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范钦强:在AI眼镜寻找未来的路上,勇敢地回到现实|NEXTA创新夜谈
便携、性感、第一视角交互、接近无感交互,含着这些“未来潜力”金钥匙出生和成长的AI眼镜,也迎来了无数入局者。从科技大厂到创业公司,都在试图通过这个“最自然的物理接口”,定义人类的下一代交互方式。
但与此同时,资本与市场也开始追问: 除了讲好入口级终端的故事之外,AI 眼镜的真实价值与应用场景究竟在哪里?
正是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上,一位罕见的“高龄”创业者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
他是范钦强(Dr. John CC Fan),SolosAI眼镜公司的执行主席,同时也是拥有百余项专利、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科学家和连续创业者。与他同期开始创业的技术商业领袖许多都已经隐退,而范钦强在2019年,于香港科学园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业。
技术背景毋庸置疑。华人出身的范钦强,早年在美国MIT林肯实验室中暂露头角,以半导体和微显领域的前沿技术成果一举击碎当时业界对华人科学家的偏见,其创立的高平公司在成立七年之后上市,市值一度和高通旗鼓相当。
范钦强本人在电子材料和显示设备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诸多专利,也为现代手机和显示设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HBT(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奠定了Micro OLED和Micro LEO基础的半导体图显应用技术。
这一次,他选择了与自己过去的技术基因一脉相承的AI眼镜:范钦强认为,眼镜作为人类社会早已习惯的穿戴形式,是承载AI能力和沉浸式交互的最佳硬件。
愿景与重注AI眼镜的AI巨头们不谋而合,但范钦强也发现,AI眼镜领域存在很多“经验教训”。大公司在头戴设备上已经做了多年的研发和探索,Google Glasses、HoloLens、Meta Oculus乃至Apple Vision Pro等项目或关停或迟迟打不开市场局面。“野心太大、急于求成”的警钟奏响,也使得范钦强所创立的Solos,产品思路显得颇为独特:不追求酷炫的AR显示和娱乐功能,要做一款“看起来像普通眼镜”的AI眼镜,将所有智能模块集成在镜腿中,强调更轻、更日常的无感化交互。
早在2018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范钦强总结出了做出一款成功AI眼镜的五项原则:
第一,人性第一,技术第二。一款智能眼镜要为大众所接受,必须轻便化。
第二,虚拟世界信息的呈现不能喧宾夺主,成为人们感知真实世界的遮挡和障碍。
第三,维持用户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状态感知,感知缺失会增加不安全感。
第四,声音是更好的输入媒介,特别是生成式AI的到来,AI智能眼镜的沟通媒介,声音是第一选择。
第五,要为用户价值而创造,不要为创造而创造。现在的VR/MR眼镜,由于集成了太多的功能,忽略了成本和用户价值的平衡。
可以看出,在当前“百镜大战”的格局中,Solos代表的是一种前沿技术与人性化设计的路径。它能否在巨头环伺和众多初创企业的包围中找准生态位,一直以来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次NEXTA创新夜谈,我们与范钦强博士展开对话,共同探讨AI眼镜的务实未来、技术瓶颈的突破点,以及一位八旬技术创业者关于“持续学习”的思考。
以下是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
一、AI眼镜的“两种未来”
NEXTA创新夜谈:您如何看待AI眼镜的未来发展路径?对于消费者来说,它是否分化为两条不同的路径?
范钦强:是的,我认为AI眼镜会有两种形态和产品路径。一类是轻量化的AI眼镜,适合日常生活中24小时全天佩戴,更注重语音交互、信息提示与生活辅助;另一类则是沉浸式的VR设备,更像今天的Vision Pro,用于娱乐、专业操作与深度体验。两者并非取代关系,而是互补。我之前创办过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人工智能视觉,另一家主打的就是VR。AI技术未来三年内会有显著的突破,而VR技术走向成熟可能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
轻量化AI眼镜的优势在于,它不打断用户的注意力,而是在关键时刻提供信息。比如消防员在浓烟中可以通过AI眼镜获取建筑结构图,AI会提示他“左侧有门,可以安全撤离”,外科医生在手术中也无需离开手术台就能查看患者数据,这些都是专业领域下的实时场景。
而VR类设备则更适合静态场景,比如在家看体育赛事、虚拟旅行,甚至是“梦境重现”。你可以在醒来后对AI描述你的梦,AI会帮你生成VR场景,让你重新“走进”梦中。我相信,未来每个人可能都会同时需要和拥有这两类设备。
NEXTA创新夜谈: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不少AI眼镜产品,但消费者接受度似乎并不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范钦强:优化用户体验是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以语音支付为例,从技术逻辑上看,眼镜作为第一视角设备,其实已经提供了比手机更便捷的支付体验。现在只要戴上眼镜,支付信息一目了然,用户只需要开口说话就能完成支付。未来的交互需要向更“无感”、更私密的方向演进,当语音交互做到像呼吸一样自然,它就能够被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了。
我们的Whisper耳语技术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因为从最一开始我们就明白,语音交互一定要做到无感化。同时,摄像头的布局、镜框的设计也要兼顾美观与功能。眼镜不仅是工具,也是配饰,首先需要让人们愿意佩戴。
NEXTA创新夜谈:您认为AI眼镜的下一个爆发点会在哪里?
范钦强:不只在于技术本身的迭代,如何去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也很重要。我很期待年轻人会给出怎样的答案,但随着年龄增长,看着我周围的亲朋好友的身体情况,我发现AI眼镜同样能帮助到我们。我逐渐意识到,我们必须回到人的真实需求和身体变化:比如视力衰退的人需要看清世界,听力下降的人需要听清对话,记忆力减退的人需要AI辅助记忆……这些以人为本的需求,才是AI眼镜最打动人的应用方式。AI是AI眼镜实现“以人为本”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音频技术、屏显技术、人体工学等等方面的技术融合缺一不可。
二、差异化才是竞争方向
NEXTA创新夜谈:对于不怎么戴眼镜、或者已经不习惯再戴眼镜的人来说,想要让大家全天戴上眼镜,需要克服什么瓶颈?
范钦强:AI眼镜的一个核心技术是屏显技术,因为新的交互方式、信息呈现方式以及用户追求的更主动的体验,其实都要通过显示技术来完成。现在很多AI眼镜产品的视野在80-90度,但真正沉浸式的体验需要100-150度。Apple Vision Pro的实际视野也只有80度,这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也在进步,可以看到现在AI视觉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相当快了,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人人都能感受到AI视觉技术带来的体验变化。不戴眼镜的人也能通过AI眼镜来听音乐、或者让它成为自己的医生之类的。
很多不喜欢戴眼镜的人并不是完全不能戴,关键是要让他们戴起来舒服、好看。其实眼镜就像衣服一样,你有很多衣服可以选,但不会穿不合身的衣服。未来的AI眼镜会像乐高一样模块化,镜框、镜腿、摄像头、音频模组都可以自定义组合。
NEXTA创新夜谈:您如何看待目前AI眼镜赛道下的同质化竞争?
范钦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大量AI眼镜产品面世,中国可能会有上百家AI眼镜企业出现又消失,竞争将会非常激烈。但真正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深耕产品差异化的企业。企业作为供给端,需要主动去寻找产品的差异化特点、并且制定面向不同消费者的销售策略,比如我想增加一些显示上的功能从而形成差异化优势,方便用户选择我们;或者在镜框的个性化定制上下工夫,针对办公、户外运动等不同场景切换组件。
总体来说,竞争的本质不应该放在去强调“我有什么样的AI”,而是应该关注“我为谁解决了什么问题”。比如针对老年人群体,其实不需要炫酷的功能,而是要帮助他们看清、听清、记住,这才是AI眼镜的长期价值。
三、创业,乐观者的游戏
NEXTA创新夜谈:您已经年过八十,却依然保持对技术的敏锐与创业的热情,这是如何做到的?
范钦强:首先,最重要的是心态。我是一个从小就很乐观的人,失败没关系,明天还能重头再来。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失败总是在所难免的。创业者最不能怕的就是失败,如果你从来不犯错,太过保守的做法确实能规避失败,但可能永远没法突破自己所在的位置。但如果你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失败的概率其实本来就很高,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畏惧。
其次,胆子要大。很多看起来很权威的人做的判断很有可能是错的,大公司犯错的可能性也很可能会高于小公司,因为他们比创业公司更保守,这就容易导致技术方向上的落后。作为创业者,胆子大、敢做事、边走边学,这些都会成为弯道超车的可能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另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显得年轻,我觉得最关键的还在于我有一个好伴侣。
NEXTA创新夜谈:对于那些担心年龄太大而不敢创业的人,您想说什么?
范钦强:我认为年龄只是个数字。我81岁开始做Solos,并不在于因为我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因为我积累的经验,让我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机会。创业不需要年轻,需要的是激情、经验和一点点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创业本身也有利于让我保持年轻的心态。每天和年轻的团队一起解决新问题,这种挑战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所以我经常说,乐观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害怕任何事情,你就有做成任何事情的机会。
NEXTA创新夜谈:那么您对于年轻创业者会有什么建议?
范钦强: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不要等完美了再出发。你在路上学,在失败中学,都是比闭门造车更好的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梦想,这将是你持续努力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可能会焦虑的资金、资源等等客观条件,可能自然就会来找你了。
NEXTA创新夜谈:Solos没有引入传统VC投资,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范钦强:我们之前成立的微型显示器企业Kopin(高平)其实就是一家初创公司,我当时在MIT的实验室工作,当时在研究一项关键技术,让不同的半导体之间能够实现连接和应用,也就是纳米技术。我们的小组当时在MIT引起了风投公司的关注。洛克菲勒基金当年想要投资我们,问我要不要出来开公司,我说我没有商业上的想法,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方向的产品。他们说,不需要现在担心这些,你可以出来慢慢把技术做好。当时的VC不指望我们能立刻赚钱,他们用资金支持的是基础研究,是“未来”。甚至有的VC投资的时候完全不会问我的技术方向,告诉我“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研究”,我们享有充分的研究自由,一切都可以放手去做。
而现在的VC可能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现在的投资人更注重实际,用资金支持基础研究的很少,更多的VC希望能在两三年之内看到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创业者的节奏。我们不引入风险投资,能够帮助我们不受资本压力,专注于长期产品愿景。这不是说VC不好,而是不同的选择,因为Solos是一个看向未来的长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