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龙头再冲IPO,83岁老翁带大行科工年入4.5亿,产品依赖代工

创业最前线·2025年07月30日 07:48
全球销量第一,却靠代工养活。

今年7月中旬,阿里创始人马云夜骑西湖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同时马云所骑的折叠自行车也被网友指出是来自英国的BROMPTON品牌,售价高达1.85万元一辆。随后,马云同款的折叠自行车也遭到网友抢购,品牌旗舰店客服一度表示每人限购2辆。

实际上,在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上,来自中国本土的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行科工”)同样是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按2024年零售额计,大行科工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BROMPTON品牌。

今年1月20日,大行科工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这份招股书在7月份已经失效。很快在7月22日,大行科工再次更新招股书,继续冲刺IPO。

83岁物理博士跨行造折叠自行车,上市前曾大额分红

大行科工的创始人是现年83岁的韩德玮,他是一名美籍华裔,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其父韩汝智早年曾考入复旦大学,后又弃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50年,9岁的韩德玮随父母移居中国香港,期间曾短暂到广州求学;1960年,19岁的韩德玮又随全家赴美定居。

据韩德玮在自传中透露,他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差生,但去美国以后开始认真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于1962年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年后又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物理学。此后,他因成绩突出,被校方推荐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同时担任该校的助教。

1973年,32岁的韩德玮顺利从南加州大学博士毕业,此时他也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学者身份开始做激光相关的研发工作。

博士毕业后,韩德玮加入了美国洛杉矶休斯飞机公司(该公司已在1985年被通用汽车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期间成为国际通用《激光手册》的著作人之一。在学术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1977年,36岁的韩德玮进入休斯研究所,开始做激光核聚变发电的研发,尝试在国际石油危机的大背景下寻找更多清洁能源的解决方案。不过,其研究成果后来反而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更广泛。

直到1981年,韩德玮意识到激光核聚变发电在有生之年可能无法实现,遂萌生退意。于是,韩德玮放弃高薪,离开休斯研究所,开始专心做自己的折叠自行车项目。

韩德玮曾表示,当自己向休斯研究所递交辞职信后,曾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敢想、敢做、拼命做”。当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他,乐观地说自己的人生仍如同一张白纸,将要涂满各种色彩。

1982年,41岁的韩德玮注册了大行品牌和北美大行公司,准备将自己研发的折叠自行车商业化,最初是想将发明专利授权给自行车厂商,为此韩德玮还曾在中国拜访过凤凰、永久和五羊等自行车厂商,可惜都没有合作成功。

最终,韩德玮决定自己生产折叠自行车,他从30多名投资者中募集了大约200万美元,其早期投资者包括美国流行乐坛传奇组合卡朋特兄妹乐队,以及中国台湾的宏基公司。

此后,韩德玮便从一名激光物理学家转型成为一名折叠自行车公司的创始人,他也被外界称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创业初期,韩德玮曾将公司设立在中国台湾,借助当地的工厂生产折叠自行车,2001年成立了DH科技公司,将大行的折叠自行车业务拓展至中国大陆市场。

2016年,他又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大行科工的前身,目前大行科工的总部就设立在深圳。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以22.64万辆的销售规模占据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6.2%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内地的销量为21.31万辆,市占率达26.3%,亦排名中国内地第一。

而按2024年零售额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的销售额约为6.39亿元,市场份额为36.5%,排名中国内地第一名。

但在全球范围内,大行科工在折叠自行车领域的零售额排名第二,仅次于BROMPTON,主要是因为后者的平均零售价高达1.8万元/辆,而大行科工的平均零售价为3000元/辆。

图 / 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也存在管理层老龄化的现象,除了创始人韩德玮已经83岁高龄之外,公司副总经理李桂玉现年41岁、首席财务官李秀芬60岁,三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1岁。

上市前,韩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约88.56%的股份,此外,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持有约1.6%的股份,他们一起组成了大行科工的控股股东,合计持股90.16%。

过去4年,大行科工也曾进行大额分红。2022年、2024年和2025年,公司分别宣派股息2350万元、1800万元、2000万元,累计分红高达6150万元。按韩德玮的持股比例计算,他获得了其中约5446.4万元的分红款。

值得一提的是,大行科工存在欠缴员工社保的情况。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内”),欠缴金额分别约为150万元、160万元、270万元及80万元。

一方面是向股东大额分红,另一方面是欠缴员工社保,这种模式虽在短期内满足大股东利益,却以公司治理的合规性、生产稳定性及社会声誉为代价,值得管理层深思。

业绩双增但困于经销渠道,海外销售占比连续下滑

招股书披露,于报告期内,大行科工的收入和净利润均处于增长态势。

图 / 招股书

报告期内,大行科工的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及1.85亿元;净利润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及2152.8万元。

同期,大行科工的研发费用也在持续增长,分别为901.3万元、1066.7万元、1755.3万元及648.1万元。

大行科工的收入主要来自销售大行自行车,这部分业务在报告期内的占比长期超过90%,具体分别为93.4%、96.1%、98.1%及98.3%。其余收入还包括配件、服饰及其他相关产品,许可权及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大行科工的产品按价位分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零售价低于2500元的大众市场产品、零售价高于2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中端产品、零售价高于5000元的高端产品。

图 / 招股书

其中,中端产品一直占据较大比例。报告期内,中端产品的收入贡献占比分别为50.6%、63.6%、69.5%及68.4%。

与此同时,大众市场产品的占比有所减少。报告期内,这一产品的收入贡献占比分别为39%、26.3%、21.4%及21.2%。另外,高端产品的收入占比稳定在10%左右。

数据显示,大行科工的销售比较依赖经销商体系,超6成收入是向经销商销售获得。报告期内,其向经销商销售获得的收入分别为1.56亿元、2.12亿元、3.07亿元及1.28亿元,占比分别为61.3%、70.5%、68.2%及69.5%。

图 / 招股书

但从毛利率来看,于报告期内,经销商销售渠道的毛利率均未超过30%,与其他渠道相比是最低的毛利率水平。

图 / 招股书

报告期各期末,该公司的经销商零售店数量分别为779家、691家、688家及680家。招股书显示,该公司计划在2025年新开200家经销商零售店。

大行科工也在尝试扩大直销渠道的收入占比,直销渠道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6.6%涨至2024年的25.2%。其中,线上直销的占比逐年扩大,从2022年的5.6%涨至2024年的22.2%,而线下直销的收入占比则出现萎缩,从2022年的11%降至2024年的3%。

在线上直销渠道,大行科工主要通过京东、天猫及抖音平台销售。其中,在京东平台上的销售退货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报告期内,在无条件7天退换货政策下的退货率分别为2%、2.3%、2.9%及2.3%。尽管该公司表示京东带来的收入占比较小,但退货率上升也值得管理层注意。

除了国内的销售渠道,大行科工也布局了海外市场,但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也出现了萎缩。报告期各期,该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5615.8万元、2033.5万元、2982.5万元及1040.5万元,占比分别为22.1%、6.8%、6.6%、5.6%。

报告期内,该公司的保修开支分别为20万元、30万元、60万元及20万元,在2022年至2024年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另外,其保修开支2023年和2024年的同比增长分别为50%、100%,远高于该公司同期的收入同比增速18.1%、50.16%。也从侧面说明该公司需要加强产品质量管控。

超6成产品依赖代工,库存3年内接近翻倍增长

在产能方面,大行科工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大行科工共销售了14.9万辆、15.69万辆、22.95万辆及9.34万辆折叠自行车。

同期,有4.4万辆、7.65万辆、13.67万辆及6.6万辆折叠自行车由OEM供应商(代工厂)生产,分别占其销量总数的29.5%、45.1%、56.8%及65.5%。这也意味着,今年前四个月,该公司超过6成产品来自代工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行科工的外包生产占比加大,外包生产成本也随之增长,报告期内分别为3560万元、6860万元、1.39亿元及5830万元,分别占同期销售成本约20.2%、34.5%、48.3%及47.1%。

图 / 招股书

大行科工由OEM供应商生产的自行车,毛利率较内部生产的毛利率更低,原因是OEM供应商通常会向大行科工征收管理费用(通常为每辆已制造自行车的材料成本介乎5%及6%)。

大行科工在惠州已建立工厂,报告期内的产量分别为10.5万辆、9.29万辆、10.38万辆及3.47万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5.5%、93%、103.9%及114.1%。很显然,惠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较为饱和。

在产能需求较高的情况下,大行科工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是此次IPO的部分募资,拟用于扩产,但直到2027年一季度才有望投产一座20万辆产能的生产设备。

目前,该公司在与两家合资格的候选OEM供应商磋商,并且原来的5家OEM供应商中,有3家已同意将产能扩大约40%至55%,以满足大行科工潜在的增量需求。

在自产毛利率更高的情况下,大行科工为何不优先选择扩大自身产能,而是选择与OEM供应商加大合作?对此,「创业最前线」向大行科工发去采访函,截止发稿前,对方并未回应。

招股书披露,大行科工的质量管控人员仅有18人,目前已在巡查管理5家OEM供应商,未来若继续增加供应商数量,其质量管控人员规模也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确保对OEM供应商监督到位,继续稳定产品的产出质量。

报告期内,大行科工也出现库存飙升的情况。各期期末,该公司的库存结余分别为5774万元、7935万元、1.13亿元及1.43亿元。截至2025年5月31日,库存已增至1.5亿元。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的库存周转日数分别为118天、126天、116天及124天。

对于库存持续增加,该公司解释,原因是增加了原材料采购及产品生产,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公司的库存较2022年增幅为95.7%,而同期收入的增幅则是77.6%,库存增速高于收入的增速,表明其生产与销售节奏可能存在失衡的情况。

总之,作为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的龙头企业,大行科工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行业内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也暴露出公司面临不少挑战:

管理层老龄化带来的战略延续性隐忧、上市前大额分红与社保欠缴的反差,折射出企业治理需要更精细化的平衡;经销渠道依赖与线上退货率上升的矛盾,考验着渠道改革的决心与速度;超6成产品依赖代工的生产模式、三年接近翻倍的库存压力,也为公司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未来,83岁的韩德玮能否成功带领大行科工上市,「创业最前线」也会持续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星空,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