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企业先后离场,跑马圈地后的充电桩企业何去何从
充电桩
“上辈子一定是太清闲,这辈子才会做这么又苦又难的事。”一位充电桩行业从业者吐槽道。充电桩行业属于纯市场化行为,入场门槛又极低,只要有钱、有地基本就可以建充电桩,但想要盈利,却并不是件易事。恒大研究院就曾在充电桩产业调查报告中表示,各地运营商数量均超过50家,部分地区运营商数量已经超过200家。
截止2020年7月,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统计,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私人)累计数量为134.1万台,同比增加27.6%。而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与2018 年底相比,同比增长46.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2%,车桩比近3:1,也就是说平均每三辆电动汽车共享一个充电桩。
可实际情况是,由于充电桩运营成本较高,不少企业的充电桩早已成为摆设,僵尸桩随处可见,有些停车场的充电桩更是只剩空壳一具,连基本的变电箱都没有。在特来电相关负责人胡强看来,为了快速抢占市场,早期的充电桩企业都在大范围跑马圈地,并不会考虑后期的运营。对此,业内相关人士认为实际车桩比近乎10:1,比例严重失衡。
但车、桩作为需求侧的补给配套,若一方失衡,另一方则必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充电桩的数量不足、有效使用率又极低,势必会限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反之亦然。
亟需精细化运营的充电桩行业
尽管在经历了多轮洗牌后,充电桩企业初具头部效应,形成了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8家企业占据市场近90%的局面,但充电桩与电池不兼容、快充慢充孰优孰劣、盈利难等问题,仍旧是悬在充电桩玩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尤其是在电池技术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同品牌的充电桩很难与车企的电源适配。对普通私家车而言,60千瓦/小时即可满足需求,但对公交车来说,就需要达到103千瓦/分钟的标准,“不同车型的功率需求不同,提供柔性的智能充电就显得尤为重要。”胡强解释。
新能源汽车
充电网络建设尚不完全,电动汽车沿途无法充电,进一步加速了电池的衰减速度。智邦科技副总经理雍袁一梦表示,这就要求充电桩企业,适时根据充电环境、车辆信息来配置功率,判断需求,对所充车辆进行充电规划,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除此之外,充电桩企业还需考虑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给运营环节带来的极大挑战。
只是对充电桩企业而言,前期建站等投入成本高,运营类充电桩静态投资回报期平均为5.74-9.57年,使得不少企业在尚未盈利前,就要面临充电桩老化、淘汰等问题,根本无暇顾及运营管理。
这种恶性循环也导致了规模越大的企业亏损越大,能够完成盈亏平衡的企业实属寥寥。
“我们用了6年时间,才刚刚到达盈利平衡线,前4年一直在亏损。”胡强解释道,这几年已经有近70%的玩家相继离场,没有足够的资本聚合能力,很难在这个行业立足,更何况等到盈利。
胡强表示,尤其是在2018年开始价格战之后,各家充电桩企业的服务费只有0.2元~0.3元,只有在十车一桩、满足一天八小时的充电时长的情况下,充电桩企业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而在写字楼等场景下,由于电费、租金相对较贵,服务费即便有所上涨,也无法达到盈亏平衡。
成都试点老旧小区
除了继续布局公共充电桩外,小区私人充电桩也成为充电桩企业瞄准的又一领域。但现实问题是,一方面老旧小区普遍电路老化,无法供应过载的电量;另一方面场地有限,想要进行电路改造、建设充电站也并不是件易事;再加上小区居民、物业等方面的“不配合”,也让充电桩企业无计可施。
不过据《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三年行动方案》数据显示,计划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超过20万辆,其中私家车板块达到5.7万辆,建成充电桩4.5万个。
显然公共充电桩已然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未来要让新能源汽车充电配置像安装宽带一样方便。”成都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正在通过第三方机构统建统管的方式,在“5+2”区域(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天府新区、高新区),近40家居民小区首先试点探索解决充电基础设施进场难、建设难、管理难等问题。
据悉,首次加入试点的机构只有特来电、星星充电、智邦科技及国家电网四家,在此之前上述平台便开始进行互联互通,未来将实现全国70%以上市场的覆盖。“所有的建设、运营、管理等各方面问题都由第三方机构承担,用户只需要购买相应的套餐就可以享受充电服务。”智邦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再征求物业和小区每一位居民的同意,加速了项目的推进速度。
尽管成都将根据最终的试点效果,来决定是否继续推进。但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模式相对成熟后,可以推出居民小区建设充电桩的相关管理办法,居民也可根据政策要求自己完成充电桩的建设。
对充电桩企业来说,进入私人充电桩领域或许可以加快其盈利进程,但更大的挑战则是从一对多变成一对一,企业不仅要加大在充电桩方面的运营,在用户方面运营的精细化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基建能否改写充电桩行业?
2020年3月,充电桩建设正式被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再加上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充电桩行业迎来关键的发力期,艾瑞咨询研究所有关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充电桩投资建设规模将达187.6亿元。
不仅如此,国家电网计划2020年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南方电网则计划未来四年投资251亿,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前不久,电池巨头宁德时代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快卜新能源,主营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业务,同时投资了200亿进入动力电池上下游,加速产业链整合。
而像一些互联网企业蚂蚁金服也入股了充电桩运营企业简单充,占股比例达33%;华为也与国家电网、星星充电、南方电网等公司合作,推出直流快速充电桩模块。
不管从大型的基站建设、充电桩建设,还是细化到汽车电池、支付手段等环节,充电桩早已经从“桩”的建设过渡到“网络”的建设。“通过充电终端控制电池、车、支付,进而形成一个整体的控制网络,通过充电网络的管理,实现安全防护、优化技术路线等问题。”在胡强看来,未来的每个车位都将是一个智能终端系统。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应用,充电桩的充电网络能否将数据和能源相结合,使人、车、能源,保持实时在线,实现效率最大化,则成为未来充电桩企业将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