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绒,成了泡泡玛特“半条命”
泡泡玛特本次财报披露的IP和品类收入占比,毛绒一整个类别的增速惊人,甚至超过了人气鼎盛的Labubu整个IP。
前天,泡泡玛特公布了上半年财报,业绩增长特别猛,比市场预期更猛,比我们的猜测更猛。
王宁说的一句“300亿很轻松”。里面那种自信、乐观的感觉,资本市场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了。
财报显示,上半年泡泡玛特营收138.8亿元,同比增长204.4%;经调整净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362.8%。
泡泡玛特业绩增长的幕后功臣,当然首推Labubu,财报发布会上,这也是分析师们关注的焦点。
除了Labubu,这个成绩背后还有另一个主角,就是毛绒。
根据泡泡玛特本次财报披露的IP和品类收入占比,毛绒一整个类别的增速惊人,甚至超过了人气鼎盛的Labubu整个IP。
01 第二增长曲线
先来看一下数据。
IP方面,今年上半年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营收48.1亿元,占比34.7%;
品类方面,毛绒收入占比首次超过手办。毛绒实现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1276.2%,占比44.2%,超过手办的37.3%。
仅从数据来说,毛绒对泡泡玛特的收入贡献,超过了Labubu。当然,Labubu和毛绒不能直接对比,因为不在一个维度。
我们想说的是,泡泡玛特的毛绒实在太火了。
2024年上半年,泡泡玛特毛绒品类占比还只有9.8%,今年已经接近一半。甚至Labubu能够火起来,也如王宁所说,得益于泡泡玛特开创了搪胶毛绒品类。
8月20日,泡泡玛特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在香港举行。毛绒作为关键词,贯穿了所有环节。
在供应链产能扩张方面,毛绒产能今年上半年同比扩大了10倍左右,从原来的每个月生产300万只,变成现在3000万只左右。
泡泡玛特正在升级供应链,在生产中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新制造。不过在业绩会上,公司方面表示,由于毛绒市场需求太大,当前阶段核心策略是先把产能追到足够高,再在布料、纺织方式、自动化机器等方面加大投入。
背后的逻辑在于,泡泡玛特的全线IP,都在从毛绒上寻找新赋能。以Molly这个泡泡玛特的“长公主”IP为例,今年新推出的Molly毛绒产品,也成为爆款,一上架就售罄。
对于毛绒的喜爱,全球趋势一致。
业绩会上,泡泡玛特高管表示,IP和品类表现方面,全球市场基本一致。IP方面,Labubu在各个市场都是排名第一;品类方面,也是所有市场的毛绒挂件比例上升,硬性手办比例略降。
毛绒挂件正是Labubu这个IP的第二增长曲线。实际上,泡泡玛特在配饰或者说“随身”这个领域的尝试并不少,比如手机链、工卡牌等衍生品,但在手办之后跑出来的,还真就是毛绒。
当Lisa和泰国公主把Labubu挂到奢侈品包包上后,原本只是摆在柜子里的小玩具,变成了包搭子,才成为了Labubu全球爆火的增长飞轮。
此后,越来越多的潮流明星、好莱坞巨星,以及大部分欧美家庭的青少年,都自发地将这个咧着嘴的小怪物,带在了自己的身边。
未来几年,泡泡玛特为了IP均衡发展,也为了不过度消费这个超级IP,应该会扶持其他IP,控制Labubu在整体大盘中的占比。
正如王宁在业绩会上所说,更多元的IP能够让泡泡玛特成为更健康的平台化公司。因此未来会给不同IP更多资源。
但在品类方面,毛绒一定是无庸质疑的主角。
02 毛绒安慰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Labubu的初始形象,其实并不是现在这样。那只被拍出百万天价的薄荷色PVC材质“瘦子”Labubu,很多人都表示,有点丑,并不如现在吸引人。
Labubu真正的销量大爆发,正是在泡泡玛特推出搪胶毛绒后开始的。搪胶,赋予了生动的表情,危险又张扬。毛绒,则让Labubu的体型胖了一个号,更柔软好rua,更有亲近感。相比PVC或者金属、纸质,毛绒是暖的。
能带来治愈感、柔软手感的毛绒,正在成为一种风靡全世界成年人的商品。Jellycat、玲娜贝尔,都是同理。可是这背后最根源的机制是如何作用的呢?
心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刚出生的小猴子,在提供奶瓶的铁丝妈妈和不提供食物的毛绒妈妈之间,除了喝奶,总是会依偎在毛绒妈妈怀里。这个在伦理上争议巨大的实验证明,幼猴的触觉安全感、情感依恋需求,不低于甚至超越生理需求。
而另一个被更广泛应用的概念是,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的“过渡性客体”,指幼儿在脱离母婴共生状态时选择的亲密物品(往往是毛绒玩具、安抚毯),提供情感安全,在主观和客观现实之间建立过渡空间。
也就是现在被大家越来越认知到的“阿贝贝”。
泰迪熊诞生于20世纪初,但很长时间都只被视为儿童玩具。Jelly Cat一开始也只面向母婴市场重新,而就在2014年,Jellycat重新定位为一个“全年龄段的礼品”品牌,这是一个重大转变。
一个商业玩具公司,开始认真对待成年人的阿贝贝需求。与童年的“过渡性客体”心理机制类似,拥抱、把毛绒作为伙伴,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甚至有助于减少焦虑。
Jellycat每只玩偶吊牌上都写着“Please look after me”(请好好照顾我)。一瞬间,就把玩偶的主人带回到儿时的依恋情境和过家家的氛围之中。甚至Jelly Cat的上海静安快闪,都是店员配合顾客一起过家家,“做拿铁”“给蛋糕涂奶油”……
同源自英国的另一家毛绒玩具品牌mc hugs,甚至推出了填充奇亚籽可以微波炉加热的玩偶,抱着温热的毛绒小东西,安抚功效更加一层buff。
但我想说的是,这股风潮还不止于此,它不是简单的回味、重复童年。
成年人,能够借毛绒来主动承认并表达自己的脆弱和柔软,在这个越发混乱的世界精疲力尽后,重新建立自己的情感安全区。《经济学人》写“kidulting”的文章引述的盖洛普调查显示,时至今日,对于全人类而言,包括压力、悲伤和愤怒在内的负面情绪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老一辈的成功路径、价值尺度,对这一茬的新成年人失效了。Labubu是一种ugly beauty,是反“芭比”、反完美的,反而能够让成人安放自己混乱的、不循规蹈矩的特质。旁人的“不理解”,更让抱着Jellycat、挂着Labubu的人开心。
03 潮玩改造毛绒
而且,潮玩,尤其是原产于中国的创意潮玩,正在为整个毛绒产业重新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溢价空间。
研发和生产毛绒,其实特别便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毛绒行业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如,泡泡玛特的其中一家毛绒工厂就设立在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县。这个小县城的常住人口约有60万,其中1万人在为泡泡玛特的毛绒产线工作。
根据每日人物,在普通工厂打样,一次价格大概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还可以小单快反,小批生产看市场水位。这不像搪胶玩具,每做一个新的形象,就需要另外做一个倒模,开发成本从数万、十几万,再到数十万(手办级别)不等。
《2025年度毛绒玩具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此前国内的毛绒玩具企业大多采用代工方式出口,仅少数企业在海外形成了品牌。
当人们不再用儿童玩具来定义潮玩,而是用配饰、收藏品,甚至是奢侈品来定义潮玩的时候,这个行业已经开始成为一个小型创业风口。全新的力量正在参与进来改变这个行业。
比如,此前在十二栋和泡泡玛特工作过的王历历,就拿到了红杉资本的投资。她对每日人物说,选择做这个,是因为做出来的东西都能带走。一位投资行业的朋友说,在潮玩这个红海赛道,只有毛绒在大涨。
但是,在这种生产门槛更低的市场,可辨识度变得非常重要。更抽象、更有表达、更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形象,肯定能得到真正的粉丝。
不过,在更加追求ROI和稳定性的商业世界,这就意味着更多人会走向“大力出奇迹”的方向。设计很重要,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市场策略和流量投入也同样重要。
也有一些品牌,能够通过大量投入明星和曝光资源,从而实现了迅猛增长,并且,在二手平台千岛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溢价。
可以说,在未来两年,还会有更多的玩家想加入这个赛道。和互联网不同,它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0社”(ID:quancaijing_20she),作者:罗立璇 贾阳,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