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投15笔,年化收益8倍,初创公司们真成顶级VC了?
前两周,智元机器人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会上,董事长兼CEO邓泰华阐述了公司的对外投资战略布局。这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一边计划在年底完成C轮融资,一边准备“开闸放水”——筹建专业CVC平台,启动“智元A计划”,拟在三年内孵化50余个早期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而且据邓泰华披露,在过去的1年多时间内,智元机器人投资了15家公司,年化收益率8倍,俨然一家专注早期科创投资的VC。这并非孤例。当下,AI竞赛早已从单纯的技术较量,演进为资本与生态的全面对抗。不少仅成立一两年的独角兽,在尚未实现稳定盈利和规模收入之际,便已摇身一变做起产业投资人。
它们左手融资百亿,右手投资并购,通过资本手段构建技术护城河与生态壁垒。这种“未富先投”的现象似乎正成为AI领域的新常态。
01.
投资15家公司
年化收益率高达8倍?
我们先把镜头拉回智元机器人。
起初,这家公司因联合创始人是B站人气UP主稚晖君而备受瞩目;后来,华为系董事长邓泰华浮出水面,更让其受到一级市场热捧。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下旬,智元已拿下11轮融资。虽然他们从未公布具体融资金额,但可以肯定的是,累计融资额与估值水平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眼下的智元,已经进入“想融就能融”的节奏,年底的C轮还将引入更多国际产业资本。而且按照邓泰华的说法,“即便是在无任何营收情况下,现有现金流也能支撑三年”。
于是,手握大量现钞的智元,在一二级市场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今年7月,收购了上市公司上纬新材,被称为创造了一级市场的新打法。投中网在《花了21亿,智元把宇树的风头给抢了》一文中已经详细解析,此处就不再赘述,只是记录这笔交易的最新的进展,比亚迪、正大、海信、上汽和飞利浦五大产业巨头,已经成为这笔并购交易的产业投资方。
第二件事,就是在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密集出手,成为眼下最重要的天使投资人。在前两周召开的“智元机器人首届合作伙伴大会”上,邓泰华披露了投资数据: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智元投资了15个早期项目,覆盖产业链上下游。
智元没有披露这15家企业的具体名字,不过据投中嘉川CVSource显示,下表15家企业与智元机器人有着股权关系。
这些企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诞生于高校的早期项目,如上海交大孵化的千觉机器人;一类是参股老企业,如成立于2001年的伺服电机供应商富兴电机;还有一类则是和合作方共同设立的公司,如与创业板上市公司软通动力联合成立的软通天擎机器人。
在《中国企业风险投资数据报告(2025年H1)》中,投中嘉川统计了全国CVC的出手次数,2024年全年出手17次的机构,便可以位居CVC出手次数的前10。15笔投资看上去并不多,但已接近最活跃的CVC投资数量了。
更令人意外的不是投资笔数,而是投资回报。邓泰华公开披露,上述投资的年化收益率已经高达8倍。这一数据我们尚无法核实,不过在智元的被投项目中,我们发现至少有数字华夏、富兴电机、首形科技、安努智能4个被投项目,又披露完成了新融资。比如首形科技——这家由哥大博士创办的超仿生人形机器人公司,在智元首次出资后的一年内,连获两轮投资。这意味着它们的估值正在迅速成长。
而且如此激进的投资,还不会结束。
今年6月,智元已经携手高瓴成立了数亿规模的具身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而且还在筹备“更大规模的CVC”。未来三年,将借助“智元A计划”投入数十亿元,孵化50余个高潜力早期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这些计划,不像一家创立时间只有2年半的初创公司的打法。
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不是一家“传统的”初创企业,而是一家流着华为血液、打着华为烙印的公司。邓泰华是华为公司原副总裁、计算产品线原总裁,在华为任职超过20年。他将生态化、军团化的打法带到了智元机器人。就像华为车BU要打造新能源汽车的智慧基座一样,智元机器人也试图成为具身智能的底层平台。
在技术上开源机器人中间件AimRT、推出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灵渠OS”是为了成为产业基座,在投资上,以资本赋能初创企业自然也是路径之一。
02.
独角兽们开始造“小独角兽”了
智元并不孤单。我们发现在AI和机器人产业中,独角兽们不再只是浪潮中的大鱼,而是浪潮上的猎手。
智谱AI 成立于2019年,一年之后就开始在大模型上下游落子:2020年投资AI竞赛学习平台数竞科技,2022年投资AI心理健康企业聆心智能,并于两年后将其全资收购。2023年10月底,智谱启动投资孵化项目「Z计划」。2024年,又联合石景山现代创新产业发展基金、奥飞数据、燕北资本、复琢投资等共同设立AGI生态基金「Z基金」,规模15亿元,专投大模型早期项目。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Z基金」一共投资了17个项目,包括上游算力布局了无问芯穹、行云等半导体创企;中游算法押注生数科技、清程极智、硅基流动等模型与框架团队;下游应用公司聆心智能、动易科技、阿米奥机器人等,实现从芯片到场景的全链路覆盖(半数以上为师出同门的清华系项目)。
百川智能也在去年开启了直投,出手了金融AI服务商智策领航以及医疗数据公司小儿方,并于今年3月与后者联合发布“福棠·百川”儿科大模型。同期还全资收购了涛喀科技,更名为百川医疗,加码智能医疗。MiniMax则传出将并购深圳AI视频生成公司鹿影科技;阶跃星辰亦将以LP身份出资7月底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官宣的上海人工智能CVC基金。
投中嘉川CVSource数据显示,不止大模型公司,AI各细分赛道都在试水对外投资,它们普遍围绕自身上下游布局,以强化业务协同。
做一个简单对比,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在上世纪末前后成立,但直到2008年左右才开启对外投资,间隔近十年。继BAT后出现的互联网三小巨头TMD(字节跳动、美团、滴滴),2010-2012年左右成立,其对外密集投资也要到2015年前后,间隔三到五年。而上述案例中不少企业在成立后的1-2年就开始投资。
这或许从侧面印证了技术演化的速度变迁,所谓“AI一天,人间一年”,资本进入的速度也必须跟上技术进化的速度,这远比互联网时代更快。
而且与以往企业做CVC不同的是,这些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营收与利润支持。如果说当年腾讯被称为财大气粗的“腾讯投行”,那么上述部分企业只是一支规模不大的早期投资基金或天使孵化器。
这其中蕴藏的风险是,年轻AI公司尚未实现自我造血能力,仅依靠融资维持运营和投资活动,其投资开启进程与其自身发展体量和发展阶段体现出较大不匹配性。
同时,若在核心业务尚未稳固之时便过度分散资源、广撒网式投资,可能导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商业化落地进程受阻,甚至陷入“摊大饼却难烙熟”的困境。
尽管存在一定风险,但通过投资布局构建生态所带来的长期价值依然值得期待,这将为AI独角兽们构筑起难以逾越的生态护城河。至少一部分独角兽认为,未来的竞争不是单点技术的比拼,而是整个生态的对抗。在资本加持下,它们以投资为杠杆加速圈地的行为还将持续。
参考资料:
1,上海证券报,智元董事长透露:年底完成C轮融资,2025.8.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超越 J Curve”,作者:刘惠娴,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