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下半场,充换电产业如何推动「车路网融合」时代?

36氪品牌·2024年06月11日 11:41
通过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高峰论坛,关于如何推动「车路网融合」时代的答案已经徐徐展开。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已然成为这个时代发展最不容忽视的全球挑战。在交通出行这个与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万亿市场,如何响应各国的减碳目标也逐渐写进每一个传统主机厂与新能源车企的战略思考。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之下,低碳化和智能化作为两大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成为了出行交通行业面向未来寻找答案的方向与路径。甚至可以说,低碳智慧出行正在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2023年底中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743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了2041万辆,占全球保有量一半以上,低碳智慧出行所面向的未来需求空间又将是一片星辰大海。

如何践行绿色低碳使命、积极推进“双碳”目标,让低碳智慧出行朝着未来的想象迈进?诚然,这并不是某一家企业或者行业组织能够凭借一己之力而实现的宏伟愿景,驱动产业共同向前的向心力才是答案的正解。而这样的力量,正在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现场诞生。

6月5日,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GSA 2024)以“技术引领 跨界创新”为主题在上海新国展正式开幕。这个由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车展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展会,之于上海而言更是响应国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鼓励引导绿色出行的关键举措。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展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春霆表示,“作为与上海车展单双年轮流交替举办的行业盛会,展览展出面积6万平方米,邀请到近200家企业,超过40个国内外著名汽车品牌积极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会也与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同期举办。一场六展联动、展出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产业盛况正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演。通过聚焦碳中和、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模具、润滑油等相关领域,力争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从而推动交通领域的低碳化、智能化发展。

连接,是这场产业盛况上的关键词。它通过涵盖高峰论坛和平行论坛,提供了一个为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而非是单纯将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在一起,作为各家主机厂以及零部件供应商的销售场域。可以说,在这种连接的向心力之下,产业各方主体能够一起共同探索低碳智慧出行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高峰论坛为例。作为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高峰论坛以「科技创新赋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着低碳智能出行邀请了一众行业嘉宾探讨了新形势下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创新、智能化科技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提质升级等主题。 

如今,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站上全球舞台,低碳智能出行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与之对应的则是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事实上,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看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里程焦虑向补能焦虑转移。

这也意味着,如何将补能系统与公路网的紧密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完善、高效的充电网络和服务,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的焦点。换句话说,各交通干线的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已经成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充换电产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属性,也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核心基础与保障。 

在6月6日上午举办的“新形势下低碳出行 车路网融合发展模式”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理事长付炳锋指出,随着国务院有关部委密集发布了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充换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换电产业的发展也正在从重规模增长,转变为与车路网的融合发展方式。

多年来在国家适度超前投建的政策引导下,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满足电动汽车用户补能需求的充换电服务网络,95%的高速服务区已经完成充电基础设施覆盖。据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充电桩已达到961.4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297.7万台,随车配送桩数量达到663.7万台,同比增长63.2%,另有换电站3715座,支撑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介绍道,当前我国高速服务区充电网络已经形成国央企带头、多主体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随着去年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建设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19号文),许多央国企以及地方城投也陆续进场,而相关机构资本也陆续关注到这一基础设施领域。

就在近期,九家车企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及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获得首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化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上半场是领先的,那么在下半场的智能化过程中,我们也要争取再发挥领先的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杨中平在会后群访中告诉36氪。 

然而尽管今年1-4月份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8%,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在会后群访中告诉36氪,“首先是分布不均衡,在东南沿海这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的城市,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较好,目前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正实现从1到100的大规模扩张。然而在东西北地区,这些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的城市,有的甚至还没有充电桩,还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私家车比例的不断增高,充换电基础设施面临的用户场景也愈发细分化。从节假日出行期间的高速公路,到日常生活的居住社区,如何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来解决新能源用户充电难甚至充电贵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行业接下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大关键。

“对于车企而言,接下来的竞争重点是充换电站的利用率,因为这将最终导致一个企业成本回收能力是否变得更强。”仝宗旗认为,行业接下来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C端用户的服务与体验之上。 

归根到底,充换电基础设施的竞争本质仍然是服务。“充换电是一个生态圈”,在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看来,这种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各方合作共赢,无论是陆续进场的国央企还是民营公司,把大家各自的优势资源要统合在一起,从而实现行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不能说建完换电站之后,后面的运维服务就无人接管。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行业也早已越过了粗犷式增长的阶段,亟需面向未来寻找一个如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至此,通过2024上海国际低碳智慧出行展览会高峰论坛,关于如何推动「车路网融合」时代的答案已经徐徐展开。

+1
4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首批就有100亿

2024-06-1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