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开启新较量,「不争先」的赢了
十年前,中国手机市场还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中兴、魅族、酷派、联想、乐视……层出不穷的品牌名见证着行业的狂热与泡沫。它们拼营销、拼渠道、拼代言人,只要声势足够“火热”就能抢下市场。
彼时的竞争,像是在已知地图上争相“圈地”,然而地图总有被勘尽的一天。随着市场红利消退,增长指针从“增量”无情地转向“存量”,一场更残酷、也更考验底层实力的较量启幕。
当中国手机业正式进入“体系竞争”时代,手机厂商所比拼的不再是产品迭代的速度,而是技术体系的厚度与产业链挖掘的深度。它们不再只追求一时的爆点,而是回到产业底层,与芯片、算法、系统、生态等多维环节共同创新。
2025年第三季度,这场产业重构进入高潮。vivo、华为、小米等头部品牌轮番发布新旗舰。打响10月国产旗舰“第一枪”的vivo,于10月13日发布vivo X300系列新品,全球首发天玑9500芯片,性能和影像能力全面升级。热度之下,可以窥见从芯片到影像,从系统到AI生态,国产手机的新格局终于浮出水面。
从极致内卷到价值回归
Counterpoint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vivo(含iQOO)以18.4%的市场份额,登顶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同时,vivo还以17.2%的份额拿下2025年前三季度第一。
今年前8个月,在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vivo(含iQOO)位列第二,华为第一,分列前两位,其中vivo占据22.14%。在全球市场,vivo与小米已连续5个季度跻身销量前五。
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在2025年正式进入以华为、小米、vivo为首的国产旗舰阵营新格局。
比排名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与方式。当智能手机行业竞争从“单点领先”演进为“系统领先”,市场正在考验品牌在技术、体验与生态三条战线上同时构建闭环的能力。
影像领域正是手机市场路径进化的缩影。这个曾深陷“内卷”的赛道,正在经历一场价值回归。从比拼硬件堆料,重新回到“出片”本身。像素和传感器尺寸不再是终极目标,真实场景的解决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大疆Pocket 3的成功印证了这一趋势。这款仅1200万像素的口袋相机在内容社交时代逆势走红,恰恰说明用户愿意为“旅行不必背相机、随手拍出大片”这样的场景痛点买单。
vivo X300系列同样瞄准了这一市场逻辑,并将影像视为系统工程进行重构。X300 Pro搭载的“蔡司2亿APO超级长焦”与“索尼LYT-828云台级主摄”,表面是硬件升级,实则是将旅拍神器、舞台神器与视频神器融于一体。
更值得关注的是vivo的底层创新路径。vivo与MediaTek、Arm开展三方联合研发,实现了从芯片指令集到影像算法的协同优化。这意味着X300系列并非简单地“使用”芯片,而是在更深层面参与芯片的定义与共创。这种“共研式”创新,正成为vivo构建差异化优势的核心。
在影像语义理解层面,vivo进一步深化AI介入,让算法不仅识别物体,更能理解场景。通过自研影像芯片V3+与天玑9500的双芯协同,定义了影像超能效NPU区域,X300系列能够在毫秒级完成光线、主体与运动方向的综合判断,实现近乎“预判式”的追焦与虚化效果。
这套系统最终输出的不只是清晰的画面,更是充满叙事感与电影感的视觉表达。vivo完成的,是让技术主动理解用户的创作意图,而非让用户适应技术的冰冷逻辑。
自研芯片负责调度与算力,光学共研确保硬件表现,AI算法理解创作意图,系统层优化响应与能效。这一闭环解释了vivo X系列为何能在旅拍、夜景、演唱会和vlog等多样化场景中持续出圈。因为它满足的,正是这个内容时代被长期忽视的核心需求:轻量化的专业创作能力。
不再追求让用户理解技术,而是让技术主动理解人。这种从需求出发的研发方式,也成为国产手机新一轮创新的逻辑起点。
当“长河”带来复利效应
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华为、小米、vivo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华为像高山——它的目标是“突破极限”,用芯片、操作系统、AI底座一次次捅破“天花板”。
小米像森林——它通过规模与生态协同,在“人-车-家”之间织出触点网络。
而vivo像长河——它代表耐心与积累。三十年来,这个品牌始终深耕消费电子,以“用户导向”为源头,在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条长赛道上持续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vivo也逐步构建起一种更具体系化的创新方式,开启了“第三范式”,以“自研+共研”的双轮驱动,用时间积累体系力,通过开放汇聚创新力。
vivo既在芯片、算法、系统层面深耕自研,又通过共研共创的方式汇聚产业的“全壁江山”。vivo从与联发科、Arm共同定义天玑架构,到与三星、索尼、蔡司共研影像标准;从携手京东方探索新一代显示技术,到与宁德新能源联合开发高能效电池系统。
这些vivo的“共研”朋友圈,组成一张不断扩张的创新网络,支撑其开拓更远的边界,探索未来形态设备。成立三十周年之际,vivo宣布入局MR行业,将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来看,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面向未来,无论是MR空间计算、机器人交互系统,还是AI端侧算力的普惠化,vivo都在以软硬协同的方式探索智能终端的下一曲线。
与“高山”的突破、“森林”的广布不同,长河的力量来自时间。vivo不追求阶段性爆点,而是在长期投入中构建可复用的体系能力。
“蓝科技”体系正是这种方法论的结果。“蓝晶芯片技术栈”打通芯片底层的算力逻辑,“蓝图影像”聚焦光学与视觉的融合创新,“蓝河操作系统”承载系统与交互体验的流动性,“蓝心大模型”让AI理解力成为技术的温度,“蓝海续航系统”则以能效与续航保障全局的稳定。
它贯穿从芯片算力、影像光学、系统交互到AI理解与能效管理的完整链路,形成可自我进化的技术生态。五者相互耦合、循环共生,形成了vivo式的“技术复利”。每一项创新都能在体系内积累势能,为下一次突破提供基础,让vivo成为一条能不断自我进化的“长河”。
在这张“蓝科技”体系网络的背后,隐藏着vivo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共研。共研不是资源互换,而是一种共同定义的能力。无论是vivo与蔡司共建光学标准,还是vivo与三星、索尼共定影像规格,抑或其在SoC层面与MediaTek、Arm联合定义天玑架构,本质上都是让上游硬件逻辑向vivo的产品哲学靠拢。
在AI手机浪潮初起的当下,这一体系的价值开始被验证。端侧AI的最大难题在于“有限能耗与无限算力”的矛盾。AI模型越强,功耗和发热就越高,而移动设备的体积、电池又无法无限扩张。过去,行业主流做法是“云上推理”,但带来了隐私、延迟与成本问题。
因此,vivo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前瞻性的路:让AI能力真正落地在端侧。这意味着必须重构芯片底层。vivo通过蓝晶芯片技术栈,与Arm、MediaTek展开深度共研,从架构层面为AI计算设计新的“通道”。在与Arm的合作中,双方基于C1 CPU集群开发出面向AI的SME2矩阵加速能力,并通过vivo自研的计算加速平台VCAP,让CPU、GPU、NPU在不同AI任务中动态分工,实现高负载任务的异构协同。
结果是,vivo在语音识别、图像翻译、文生图等真实场景下,实现了平均20%的性能提升与能耗优化,使AI响应更快、续航更长、体验更稳。这类底层创新的意义远不止性能提升。它让AI从“云端的特权”变成“每一部手机都能用”的基础能力,真正实现AI的普惠化。
这种开放的创新模式,是vivo区别于同行的关键。自研让核心体验可控,共研让行业标准更靠近用户需求。这种“内生”与“共生”的双轨机制,让vivo既能保持灵活创新,又能确保体系稳健。
“长河逻辑”的价值就在这里,它不追逐风口,而是在时间的流动中积累体系势能。当在体系内“扎根”扎得足够深,创新才有余力生长出更多社会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vivo始终聚焦最广泛用户的高频需求,为外卖骑手定制职业模式、为科考人员开发无网通信、为年轻人打造演唱会神器——这个品牌的技术创新从不悬浮,而是始终落在人与场景的真实需求上。
在vivo发起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项目“数字国宝计划”中,vivo的影像技术被用来拍摄三星堆、故宫等文物,让那些肉眼难辨的纹理在数字空间中被重新留存。在基层医疗站点,一台vivo与光学团队共研的便携裂隙灯,能让医生用手机协助眼底诊断,完成拍摄、上传、分析,让专业医疗更加便捷可及。
这足以证明当一家企业有足够的体系势能,就能让科技拥有温度。当创新不再只服务于效率,而能反哺社会,它的复利就超越了技术本身。
这正是“长河”的最终走向,在喧嚣之外,它缓慢却坚定地向前流淌,用科技重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种流水不争先,而争滔滔不绝的思维模式,造就了vivo这个品牌独有的气质。
长期主义,终局何在?
如果说高山、森林与长河揭示了三种不同的竞争逻辑,那么更深层的问题是,这种差异化竞争,对整个中国手机产业意味着什么?它考验的不只是速度,而是更考验谁能找到可持续的增长逻辑。它定义的也不只是竞争格局,而是未来十年中国创新的精神底色。
过去二十年,中国手机厂商经历了从模仿到自研、从单一市场到全球布局的转折。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也从“内卷”中挣脱,从比规模与速度,走向比方向与方法,进入一个多元创新、共生共荣的新阶段。
华为、小米、vivo的“和而不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成功”的平行试验。品牌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性能的此消彼长,而是以价值观彼此区分。高山、森林与长河的并行,象征着中国制造在工业化后期的一种“再分化”。
技术型企业以突破定义未来,生态型企业以协同拓展边界,而价值型企业,则以用户为原点,让创新重新回到人的生活。这种路线分化正是成熟的标志。中国制造正从“同质化扩张”走向“多元化生长”,不同的路径,共同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让创新真正可持续。
当vivo走进“决赛圈”,长河的意义也在这里显现。它象征一种时间的力量。当企业不再急于证明自己,而是愿意花时间积累。当一家企业不再急于“证明自己”,而是愿意在用户身上花时间、在体系里做积累,它所创造的价值,也超越了产品本身。
因为体系的深耕,最终会托起更高的社会价值。这种绵延流动、生生不息的价值提醒人们,在消费电子这样的长坡厚雪行业,短期的爆点可以决定一时的市场,但长期的体系力,才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这种耐心与笃定,正在成为国产品牌走向成熟的标志。未来的答案还没有写完,但至少今天我们看到,vivo的努力正在证明,在喧嚣的浪潮之外,坚持用户、坚持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就像三条河流终将汇入同一片汪洋,无论是攀登高峰,还是静水深流,真正的方向,都是奔向那个更广阔的世界。中国创新,同样远不止一种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