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说:2024具身智能该怎么选?该如何投?

亿欧网·2024年09月20日 20:31
投资具身智能行业时,需要寻找在软硬件方面最有创新力和硬科技含量的企业。

2024年被视为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元年。

这一年,在整个创投市场较为冷清的大背景下,具身智能逆势生长,创业项目和大额融资频出,成为吸引大众目光的焦点。

放眼全球市场,具身智能技术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将智能体融入物理实体中,借助国内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积极的政策环境,具身智能产业一日千里。

近期,在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主办的“2024科技创变者大会”上,发起了一场关于《具身智能时代:耐心资本的创投之道》的讨论。与会嘉宾有:

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处干部黄子瀚;

人大商学院教授&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智友科学家基金负责人)张瑞君;

京国瑞执行董事(北京机器人产业基金负责人)张琛;

高鹄资本创始合伙人金涛;

亿欧总裁王彬。

本次论坛由亿欧总裁王彬主持。

圆桌讨论中,三位投资专家与北京经信局领导围绕“具身创投”,共同探讨具身智能投资机遇与挑战,探索具身智能创投的无限可能。围绕具身智能发展重点、高渗透行业、创业团队特质三个方面为该领域从业者提供了建议,以下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观点:

1、“心灵”和“手巧”同样重要,机器人本体的通用性和操作性是基础,大模型能够提供更高级的能力,让机器人在各种应用场景中更好地适应和进化。当下数据、“心灵”和“手巧”结合能力的提升可能更为重要。

2、从资本的视角来看,机器人的“手巧”(硬件本体)相对容易评估和形成共识,而“心灵”(算法和模型)则更加抽象,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在投资时,硬件部分的投资可能更为集中,而软件和算法部分的投资则更加分散和非共识性。

3、现在不再是所有大行业都能获得充足资本支持的环境了,企业家的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既能整合资源、具备广阔视野,又能脚踏实地地执行和实现具体任务。在评估投资项目时,今后会更看重这一点。

4、具身智能在家庭机器人落地会快一些,在软硬件方面有创新力和硬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有关键科学家、代表行业进步方向以及有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企业更具有投资潜力。

5、创新思维、对技术前沿领域及产品创新设计的敏锐性、有明确发展方向及显著性独特价值、PMF高、有社会责任感是理想具身智能团队应该具有的特质。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具体讨论内容:

心灵和手巧,哪个更重要?

王彬:以上的几个专家都提到“心灵、手巧”,到底是大模型的优势重要还是本体的智能化的灵巧性重要?我们在投资过程中怎么去判断? 

黄子瀚:我认为目前阶段还是手巧更重要。因为我们在这个阶段已经更灵了,我们可能已经达到可以让机器人本体有一个任务的判断,但在具体任务中,我们看到还是属于一个实验阶段,并没有产生一个量产或者是一个真正产生实际商业价值的阶段,我们还需要去创造场景、寻找场景。我认为这个阶段以机器人的能力提升是更重要的。

王彬:谢谢黄主任。大脑已经发展还不错,相对而言本体的落地和执行反而是需要开发的。应该加一个前提,是“现阶段”,因为未来灵魂和肉体肯定融合得更好。

陈琛:我先说结论“都重要”。机器人本体像是给机器人一本教材,提供了基础的能力和知识,而大模型则是给机器人请了一个家教,教授它特殊的技能和知识。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机器人本体的通用性和操作性是基础,而大模型则能够提供更高级的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更好地适应和进化。补充一点,现阶段的机器人可能处于一个不识字的状态,目前来说数据可能更重要。

王彬:陈总的意思是大脑很重要,但是有一个“行业脑”更重要。

张瑞君:心灵和手巧都比较重要。在“心灵”方面,机器人需要强大的“大脑”和“小脑”,这涉及到芯片算力的发展,以增强机器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在“手巧”方面,机器人的触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核心零部件和原材料等需要大幅提升,以支持具身智能产品的实用化和产业的更新升级。所以都重要,两者结合能力的提升可能更为重要。

王彬:谢谢张瑞君教授,确实如此。您说大模型200多家,我们有数据统计,机器人现在1.3万家,还有大量的机器人被智能化改造,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金涛:两个都很重要,补充一点视角。从资本的视角来看,机器人的“手巧”(硬件本体)相对容易评估和形成共识,而“心灵”(算法和模型)则更加抽象,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在投资时,硬件部分的投资可能更为集中,而软件和算法部分的投资则更加分散和非共识性。

另外,现在不再是所有大行业都能获得充足资本支持的环境了,企业家的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他们需要既能整合资源、具备广阔视野,又能脚踏实地地执行和实现具体任务。在评估投资项目时,今后会更看重这一点。

哪个行业具身智能渗透率高,应该率先投?

王彬:第二个问题,从投的角度,您认为具身智能渗透率,哪个行业是最好的,或者中国现在拿出去“出海”的话,哪个行业具身智能是率先变现程度比较高的?也就是率先要投的。

金涛:个人感觉,现在很多企业一度在讲家庭服务机器人,但真实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在家庭接受度和安全性方面。但因为咱们本身在工业已经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础,结合中国现有的产业优势,各方面会有更快的一些落地。

张瑞君:从投资的角度,我们既要看到现实的企业,又要看到整个资本市场政策的层面对这个行业的影响。今天的具身智能既有软的部分,也有硬的部分。我们投资具身智能行业时,需要寻找在软硬件方面最有创新力和硬科技含量的企业。

“心灵”方面我们投了GPU、芯片、算力等方面;“手巧”部分投了传感器,像蓝点触控等。投资的过程中,我们会去选择行业头部、创新力极强的、有颠覆式技术的一些团队,从而让具身智能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王彬:陈总,从下游来看,您认为哪个行业赛道现在最值得搞?

陈琛:从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基金的逻辑来讲,投资将围绕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包括培育龙头企业和提升服务各行各业的能力。投资重点包括支持关键科学家和代表行业进步方向的企业,以及在数据和零部件层面的打通。对于具身智能领域,在未达成共识情况下,科学家百花齐放的想法都愿意去支持,只要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为北京不同的产业去做赋能,我们都愿意去支持。

黄子瀚: 现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我们关注场景的时候,还要关注场景本身的体量,以及我们这个需求是否收敛。如果一个企业想持续发展的话,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需要去找到自己商业化的路径,不能靠融资一直支持自己持续的现金流,要有自己收入的来源,这个收入来源是选择场景非常重要的一点。第一,要跟自己企业主要的核心竞争能力相关,根据自己企业的优势进行选择赛道。第二,刚才在说“心灵”的时候,我们说到要积累数据集,数据集不同场景的规模也是不一样的。根据自己的资源约束、市场场景,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景。

投资具身智能团队,应该具有哪些特质?

王彬:最后一个问题回归到创业者本身。相较于过往硬科技团队,具身智能团队应该具有哪些特质?有没有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黄子瀚:我们在政府这个角度去服务这个领域的时候,创业团队对技术的前沿领域敏感度是第一位的。我们经常会关注到清、北或者是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必须有学术最前沿的能力,才能持续地把学术的前沿转化成一个产品。 第二,最好是有机器人产品经验的,甚至是多年带过量产产品经验的团队,更能制造出一个有价值的产品。第三,执行产品过程中遇到问题跟政府持续沟通非常重要,我们也在探索如何和这些链主、龙头企业一起挖掘他们愿意开放出来的场景,我们去组织对接。在这个方面,如果有更好的沟通,其实对企业的商业化更有帮助。

王彬:非常感谢黄主任。其实我理解就是以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来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成本,谢谢。

陈琛:我们比较关注创业团队的技术敏感度以及技术本身跨学科领域的技术的融合能力,包括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最尖端行业变化的敏感度,我们是非常看重的。否则创业团队可能在早期花了太多的钱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情。第二,因为具身智能是一个特别难的事情,企业本身要有明确的方向,要把未来企业的资金以及产业战略上的规划想清楚,这个事情要匹配上。第三,因为这一代的具身智能的机器人目前这个阶段还没有满足工业高定制化的要求,可能还没有办法在那个场景里边找到比较高的PMF。我们建议这些企业能够多尝试一些场景。

王彬:技术敏感性、长期主义都很重要,因为具身智能确实变化太快了。张瑞君教授讲一讲,相比以前投资机器人,现在跟踪模型算法方面,团队还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张瑞君:我补充两点。 第一,创新思维。对于刚刚起步的具身智能行业来说,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让自己的产品越来越能够得到市场和客户的认可,这种创新力、创新思维可能比以往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显得格外重要。第二,敏锐性,或者叫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很重要。结合我自身的能力,去解决痛点问题,去找到应用场景的能力。还有一个重点是社会责任感,最近从社会责任感的层面、从伦理的层面,都给我们这一轮的具身智能的企业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需要去完善的地方。

王彬:非常全面,敏锐性、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当然这是聚焦在具身智能领域需要具备的特质。金总,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金涛:长期来看,具身智能前景比较明朗,未来相当多的公司以差异化的方式来生存,这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看待企业的时候还是以一个多样化的思维去看待他们,在任何一个方面它能做出显著的特点,都有它的价值。我看到有些公司令我本人是比较诧异的,也并不一定是一些最光鲜的团队,但是这些人真的是趴在地上去思考市场、思考客户,用非常敏锐的思维、非常精巧的思维去构建它的产品,最后其实效果非常好。

王彬: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我理解就想表达的是PMF你的产品正好适应这个市场,这是最好的。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的分享,我们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i-yiou),作者:路永丽,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你选乐道L60还是特斯拉ModelY?

2024-09-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