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那些第一高楼,最后都怎样了

真叫卢俊·2024年05月30日 11:15
一地鸡毛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疯狂的产品是什么?

答案是白热化的建摩天大楼。

1990年到2021年,我国短短30来年建造的摩天大楼,就直接赶超了美国花了100多年建的总数量。 

据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统计,截止2023年全球一共建成了2269座高度超过。200米的高楼,还有232座300米及以上的超高层大楼 。

其中,中国就占了小一半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现实中摩天大楼确实已经无孔不入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高耸的天际线不仅是各个城市的地标建筑 。

来源:上海发布 

更是一度成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标志, 成了当地政府和地产开发商所角逐的目标 。

就这样你追我赶,楼越盖越高,越盖越多。

深圳更是力压一众城市,凭借多达260座200米以上的高楼,成为国内拥有高楼最多的城市 。

当然,不只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有 。

数据来源:高楼迷,统计截止2024年5月6日 

南宁、贵阳、珠海、合肥等二三线城市同样比比皆是,在过去短时间内纷纷拔地而起 。

但 随之而来产生了各种问题,包括烂尾、空置率和安全问题等等 。

不得不说,国内曾经引以为傲的摩天大楼,正在落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

01

最惨的直接停工烂尾了。

摩天大楼作为一块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投资成本高昂、建设难度巨大 。

用业内的话来说,就是好听好看却不好干。

全国最引人关注的烂尾高楼,就要数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 。

这个大厦计划的结构高度足足有596.5米,多达117层 。

就结构高度而言位列世界第二,是全国在建结构的第一高楼, 立志打造京津冀全新地标、北方金融中心 。

然而目标很宏大,现实却很残酷 。

117大厦于2008年9月正式开工,花了整整4年才打好地基、建完地下室部分 。

2012年开始建设主塔楼,又耗时3年 。

2015年9月终于实现建筑结构封顶,一举拿下了10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

没想到的是,背后的开发商高银集团在此时竟遭遇了股票大跌,资金链断裂,不久后黯然退市 。

这栋大厦的建设也就此按下了暂停键,近10年来都没什么后续的动静 。

即便后来引入了合作方,但由于设计之初目标太大,资金加起来依然不够,连带着周围的配套设施和住宅都陷入了停工 。

现在的117大厦,已经彻底沦为了一座荒废的超高楼,表面没有窗户,外立面也没有粉刷,周边杂草丛生,与整个市区环境格格不入 。

只要你走在天津,无论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它,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地标伤疤”。

烂尾的摩天大楼不仅出现在天津,其他城市同时也在上演类似的状况 。

数据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佛山国际商业中心也在建设途中资金链断裂,一度成为当地最大的烂尾楼 。

在停工10年后,最终仅以1.2亿的超低价被拍卖 。

事实上,各地的摩天大楼一旦出现停工事件,往往因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收益低等原因,让诸多企业望而却步,不敢“接盘” 。

02

有些高度一降再降,从当地第一高楼沦为普通高楼。

还有的高楼尽管没有停工,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无法按照原计划的高度执行 。

主动或被迫降低楼高,最终变成了一栋没亮点、没特色的普通超高层建筑 。

外在因素如不利于航空交通建设,以及景观要求等。

最近竣工的 深圳平安金融大厦项目,原设计高度为660米 。

据说项目方考虑到航空限制,高度最终降为600米,60米的塔尖“天线”装置被拿掉了 。

广西在建的第一高楼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同样如此, 从原计划的445米调整到了403米 。

而位于杭州 望江新城的望江单元SC0402-17地块 。

建筑高度则由原计划高度160米直接降至80米,主要因为地块距西湖较近,属于西湖景观控制区范围 。

因此,这里的建筑高度都需要结合西湖东岸景观分析来调整 。

除规划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资金也是对超高层摩天大楼建设的一大考验 。

数据整理自网络,仅供参考 

同样是在南宁的骋望天玺国际中心 。

2012年拿地时计划建370米的高楼, 集商办、五星酒店于一体 。

2014年更是申请增高至435米,试图挑战西南第一高 。

但搁置到2019年底才重新动工,高度也降到了只有200米 。

苏州中南中心也因为缺钱,一度陷入了长达5年的停工 。

最后,复工是复工了,代价却是削减230米的楼高 。

而中山的石岐总部超高层地块,原计划建设480米的国际总部经贸中心 。

这几年高度一降再降,先是下调至248米,去年年底再次降高100米 。

当地的超高层地标就此没了 。

当然,从实际意义来说, 这些高楼的“降高”能减小一定的施工难度, 减轻开发商的建设压力 ,推动项目的尽快落地 。

03

造成这些局面的背后…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我们的摩天大楼实在太多了 。

CTBUH在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2581座, 其中200米以上的有861座,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99座 。

这三项指标均居全球第一。

不论是拥有超高层建筑的数量,还是建设的速度,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

从最初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到各地竞赛似的盖大楼,摩天大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批量生产”的阶段 。

到了现在,就非常需要一场“去库存”的行动,严控供给端,调整需求端 。

而且,既然摩天大楼作为城市地标,对招商的要求也非常高,以高档写字楼和酒店业态为主 。

这就要求各个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来吸引大批优质企业入驻 。

这又谈何容易 。

北京上海几个一线城市尚能撑得住。

二三线城市又能如何保证入驻企业,撑得起这么多的大楼? 

很多地方宁愿空着,也不愿降低招商标准,导致总体出租率并不高 。

据业内人士介绍 一些地方甲级写字楼的空置率都达到20%以上, 个别城市甚至达到30%以上 。

数据来源: 中指数据CREIS 

近年来居家办公的比例也有所提升,也让原本就空荡荡的摩天大楼的空置率进一步增加。

此外,高楼建成后的维护成本也非常高,本身就是一个极度烧钱的项目 。

粗略统计,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电梯、保温、照明、清洁、物业等等费用,都至少是普通住宅的2倍以上 。

以上海金茂大厦为例,尽管是陆家嘴三兄弟最矮的一座 。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其日常管理维护费用要几十万。

按65年使用期计算,大厦的管理费用约为建设费用的3倍 。

这些大楼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

2021年5月,深圳总高356米、71层的赛格广场大楼一度出现晃动 。

引发了住户和租户们的极大担忧,整个大厦封闭调整了足足4个月,才逐步恢复运营 。

实际上,对超高建筑的规划管控动作很早就开始了 。

2020年4月,相关部门 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 。

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 。

其实,像这样限制摩天大楼高度和数量的政策,近年来也出台过好几次 。

“限高令”之下,面对500米的“身高天花板” 。

开发商纷纷出招将建筑高度拉伸到极致:南京江北国际金融中心高度从600米降到499.8米,西安中国国际丝路中心大厦由501米降至498米,刚好在500米的限制之下 。

直到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再次严格强调“限高令”要求,彻底断了新建500米以上的建筑的可能性,才为狂热的摩天高楼建造真正泼了盆凉水 。

具体到地方细则也出了相应调整。

最新发布的2024版《深圳市建筑设计规则》同样 进行了“限高” 。

要求新型产业用地(M0)中主导用途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250米 。

住宅和宿舍的建筑高度不宜大于150米 。

通过减少公摊面积、提高高层住宅得房率等手段,提升当地居民的居住体验 。

04

事实上,摩天大楼诞生之初,正是因为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高,想用“竖”起来的办法来解决地面上的拥挤 。

也确实很大程度解决了像香港、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用地紧张问题 。

但是,国内近30年来的摩天大楼“热”逐渐变了味,逐渐脱离了实际需求,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对绝大部分的城市来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绰绰有余,并不需要建造过多的高楼来满足人口需求 。

而且,回到本质上,这些大楼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赚钱盈利 。

而不是赔本赚吆喝,一味靠地方政府的补贴来给城市装门面 。

即便是在一线城市广州,地标“小蛮腰”也是开业前三年就累计亏损超过1个亿,到2015年 才靠广告,勉强实现正向盈利 。

数据来源:招股说明书、年报 

更别提全国其他城市了 。

近几年在地产低迷、城市化进程趋于饱和的大环境下,这种热潮终于开始降温,从“拔高”到“限高”、“降高”。

最新的政策也要求,现在新建的10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都要经过充分论证,试图以高度打造“城市名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

未来,在科学和理性的设计下,让人们能充分得到工作和生活体验的建筑,才是真正靓丽的城市风景线 。

以上为正文,来自 楚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认认真真聊地产,实实在在谈买房

下一篇

资本成为“鲶鱼”,搅动行业生态。

2024-05-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