丹霞地貌的代表崀山,也是一个重点。这篇章很全面地科普了峰林与丹霞的独特之处。
峰入湖南成林 摄影/吴三友
与驰名中外的张家界相比,【湖南专辑】更关注雪峰山。
作者认为雪峰山对于湖南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今天的湖南而言,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雪峰山都是最重要的界山。不仅是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是湘西山地与湘中丘陵的分界线。它区分了湘资水系和沅澧水系,将湖南分割成两大地理单元。
雪峰山还具有人文意义上的分界作用:雪峰山以东的湘中丘陵,是湖南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西的湘西山地,则是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此外,以新化、安化等一带雪峰山为核心区域发展起来的梅山文化,还是形成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从荆楚到湖湘,梅山是承前启后的那座桥梁。
湖南大地上早期盛行的,是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的建构,则是自两宋之后才开始。宋以后,梅山文化逐渐将湖南人的精神贯通一气,形成了典型的湖南人性格:倔强、剽悍、朴拙、勤勉、不畏强暴、不服权威……
如果说湖南人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那么,这背后的文化渊源,就需要到雪峰山寻找了。
三、水: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洞庭湖,再加上湘资沅澧,共同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湖南“水世界”。这篇章,剖析了“水”对湖南人的深刻影响。
洞庭湖,是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老一辈人讲出湖,除了走出洞庭湖的表面意思外,还表明了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为湖的地理环境。洞庭湖是湖南交通的开关,走出湖便意味着走出湖南,走向外面的广阔天地。
洞庭湖 摄影/章正国
湘江是湖南的文脉与精神之江。历史上的湖南书院,近70%都是在湘江流域。近代许多主张维新、革命的进步团体,也诞生于湘江两岸。
湘江属长江血脉,它南北奔流,纵穿湖南,上游与珠江水系的漓江已近在咫尺,先天便有着与广阔世界连接的可能与基因,在整个湖南,湘江两岸是外部资源和文化最早涌入和泽被之地。在大运河开通之前,汉江—长江—湘江—灵渠—珠江是中国最显赫的南北大通道。
作者介绍,纵观历史,南北“大国道”若花落湘江,则湖南兴;中意江西,则江西盛。湘江地位的起伏,描绘了湖南命运的底色。
出江出湖惊天下。湖南人以其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走出湖南,一跃而登上近代史的舞台,酣畅淋漓地演绎出一部精彩的大戏。正所谓“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除了湘江,本章还对其他大河作了深入介绍,比如资水壶穴多,沅水边城多,澧水远古遗存多。
四、经济:丘陵地貌带来的烟火气
《装备制造有底气特色产业有活力》一篇章介绍了湖南的经济底色:湖南经济总量在各省区中排名第9,成就了中国“基建狂魔”称号的工程机械,就有1/4来自湖南。2020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国11家,其中湖南4家。在长沙,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正在悄然崛起。
此外,对广泛分布于湖南丘陵区的特色产业也作了详细介绍,诸如醴陵陶瓷、浏阳烟花、安化黑茶……
从岳麓山上看长沙 摄影/吴小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深入剖析了丘陵地貌对经济的影响。
湖南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其中丘陵作为当地人主要的聚居区,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近代湖南的很多名人都出生在丘陵地区,通过耕读传家,最终走出湖南,成就一番事业。
本章对邵阳人闯汉口,新化人搞打印,也作了很有意思的介绍。
总之,丘陵对于湖南的特殊意义在于:丘陵承载了湖南绝大多数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贸。丘陵上空飘荡的,是湖南的烟火气。
五 、人物:从“千年蜇伏”到“百年怒放”
中国半部近代史,是由湖南人书写的。
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湖南人:从“千年蜇伏”到“百年怒放”》一文,讲述了湖南人物的变迁史。
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 摄影/唐卫平
近代以来,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引领了湖南第一拨的人才崛起。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人才更是呈现“井喷式”的爆发,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重要人物之外,湖南也出了很多科学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不同行业的知名人物。
本篇章详解了湖湘文化的四个源头:以蚩尤为代表的梅山文化,其特点是野性、自然、自由、霸蛮;以屈原为代表的荆楚文化,其物质是悲情、忠贞、浪漫、高远;以周敦颐为代表的湖湘理学,其内涵是至诚、主静;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其核心价值是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人逐渐发生了质变,特别是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特质,弥补了中国文人的一大短板,对近现代湖南人的“百年怒放”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章节,对曾国藩、左宗棠的家学家风家教也作了详细介绍。
除了这些近现代文化名人,国家地理也不拘一格,还关注到了当今湖南的名人,比如易烊千玺,他拓宽了中国年轻偶像的可能性,李佳琦,打开中国人消费方式的“新大门”。
六、城市:长株潭融城比肩大武汉?
与往期各省专辑注重于介绍地理、人文、历史等内容相比,【湖南专辑】罕见地大篇幅聚焦于城市、交通和产业的发展。
长沙夜景
比如,在经济与城市篇章中,分别有《湖南:中国内河航运的“中枢省”》《工程机械:湖南的王牌产业》《长株潭:三城合一,欲超武汉三镇?》《株洲:湖南的“深圳”》等内容,都是站在新时代的湖南发展战略高度上来看待湖南的未来。
长株潭,三城合并,能否成就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果融合为一个“大长沙”,在全国城市竞争中将比肩武汉、成都。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合为一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非常值得期待。
此外,城市篇章也展示了长沙作为“网红城市”的一面。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品牌,盛行不衰的酒吧文化,各类现代艺术展览馆等网红打卡地,都一一在【湖南专辑】里露脸。
长沙人热爱夜生活,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熬夜,只有通宵。这座城市骨子里的网红德性:亲民,爱热闹,接地气。
结语
小编粗略整理了一下【湖南专辑】的主要内容,强烈推荐各位找到这两期杂志细读。
就如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所言,“这套杂志是一扇了解湖南省情的窗口——让世人了解湖南,让湖南更好地走向世界。”
(备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想成为未来独角兽吗?36氪湖南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的项目够优秀,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湖南的报道,请将你的需求与项目BP发送到:hunan@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商务合作请直接联系杨先生Tel:13787278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