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支持小微金融健康研究 《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发布
日前,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正式发布国内首个专注于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金融健康研究《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报告》(下称“《报告》”),构建了小微企业金融健康指标体系和指数,为观察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提供了体系化的度量工具。平安普惠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平安普惠”)对报告提供了小微经营主体调研样本和研究方向的支持。
三分之二的小微金融表现较为健康 融资难仍存在
2023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点出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可持续性和能力建设。“金融健康”理念在这种需求下诞生。《报告》指出,金融健康衡量的是一个小微企业是否可以维持良好的日常财务运营、稳健地应对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周全地准备当下和未来发展所需财务资源,体现了企业的良好运转状态、免疫力和成长潜力。
《报告》显示,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1.81亿户,小微企业法人单位的估计数量约为5900万户,关系到5.31亿人的就业。近年来,普惠金融政策持续发力,小微企业金融可得性明显提高,贷款成本明显下降,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取得成效。然而就样本数据而言,有41%的小微企业将融资成本压力列为前三位的经营成本压力来源之一,47.38%的企业表示目前经营面临融资困难,小微企业仍面临困境。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课题组调研发现,在日常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问题较为严峻,资金回流压力较大。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慢,存在诸多困难,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普及率有待提高。在资本筹措管理上,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
风险防范管理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小微企业现金储备不够充足、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资本筹措管理方面,目前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银行融资面临缺乏抵质押担保物、银行授信流程复杂且时间过长、融资成本高等困难。《报告》数据显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补位价值。33.6%的小微企业“同时通过传统银行和非银获得贷款”,非银机构补足了银行贷款为充分满足的资金缺口,而16%的小微企业“仅通过非银机构获得贷款”,意味着非银机构填补了银行服务空白。
《报告》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样本小微企业金融表现较为健康,依然有一半的小微企业样本可以实现盈利,其中又有一半的小微企业正在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而积极融资,其对于未来依然是充满期待的。
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小微企业金融健康的概念愈发引起重视,金融健康的小微企业往往生存能力更强,实现盈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更大,对未来发展预期更积极,更有信心。
“金融+经营”综合金融服务 促小微金融健康生态正循环
小微企业存续韧性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是维系经济健康增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健康现状值得引起更多重视。针对上述健康表现,《报告》提出,小微企业能够获得信贷支持并不一定代表其金融健康,单纯增加信贷供给依然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所有需要。通过借鉴当前金融机构破题方法,《报告》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包括金融机构要不断优化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高金融可得性和适配性,通过“信贷+”综合金融服务进行经营赋能,更好满足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样化需求。
《报告》建议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位价值。从市场侧实践来看,商业化融资担保公司在简化流程、优惠费率、精准滴灌等方面以推出专属服务等方式,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赋能,为小微企业焕活、增韧贡献巨大力量。
平安普惠通过各项举措为小微提供“金融+经营”方面的双重赋能。在金融赋能方面,与银行以及非银机构合作,通过融担模式助力合作银行更好地实现小微贷款“敢贷愿贷”,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和适当性;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消保宣传来提升小微企业主的金融知识能力。60%以上客户在得到平安普惠服务后,后续可以自行获得银行贷款,金融能力显著提升。
在经营赋能方面,通过线下的咨询顾问,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咨询服务,在线上,通过给小微企业主提供一部分互联网营销加持包括获客导流、线上经营工具为小微企业经营提供支持。比如之前针对餐饮和零售类的民生类小微,平安普惠开创了一种短视频营销新模式,联合抖音推出“人气小店”营销专项活动,这些活动能够贴合到一些餐饮小微业主获客痛点,帮助小微通过线上流量导入和口碑破圈,带动线下更多客流,从而支持一家小微企业金融和经营方面的需求。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已由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金融健康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体现出普惠金融服务所追求的“负责任”与“可持续”理念,增强社会整体的金融健康意识刻不容缓,平安普惠将持续关注小微金融健康领域,进一步筑牢“金融为民”理念,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思路、焕活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