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图“重生”的背后:用AI解决普通人的小事
2025年,AI大模型的技术竞速,已然演变成应用比拼。
观察中国AI的落地选择,大致有两个路径。一是走通用路线,作为“智能助手”试图解决人类可以遇到的所有问题,向超级App进攻。另一种则是抢占垂直赛道,软件可以有图像、教育、情感陪伴,硬件可以有AI眼镜、AI手机,用AI解决普通人的小事。
有意思的是,从这个财报季来看,“干小事”的AI应用,先一步赚钱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拥有更超群的技术能力或者商业模式,而是抓住了AI真正要实现的事情:让用户用起来。
美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修图美颜这些“俗气差事”一度被认为已经过气,商业天花板低,缺乏想象力。然而现在,美图却靠着老本行,在AIGC时代活过来了。
01
做真有用的AI
为什么AI好不好用如此重要?因为普通用户对AI应用的包容度并不高,在过去两年多,AIGC不断对市场进行感官刺激,用户对AI的基础能力早已祛魅,他们甚至比开发者更期待和需要AI的进步。
今年DeepSeek爆火,“深度思考”“会说人话”让它连连挨夸。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评价道:不好用,太卡,总是服务器繁忙。连服务器繁忙都忍不了的用户,更不太可能自己去训练大模型,而是要能直接产出的AI助手。
就拿美图的“美图设计室”来说,主要功能是为电商人做产品图、宣传海报,其中AI设计商品图的功能链路是,用户上传一张产品图,系统自动将画面的主体抠出来,先放在一个透明图层上面,再让用户挑选可参考的图片效果,同时还可以直接选择小红书、闲鱼、淘宝等平台适配的尺寸,电商主图的模板也都能一并选好。
也就是说,在用户还没有看到最终生成的图片效果之前,就可以一次性把所有参数调整到最优,形成半预览的效果,避免后续再反复调整细节。
而其他同类型产品里面,类似功能的使用链路更长,比如系统不会抠图,需要用户在原图基础上选择图片效果,生成之后再调整细节。用户只能先想象生成效果,不得不预留出修改的余地,最后还有可能把图做废。
中国有相当庞大的电商、短视频从业者群体,他们实际工作场景中涉及的图片视频内容需求量极大,非常追求速度、效率和门槛的无限降低,还要避免因频繁更换图片视频工具而带来成本的攀升。所以美图设计室这样的产品,就因为功能强大获客,用户留存率很高。根据美图财报披露,这款产品2024年收入2亿元,同比翻倍,增速惊人。
美图的其他产品也遵循这样的“有用”原则。好玩、可分享的功能是实用,能满足刚需、解决应急问题更是实用。
去年,美图秀秀的“黏土特效”出圈,还有网友用黏土特效生成了自己的婚礼请柬。今年美颜相机的AI换装功能在东南亚、日韩爆火,体验过就会发现,效果非常逼真。普通人的日常刚需应用比如证件照、写真、头像等,美图也用AI重做了一遍。
在影像与设计领域,用户其实很少用AI去炫技,更多的需求其实就是用自己的图片生成一张更特别的图片。像自己,又比自己好看或有趣,这恰恰也是修图行业产生的初衷。
就靠着这些平实但有用的AI功能,美图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工具赛道,悄悄赚钱。
2024年是美图连续盈利的第五个年头,财报显示,总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23.9%;净利润5.86亿元,同比增长59.2%。其中,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达到20.9亿元,同比增长57.1%。付费订阅,成为美图的核心商业模式和增长动力。2024年,其付费订阅用户数为1261万,订阅渗透率约4.7%。
美图AI应用的商业成功,也验证了一个或许被很多人忽略的逻辑,AI也许不必解决人类的所有困惑,更不用造成取代人类的恐慌,现在AI能做的,就是先帮普通人解决“发朋友圈更好看”“开店更省成本”这样的小事。
02
只吃“八分饱”
用AI解决普通人的小事,听起来没什么含金量,但深究的话,这里面其实是一家老牌互联网公司深谙的产品之道。
要做有用的AI,得结果导向倒逼产品迭代,先想什么叫有用,再把AI当作丰满羽翼的工具。美图没走的那条路线,是技术先行,有了王炸的技术,再去做王炸的产品,但往往会造成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悬浮感。
美图创始人吴欣鸿提到“模型容器”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自研大模型的基础上,部署调用外部的优质模型能力,增强产品力。比如美图设计室部分涉及语义理解的功能,就接入DeepSeek,加强输出文案的逻辑性。MOKI在处理AI生成视频的需求时,用户可以自己选择用什么大模型。
“这个策略能让我们减少在基础大模型上不必要的训练投入,也能让我们有更多预算投放到具体业务场景的训练上。”吴欣鸿这样解释。
的确,以美图的体量,没有必要激情下场去和年营收千亿级别的大厂贴身肉搏。这是一种“八分饱”生存之道——不醉心全场的饕餮,只专注眼前的果实。
这样的思路,也正好避免走上技术先行,指导产品的弯路。后者是美图的优势,一家成熟的应用公司,会在多年的业务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察,尤其是擅长从用户端的反馈和需求中找到迭代的灵感。
美颜相机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例子,年轻用户修图时逐渐不再关注是否能一键美白磨皮,而是希望既变美,又能保留五官细节和原有妆容。美颜相机就马上进行算法调整,推出自拍的原生模式,保留了用户的皮肤细节。
做一个新产品成本不低,美图的打法是把很多新功能放在原有的产品里”试探“用户,再看反馈去推出新的独立产品。
视频剪辑工具Wink,最开始是内置于美图秀秀视频美容模块内的,随着用户对AI视频编辑需求的激增,美图公司2022年3月将该功能独立出来运营。两年内,Wink的MAU从0增长到将近3000万。美图设计室、开拍也是这么做出来的,前者源于美图秀秀的海报功能,后者源于美颜相机的提词器功能。
这种做法会让人想到一些做实用消费品的公司,以客户导向反指导产品的更新。就像宝洁公司会在卫生间里“勘测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从而开发美白牙贴、竖版牙膏,戴森历时5年测试5000多个原型机,只为了解决吸尘器滚刷上头发缠绕这一个问题。
这其实也证明了,科技实力和务实策略并不冲突,AI时代不止一种打法。
03
保留危机意识
美图用实用的产品功能吸引和留住用户,但需要思考的是,滤镜、特效的多元很难构成壁垒。技术开源,一家企业做出一个出圈滤镜,其他企业也会迅速跟上。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报告预测,到2030年,仅AI图像生成市场的规模将达到9.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4%。也就是说,这个看似小而美的垂直行业,竞争仍在继续,行业内仍有不乏实力的入局者,因为把一张图片、一个视频做得有趣,自然会成为社交货币,大小厂都不会放弃这个流量入口。
一方面,籍籍无名的小公司可以专注某一个功能点打透,抢夺市场份额。另一边,流量大厂入局,大厂有免费提供服务的实力。
或许正是为了应对这种竞争,美图在从C端应用向B端工具拓展,在最新财报中,美图也把生产力工具当作第三增长曲线。
主攻B端用户是捷径也是窄门,短期内突出重围,包抄对手是一个好思路,但长久来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B端产品能否复制C端产品的思路打造爆款,形成规模效应?
Adobe是先做B端,有牢固的技术底盘之后,再结合C端需求推出Lightroom,门槛低,又不失专业。美图则是C端为王,出于求增长的考虑,开始上探B端,这可能会陷入一个比较尴尬的处境:美图的专业版软件,没美图秀秀那么简化,也没有Adobe那么专业。
美图把B端产品的目标受众,定位为介于普通个人用户和专业设计之间的“腰部用户”,既对成品的要求高,又不太懂技术。但是,这种产品也更容易出现竞争对手,换句话说,壁垒不高,用户可能因审美疲劳或需求变化,而转向其他竞品。
像Adobe一样相对专业、复杂的工具,实际上是给使用者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空间,作图的时候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法,做出没那么同质化的成品。在Adobe这类工具中,AI更是作为一个提升效率的辅助而存在,不是像美图一样直接用AI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产品付费订阅的商业模式,能否保持长期高增长,对美图来说也是一个考验。高毛利的订阅制收入,很容易在后期展现疲态,从而使企业置身不断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囹圄。
当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走一条绝对安全的康庄大道。回忆美图的过去,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公司,或许更懂得如何带着危机意识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