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能不能「豹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头财经”(ID:jutoucaijing),作者 阿靓,36氪经授权发布。
“公司遭遇了巨大挑战。”在今年2月致全体员工信中,猎豹移动(以下简称“猎豹”)创始人傅盛这样写道。
在传统的几条业务线上,猎豹遭遇了巨大的打击。
6月10日,猎豹移动发布2020年Q1财报,公司总收入为5.28亿元。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Q1总收入。在工具及移动游戏业务方面,受疫情和海外工具业务下滑影响,Q1工具业务收入为2.11亿元,环比下降29.4%;移动游戏业务总收入环比基本持平,为2.85亿元。
面对业绩压力,傅盛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发展核心AI业务,为公司构建新的长期增长引擎。
618前夕,猎豹移动携手猎户星空完成10000名机器人雇员全国上岗,这是中国服务机器人品牌里程碑。接待导购、室内递送、机械臂咖啡亭等猎户星空家族机器人已上岗大型商场、展馆景区、KTV、图书馆、企业前台、医疗机构、政务法务税务等20多个行业场景的工作岗位!服务总人次超2亿,日均语音交互次数超500万次,服务规模行业遥遥领先!
这家曾红极一时的公司如何展开自救?AI业务能否成猎豹新的增长引擎?面对压力,「猎豹」能否实现「豹变」?
从工具到AI的转型阵痛,再也没有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
2014年,成立五年的猎豹登陆纽交所。
猎豹曾度过了一段“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彼时,猎豹主打的产品是旗下猎豹清理大师、猎豹安全大师等免费系统工具,盈利方式是附加在这些工具上的广告。上市一年后,猎豹月活达到了6亿,总安装量超23亿,营收也翻了将近五倍,达36.8亿。
转折点发生2016年。
彼时,智能手机的系统生态越来越完善,工具型应用的市场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此外,猎豹与在营收上严重依赖谷歌、Facebook等大平台,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傅盛也意识到,“工具最终都要和系统竞争,只有跳出这个生态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而且整个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将尽,我们需要寻找下一个机会。”
如果说工具业务是猎豹发展的第一条曲线,那么内容与游戏业务则是其第二条曲线。
游戏业务方面,猎豹推出了Piano Tiles2和Rolling Sky等多款游戏,并在用户端有着不错的反响。
内容业务方面,傅盛在2015年和2016年先后投资了海外短视频Musical.ly、收购海外新闻聚合平台News Republic,2016年,猎豹成立了做海外直播的子公司Live Me。2017年,猎豹将Musical.ly的股权和News Republic出售给字节跳动,换回了约3亿美元的现金,以及字节跳动的股权。2018年,Musical.ly与海外版抖音Tik Tok合并。
可以说,这为猎豹带来了不错的财务回报,但并未对其业务发展有所助益。猎豹为何要将其出售给字节跳动,而不自己做?在与猎豹投资人、经纬中国合伙人张颖的一次对谈中,傅盛讲了他的理由——“在海外做内容的阻力,要比做工具大得多,结盟可能是更好的方式。”
在第二条曲线受阻的情况下,猎豹开始发展第三条曲线——AI机器人业务。一方面,猎豹认为智能机器人领域即将爆发;另一方面,这与猎豹一直都是在解决人机协作的基因是一脉相承的。
如今,这三条曲线分别发展得怎么样了?从最近披露的财报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第一条曲线工具业务,2020年第一季度,该项收入为2.11亿元,环比下降29.4%。
第二条曲线移动游戏业务,总收入环比基本持平,为2.85亿元。
第三条曲线AI业务,总收入上涨至3176万元,环比增长12%。
对此,傅盛解释,工具业务收入下降是受到了疫情和海外两大合作伙伴终止合作的双重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与谷歌和Facebook沟通,但截止目前,还没有恢复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这导致我们在海外的商业化和用户获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傅盛称,面对压力,猎豹将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第一,优化运营,剥离一些如LiveMe等非战略重点的业务;第二,持续优化成本费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工具和移动游戏业务)的成本费用;第三,对一些投资项目进行变现;第四,对AI业务的投入上,将资源业务中聚焦在商场服务机器人领域。
提前布局(赌博)机器人赛道,抓住了新基建的风口
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出,疫情期间,只有AI机器人业务实现了增长,而傅盛本人也对这一业务寄予厚望。
在公开信中,傅盛称,“猎豹要坚定地全面升级为以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公司。”
事实上,早在2016年9月,傅盛就开始布局AI,并投资成立了智能服务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
2018年3月,在水立方举行的机器人发布会上,猎豹一口气推出了5款机器人。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傅盛纵身一跳,来表达all in AI的决心。他野心勃勃地冲着在场的人喊道“机器人进化之路今晚只是一个开始”,“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与一些人认为“AI公司是技术驱动”不同,在傅盛看来,技术先进与否其实是个伪命题。他把机器人定义为AI+硬件+软件+服务,这四者各占25%。
“所谓这些底层技术,大部分是用谷歌、斯坦福、或者各种学术论文的开源代码改的。大家比拼的其实不是底层技术,而是工程化产品化的能力。”傅盛曾表示。
然而,即便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做机器人也并不容易。机器人投入成本高、周期长、起步难、风险点多,量产进程十分缓慢。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发展尚在早期阶段,能否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场景是一大难题。
疫情期间,百业凋零,却为AI机器人的发展按下了加速按钮。
“疫情期间,国家又强调了新基建,其中人工智能是其中重要一环,而机器人则承担着将AI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作用,我希望更多AI技术、机器人、大数据服务在新基建的大潮下,投入到公共服务、家庭服务中去。”傅盛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说道。
这一时期,AI机器人找到了实用的实体场景,猎户星空机器人也实现了在两个实体场景的突破。
在医疗场景,猎户星空智能服务机器人被送往包括武汉火神山、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等抗疫第一线,用机器人代替一些基础性、流程化的人工工作,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等。
在新零售场景,猎豹在全国33个城市,823家商场部署了近6300台智能服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追踪了中国各城市商场客流佩戴口罩比率、零售业客流复苏数据。
618前夕,猎豹移动携手猎户星空完成10000名机器人雇员全国上岗,这是中国服务机器人品牌里程碑!接待导购、室内递送、机械臂咖啡亭等猎户星空家族机器人已上岗大型商场、展馆景区、KTV、图书馆、企业前台、医疗机构、政务法务税务等20多个行业场景的工作岗位!服务总人次超2亿,日均语音交互次数超500万次,服务规模行业遥遥领先!
傅盛表示,“我的最终目标是,不管是公共事件、突发危机还是具体的行业痛点,机器人能迅速发挥作用,以有用、好用的人机交互工具快速解决问题。”
猎豹豹变的三个底气,几十亿现金构筑的安全线
巨头财经认为,对于猎豹来说,AI是其能否自救的胜负手,而猎豹在AI时代能够实现豹变有三个底气。
第一,猎豹有充足的现金储备。
要想发展新业务,资金是不能断的。而现金储备为猎豹发展AI机器人业务奠定了基础,也是猎豹重新出发的资本所在。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猎豹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及短期投资23.44亿元(3.31亿美元)以及长期投资25.56亿元(3.61亿美元)。
此外,在发布2020年Q1财报之前,猎豹出售字节跳动所有剩余股份,宣布特别派息。这一动作有望为猎豹在二季度带来约6600万美元的投资处置收益,并带来约1.3亿美元的现金流。
第二,机器人是千亿级赛道。
今年,“新基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期间热词。
众多互联网头部公司想要抓住这一机遇。比如阿里提出未来3年投资2000亿元,用于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对外宣布,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扩大新基建的布局……
尤其是机器人这个赛道,足够宽足够深,众多有实力的玩家都可以从中分一杯羹。
第三,打破重来的基因。
傅盛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市一所二本学校,毕业后拿着400块钱就来到了北京,吃过很多苦头。
“我出身比较低,我不怕重来。”傅盛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称,他很欣赏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马斯克也曾饱受争议,但特斯拉近两期不错的财报,以及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本市场的影响,都让跌入谷底的特斯拉和他本人形象反转,傅盛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
这并非是傅盛第一次遇到困难。他曾带猎豹,从一家内忧外患的传统软件企业,全面转型移动互联网,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事实也证明,每次困难,恰恰都是他的起点。
“拥有灾难中受益的能力才是你的终极能力。”傅盛曾引用了《反脆弱》一书中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所想。
巨头的思考,褪去「光环」才能「豹变」
傅盛,这个名字在中国互联网界绝对如雷贯耳,他有着“杰出的产品经理”和“擅长侧翼战的战略高手”等美誉。
雷军曾这样肯定过傅盛,“在中国做客户端软件的企业家中,傅盛排名前三。”
YY李学凌曾评价称,“猎豹之后,以后出海的公司都得挂上傅盛的头像。”
6年前,在傅盛的带领下,猎豹红极一时。彼时,有人预测,在不久的将来,猎豹会市值过百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
到了最近,猎豹身上的光环慢慢褪去,受到了诸多质疑。
巨头财经认为,互联网二十年,经历了太多风雨,身在其中的创始人和公司,也都经历了沉沉浮浮。而他们的每一次起伏,都值得被记录、被解析。
猎豹的沉浮给了互联网企业一些警示。燃财经曾分析称,猎豹是一家战略和产品能力很强的公司,傅盛也是一个好奇心强且学习能力很快的CEO。但正如一个人的优点可能也正是他的缺点——擅长求变和创新的猎豹,每年做的事可能都跟往年不一样,猎豹的问题就在于——是否能把握住重心,真正在垂直领域把一件事做深做强?
纵观猎豹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猎豹一直在转型。期间,他错过了很多时代机遇,比如内容和直播两个风口。但同时有些机遇正在发生,比如机器人。
在互联网领域,谁能提前预判下一个风口,且坚定执行,就能收获第一波红利。
那么,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谁将会爆发,谁又会就此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