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互动方毅:从DI向AI,大模型之上至少还有四层创业机会
人们正在跌跌撞撞奔向AI。你是否忧虑,大模型环伺,普通人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当AI与场景更多结合,又会带来怎样的生产力变革?智能体带来了原有App生态与开放协议的激烈碰撞,中国互联网的下一站是“封闭”还是“共生”?文章根据每日互动CEO方毅在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终端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内容整理,将与您一起探讨大模型时代最硬核的生存法则与生态密码。以下为方毅现场发言实录:
一、 从“数据智能”到“人造智能”:产业实践者的观察
今天,现场我看到了非常多关于大模型的技术推理和深度思辨,大家分享了很多系统化的总结,那我也作为一名产业实践者,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回顾AI发展史,从达特茅斯会议至今,经历了三波高潮、两波低潮。关于“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翻译,我认为“人工智能”易使人联想到“替代人工”或“人工+智能”。或许“人造智能”是更贴切的译法,其对应词是“神造智能”。长久以来,AI的发展以拟人、类人为主要方向,典型如棋类博弈。这引发了一个关键思考:科学家们从人类身上提取高度抽象的特征(如Transformer模型),塑造了今天的AI。那么,人类如何从AI中重新学习这些被抽象化的精华?
二、 AI发展的三阶段启示:吃透规则、多想两步与笨鸟先飞
理解AI的进化,可以从其发展历程中汲取智慧:
第一点是吃透规则(如五子棋):就像大一学生能编写简单的人机对战程序,其核心是吃透有限规则(如堵截、禁手)。记住规则就能干。现实中大家去考证也是一样,精研各行业的规则,拿出“证”来,把规则范围内的事搞清楚。
第二点是多想几步(如深蓝):国际象棋棋谱可穷举背诵,但是为什么人类打败不了“深蓝”呢?因为深蓝能推演12步,远超人类的10步极限。凡事比别人多想想在现实中是非常难得的。就像在工作中,能比别人“多想两步”(如预见设备故障、提前协调资源)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高手。他的价值就在于能不能预见你下一个问题,并准备好方案——就像深蓝,多算两步就赢了。
第三点是笨鸟先飞(如AlphaGo):面对无法穷举的围棋,AlphaGo先学习人类棋谱,后通过强化学习(自我对弈+奖励函数)超越人类,直至AlphaGo Zero达到不可战胜之境。这体现了“笨鸟先飞”、持续进步的力量。所以我们学AI,要学“笨鸟先飞”:每一步都在进步,这就是我们古话说的,“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三、 大模型时代的核心挑战:注意力、数据与生态
今天很多专家都讲到AI非常重要的一点是“All About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AI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通过多头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和混合专家模型(MoE)实现高效信息处理。现在Kimi也做得非常好,它用更少的多头注意力模型,但是用更多的MoE模型去做。通常情况下,人脑的功耗仅二三十瓦(高考时约四五十瓦),而现在单张英伟达显卡的能耗高达4000瓦。所以说,机器模仿人脑尚有一百倍的提升空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摩尔定律或超摩尔定律将驱动其快速进步,所以我们未来再去跟大模型比计算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掌握对数据的理解,做好人类专家。
比如说在混合专家模型中,以医学影像识别为例,大家知道,目前AI对CT片的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5%甚至97%以上。相比之下,一位人类专家的准确率通常在92%-93%左右。这就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专家现在学会了“后发制人”——他们不会急着在结论出来前就发表意见,而是会先和你聊点别的。等AI的结论出来,专家再仔细审看,找出那关键的3%错误。这个过程恰恰证明了人类专家不可或缺的价值。
反过来看,如果人类专家先发表意见,AI很可能从中找出7%的误差。所以未来的趋势是,人类会越来越懂得“后说话”的智慧——先让AI展现能力,再由人类发挥其独特的判断与纠错优势,形成更高效的协作。这可能也是未来人与AI共处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抓手。
在实践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其核心构成,总结为三个关键要素:Data(数据)、Machine(机器)、People(人)。
数据是基础,机器是载体——其上部署着各种算法模型。而最关键的,是人对场景的理解能力。这一点,行业内的各位专家都强调过,它永远不会过时。正如最近行业讨论所显示的:过去可能需要一个产品经理配七个程序员来实现想法,而现在一个产品经理可能只需配半个程序员。这说明,纯技术实现的环节正在变得相对次要。
这让我想起美国公司Palantir提出的框架:Data(数据)、Logical(逻辑)、Action(行动)。这个模型在业内广为人知,也呼应了刚才信通院和各位专家总结的AI时代五层架构。
关于知识层级的演进,行业已有共识:在数据智能时代,是数据变信息,信息变知识,知识变智慧。而在AI时代的主流观点,如“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尔的划分,则描述了能力的递进:从聊天交互,到逻辑推理,再到智能决策,进而发展为创新者,最终成为组织者。当然,不同专家会有不同的表述。
这引出一个现实问题:未来职业如何选择? 最近我侄女高考填报志愿时问我:“叔叔,该选什么专业?”我的建议是:要么扎根AI难以替代的底层学科,如物理、数学,要么成为AI时代的“组织者”。她最终选择了编导专业。未来,可能类似编导这类型工作的价值将更加凸显——因为编导的核心在于“想表达什么”(What)、“为何表达”(Why)和“如何表达”(How),这正是创造力的体现。至于具体的“怎样实现”(How to do)和“做什么”(What to do)这类执行层面的事务,未来很可能交给AI去解决。
四、 未来路径:端云协同与开放生态
我们认为,未来AI应用的关键在于端(设备侧)与云(中心侧)的协同。为此,春节期间我们邀请了杭州主要的AI企业(戏称为“集齐七龙珠”),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深入探讨。讨论中形成了两大技术流派——“云派”主张模型应集中部署在云端;“本地派”(如我们):模型应更靠近用户,部署在本地。
在推进本地部署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企业的投入意愿与其市值规模挂钩——普遍愿意投入约市值的万分之一(如千亿市值企业愿投千万,十亿企业愿投十万)。然而,当前国产算力实现“满血”(高性能)本地部署的成本仍高达五六百万,门槛过高。所以为了降低门槛,我们最早也自研了一款低成本的设备,成功将完整的671B参数模型塞入其中。但这带来了一些性能上的妥协——输出缓慢、处理能力有限,有时还会“偷懒”。这种体验远非理想。
在把大模型应用落地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沉淀了非常多的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尽信AI不如无AI”,还有一个叫“数可数,非常数,不可数也”。这句话是说,要用AI,数据本身的质量非常重要。因为模型除了幻觉之外,还存在“老实学生综合征”——它们会“天真”地将人类输入的任何信息视为绝对真理,面面俱到地引用却导致流于平庸。
克服这些局限,高质量的提示词工程和持续的个性化数据积累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看到一个清晰的趋势:模型能力正走向“平权”——基础大模型技术,在开源力量和巨头推动下,正日益普及化和平等化。但是数据价值永不“平权”。因此,未来的关键方向在于:融合公共知识、私有数据与个人偏好,打造高度个性化的专属智能模型。 这将是下一代AI应用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是在推进技术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常面临一个核心纠结:“上私有云怕成本高昂(穷者困一时),上公有云怕数据泄露(惧者困一世)”。如何破解这一两难困境?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中国互联网生态的未来,究竟是走向封闭,还是拥抱开放?我们知道,谷歌每年支付苹果数百亿美元确保其能从iPhone获得流量;亚马逊同样斥巨资购买谷歌流量。
而在国内,搜索引擎跟电商是割裂的。各大APP倾向于构建封闭生态,将用户和流量牢牢圈在自身体系内。这种封闭倾向在移动互联网初期已有预演。大约2011年,我们曾与行业高层探讨:“以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将是什么?手机搜索的形态会如何演变?”
当时我预判:应用商店将成为核心入口。用户将首先在应用商店搜索并下载应用,再于应用内进行垂直搜索。通用搜索引擎(如百度)的角色将转变为“兜底者”——主要服务于应用商店未能覆盖的长尾需求,其重要性与PC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后来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判断。
五、生态开放:AI发展的必然选择
那么,面对正在崛起的智能互联网,也就是AI时代,产业应该“封闭”还是“开放”?对此,我们也广泛咨询了产业内的意见。主流观点认为:中国不必完全复制美国基于开放互联网的MCP协议模式,但必须找到适合国情的开放路径。
如何推动开放?我们也初步有了一些自己的构想:
一是构建通用技术层。如同移动互联网时代有行业级消息推送SDK一样,推出一款AI SDK,打通底层通用能力接口,降低接入门槛。
二是共建开放应用生态:在主管部门(如工信部)的指导与协调下,推动建立一个开放的AI应用与服务生态平台。其核心并非强制下载安装,而在于提供统一、便捷的服务发现、接入与调用机制。那么我想,未来的关键可能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对协议进行必要的“加法”优化,并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尽快确立可落地的技术标准或过程性规范,并保持持续迭代更新。同时,包括我们在内的产业公司,也要更积极地为行业贡献开放的代码和基础模块,促进技术共享与生态繁荣。
那么关于该怎么更好地上架相关服务,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合作框图,大家可以看下。我们设想的核心目标是让服务供应商能便捷地上架服务。但有个关键问题是:服务由谁审核与治理?单单依靠某一家公司肯定不太现实。这需要生态里的我们来共同探索有效的治理机制。
六、 行业共生:边界感与多元化
前不久,我们联合信通院等机构,在杭州组织了一场深度闭门研讨会。与会者涵盖了从头部到腰部的多元化App代表。一个有趣的插曲是:老友们相见,互开玩笑问“你们怎么还没‘死’?”——这恰恰印证了,像天气查询、日历服务、消息推送这类看似基础的功能,能穿越周期存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其背后是对用户刚性需求的极致满足和持续深耕形成的可持续价值。这些“小而精”的服务,构成了生态繁荣的坚实底座。
当时,我们重点探讨了从移动互联网到智能互联网时代流量交互的新形态。我们提出了“摩卡”的概念——就像调制咖啡般便捷地将多模态服务卡片(Multi-modal Card)无缝嵌入对话流。这引出了一个关键分歧:
一种是“全能Agent”路线:主张在对话界面内一站式完成所有操作,形成闭环。
一种是“只看不干”的“边界感”路线: 对话界面应聚焦于高效呈现信息与意图理解,当涉及具体服务(如购买、预订)时,则通过“摩卡”跳转至原生应用完成。这既保障了体验流畅性,也为专业服务提供者保留了生存空间。
我们坚定选择后者。原因很实际:若所有功能都被大模型“包办”,万千APP开发者将失去价值支点。这不符合生态共生的原则。未来的智能生态,应如健康的商业社会,需要明晰的价值边界与协作精神。
年初Deepseek开源风暴袭来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判断,我认为,大模型的开源带来了AI行业的Linux时刻,而非安卓时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跟一些行业领军人物深入交流后发现,DeepSeek更像在专注于做AI时代的“操作系统内核”(Kernel),而在这个之上,我认为这一波AI的发展里面,除了基模的研发,我们至少还有四层创业机会:
一个是OS层。OS它有很多的定义,比如Windows就是一种OS,安卓跟iOS也是。所以OS就像一层中间件,类比于图形时代的GUI(图形界面)及驱动层。那么谁将是下一代语言(LUI)交互范式?我认为这里还有很大的机会。
一个是生产工具层面(AI Office):要超越传统的对办公Office的理解,不只是狭义的Word或Excel,而是涵盖智能协作、创作、分析的下一代工具平台。
再一个是,在基础需求之上的更多的千奇百怪的个性化的垂直应用。
还有就是超级IP层: 在以上基础之上,用户可以依托大模型能力进行创作,就如同抖音生态里的创作者一样,未来也将诞生众多基于个性化大模型工作的现象级超级IP。
七、看得见的安全,连得通的世界
我们认为,未来智能生态的基石,必然是“云-边-端”相结合。我们的实践路径是:分层部署,按需融合。用户熟悉的PC、手机等设备,仍是天然的操作中心,提供即时的响应与便捷的交互。但是在具体实施计算时,可以根据用户的性质和规模来决定是否上云以及上什么样的云。保密性强的部门就选私有云,但是对绝大部分产业界来说可能更好的方式是众筹云——由十数家互信企业联合共建共享算力池,部署于可信赖的第三方机房或运营商设施。这就有效平衡了成本、性能与数据主权。
我们认为,大模型时代,要让用户获得“拔掉网线,数据仍在”的物理掌控感。这种“看得见的安全感”直击人性需求——因为“安全感比安全本身更重要”。毕竟理论安全无法替代心理层面的信任。当涉及高强度推理任务时,系统无缝协同云端算力(私有云、众筹云或公有云),形成动态互补。
这一架构的合理性,在技术演进史中亦可印证:Chrome时代倡导的“框计算”(一切在云端)愿景,历经十余年仍未普及。其症结并非技术不可行,而在于用户对安全感的渴求超越了技术指标本身。因此,我们坚信:“云-边-端”协同框架,是实现智能化普惠与可信赖落地的务实之选。也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真正实现“看得见的安全,联得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