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为何在安徽烧核聚变这座“冷灶”?

36kr王顺·2024年12月18日 15:27
在核聚变赛道,安徽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文 | 王顺

编辑、校对 | 叶雯倩

2024年末,在可控核聚变产业,安徽有两家企业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分别是合肥星能玄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星能玄光)和安徽曦融兆波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曦融兆波)。

从融资金额来看,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的天使轮金额均较大,特别是星能玄光,融资金额在亿元级别。

此前,虽然也有安徽的企业在早期阶段拿到过金额比较大的融资,但是如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这样,融资金额比较大,领投方成员有同一家投资机构,并在目前较冷门的可控核聚变产业,则不多见。

那么,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到底是怎样的企业?我们又为何要关注这两起融资事件?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在本篇文章,我们将介绍两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核聚变产业的痛难点以及市场融资情况,来看可控核聚变产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它们有何看点?

在可控核聚变产业,近期安徽大事不断。

2024年7月初,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简称:聚变新能)发生了工商变更,新增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合肥科学岛为股东,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45亿元。这家公司股东列表中还包括蔚聚科技、合肥产投、安徽省科创投资、安徽皖能丰禾聚变等。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聚变新能将主导建设一款叫BEST的试验装置,这款装置基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东方超环(EAST)装置基础上进行建设,同时负责供应链的采购和牵引工作。

聚变新能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以可控核聚变为能源的商业发电站,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聚变新能未来很可能会成为可控核聚变产业上的链主企业,而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更像是该产业上供应链成员。

据「36氪」文章报道,星能玄光成立于2024年3月,位于安徽合肥市,其核心技术基于孙玄教授十余年前提出的先进场反磁镜聚变路径。自2013年起,该技术已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KMAX-FRC课题组进行实践和开发。

据该文章显示,该技术通过使用串列磁镜来增强等离子体的约束力,有效减少等离子体的损失,促进解决现有聚变装置在约束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这种改进有助于提升聚变反应的效率,从而提高开发经济高效的核聚变电站的可能性。

曦融兆波成立于2022年12月,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建设,致力于射频加热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业务领域涵盖核聚变和半导体等领域。

据「可控核聚变」的文章介绍,曦融兆波所专注的领域——离子回旋加热(Ion Cyclotron Resonance Heating,ICRH)是一种用于核聚变反应堆中的加热技术,特别是用于托卡马克(Tokamak)和仿星器(Stellarator)等磁约束聚变装置。这种加热方法利用射频(RF)波与等离子体中的离子相互作用,将能量传递给离子,从而提高等离子体的温度和压力,为实现核聚变创造条件。

换而言之,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的产品主要是帮助可控核聚变装置提升稳定性和效能,能够推进聚变能源的商业化进度,并提升该产业价值。

为何关注它们?

安徽的商业核聚变公司出现的时间较迟,聚变新能、星能玄光、曦融兆波这三家公司,都是近三年内成立的,其中曦融兆波最早,但融资速度较快,背后的股东也颇具实力。

从主营业务来看,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的技术或产品,主要是解决可控核聚变产业化的一些痛难点,而这些只是所有问题的冰山一角。经梳理发现,高温高压等极端操作条件、Q值大于1的能量增益挑战、等离子体控制等技术难题一直是阻碍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拦路虎。

这些问题已经困扰科学家百年之久,虽然经过长年的科技攻关,直到今日,可控核聚变产业仍处于从“实验堆”迈入“工程堆”的阶段,离“商业堆”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所以说可控核聚变产业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从商业化角度而言,仍是一门“冷灶”。

核聚变的基本科学原理,是将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的原子核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聚合在一起,触发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是,想要实现这一巨大能量的放出,则需要克服极大的技术困难,并挑战极大的物理极限,例如在地球上,温度要达到约1.5亿摄氏度,才能够激发核聚变反应,这远高于太阳核心层的约1500万摄氏度。

因此,研究可控核聚变最大难点就是制造一种装置,其能受得住超高温,避免装置外壁被等离子体冲撞,并能将等离子体约束起来持续反应。

目前来看,可控核聚变装置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磁约束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装置、仿星器装置)、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磁重联聚变装置,其中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特别是托卡马克装置)目前被认为是相对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

比如,安徽人熟悉的东方超环(EAST)就是托卡马克装置,该项目1997年获国家批准,2006年在合肥建成并投入实验运行。

2021年5月28日,EAST东方超环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同年12月30日的东方超环试验则是验证了1000秒+时间下的温度可以做到7000万度。

不过,想要让可控核聚变装置真正实现商业化发电,目前综合性装置平台还需要克服很多难关,这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解决方案,才能解决上述痛难点,而这是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所正在做的工作,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两家公司的原因。

谁在躬身入局?

现代工业技术依赖于大规模的资本运用,而可控核聚变产业尤其如此,这需要投资机构的入场去精准赋能。

仔细查看参与星能玄光和曦融兆波的领投机构,均可以发现中科创星的身影。据了解,此前中科创星还参与了星环聚能的天使轮融资,后者是一家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商业核聚变公司,主要从事于新一代聚变验证装置的设计、研发和建造。

中科创星参与国内商业核聚变企业早期融资,实际上是国内VC拥抱核聚变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内的博瀚聚能、能量奇点、星环聚能、聚变新能、星能玄光、曦融兆波等商业核聚变公司均完成了融资,其融资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资躬身入局,不少企业拿到了国资的背书,比如安徽的聚变新能、曦融兆波两家公司均有国资背景,像合肥产投集团早已躬身入局;

其次是投资趋向分散,VC的投资不仅限于核心设备和技术研发,还逐渐延伸到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上下游。

此外,一家投资机构出手了多家企业也较为值得关注,比如中科创星、蔚来系就参与了国内多家商业核聚变公司的早期融资,这与该产业门槛高、企业数量少等原因有关。

上述特征也与国际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趋势紧密贴合,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的《2024年全球聚变行业报告》,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在2024年度(2023年4月-2024年4月,下同,不再重复)、2023年度和2022年度连续三年都实现了融资总额的大幅上升,但2024年度和2023年度的新增融资上升态势呈放缓趋势,投资也更加分散,出现了范围更广的小型“种子”或“A轮”投资。

此外,2024年,公共资金对私营聚变公司的投资增长了50%以上,从2023年的2.71亿美元增加到4.26亿美元。这一增长不仅反映了各国政府对聚变能源的兴趣增加,也表明了政府战略上的转变。

未来,随着某些公司技术取得成果,它们将降低投资风险,从而释放出大量低风险资本,推动所需资金的跃升,这对于可控核聚变产业而言是利好消息。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实现由聚变能源驱动的可持续和充裕能源的愿景变得越来越可行,安徽元素亦会闪耀其中。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