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纯电和混动,怎么选不踩坑?
春节前这段时间,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把买车提上了日程。但是对于咱们不太懂车的朋友来说呀,选择哪种动力形式应该是最纠结的。
新能源加速发展,这会再选传统燃油,是不是有些落后? 会不会短时间就被淘汰呢?
而纯电车型,在电池安全、续航焦虑和保值率等方面,又存在许多进步空间,日后使用能省心吗?
插混和增程式算是比较综合的,相对传统燃油,既降低了油耗,又解决了纯电的焦虑,但这也被外界称为是过渡技术,似乎也不够一步到位。选哪种真的是有些纠结。
而隔壁大表哥、远方二大爷们时不时又冲了出来,有的建议选燃油、有的强烈推荐纯电、混动,而且还都说的挺有道理,了解了一圈,我们发现自己更迷糊了。
本期,老狐就来和大家好好盘一盘。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买车的主要目的还是取悦自己,日后 99.999% 的时间,也都是咱们自己在用,所以根据不同车型、技术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使用需要与场景,选择最适合的即可 。
01 传统燃油落后并不绝对?
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新能源电驱化转型是百年一遇的变革,传统燃油被取代也不是突然之间的。
即便是在发展最快的国内市场,某些激进的新势力高管预测:
到 2025 年,新能源的销量占比也才刚过 50%,再加上传统燃油更好的普适性,如:低温、高温、极寒、偏远地区等环境,传统燃油并不是马上就会淘汰过时的技术。
而且大方向上,传统燃油也在通过新技术来提升产品魅力,包括优化油耗、加速表现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48V 轻混系统和普通混动,前者像奔驰、奥迪等德系和别克、通用等美系,正在快速普及。
后者则可以简单理解为不能为电池外接充电的混动系统,因为没有被列入新能源阵营,所以老狐把普通混动列入了燃油车的升级物种,以日系的丰田、本田为代表。
这些车可以实现油耗大幅降低,一些表现好的车型可低至 3.3L / 100 km。咱们之前也算过,普通混动与纯电、插混,在使用成本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整体上,传统燃油的弊端也比较突出,这类车型往往在智能座舱和智驾领域表现比较保守,而且传统的机械结构,在驾驶体验方面,并不能提供媲美纯电车型夸张的加速成绩,和顺畅的加速感受。
主流车型胜在使用、保值、可靠性方面相对稳定,算是不太容易出错的选择,适合购买理念相对保守,对使用成本没有太过极致的要求,对汽车的智能化需求一般的朋友们。
简单一句话总结:传统燃油发展到现在,各家的技术都比较成熟,而且市面上的选择也是最丰富的,销量好的主流车型,基本用“稳”字就可以概括,算是个踏实、省心的伙伴,成熟有余前卫不足。
02 纯电的焦虑还剩多少?
时至今日,纯电车型的魅力确实在逐渐被放大,除了使用成本,电驱更迅猛的加速体验,智能座舱和高阶智驾辅助的赋能,也让纯电车型的科技感有了质的飞跃。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5 秒级破百的加速成绩,基本就是性能车的表现了,而这个数据,20 万级的纯电车型基本都能做到、
有些甚至能够 3 秒级破百,已经媲美超跑了。
同时,炫酷的大屏幕,各种琳琅满目的功能,诸如鸿蒙 4 的车机、手机、笔记本各种终端设备互通,一键躺平、观影、露营等情景模式,再加上城市 NOA、高速 NOA,甚至是自动泊车等。
都对车的空间定义、功能定义,提出了新的使用延展,纯电路线就是未来,基本已经算是业内共识。
而我们的焦虑,主要来自于安全、续航和保值。
第一点,无论是别克这样的传统车企,还是比亚迪等转型新能源的车企,或是蔚来等新势力,目前已经拥有了有效的应对手段,包括复杂的热管理系统、24 小时实时监测等。
且中高端车型在国标的针刺、跌落等安全实验中,表现都相当高光,令人谈虎色变的自燃事故,也在逐渐减小。
至于续航也越来越不是问题,最近有多款搭载 800V 高压平台的车型,进入了 20 - 30 万元的主销区间,续航普遍超过了 700 km,充电 15 分钟可补能 400 km 左右。
对于日常市内代步和周末城郊周边活动来说,基本无压力。
即便是偶尔的长途高速需求,按照单天最高破千公里的行驶里程来说,中间只需补能一次,大多数消费者也都能接受。
最大的障碍可能就是保值,因为涉及电池性能衰减的天生特性,纯电二手车的保值率确实比较一般。
划重点,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购买纯电车型,要尽量选择搭载 800V 技术的新车,续航和充电速度等性能都有大幅提升,而且业内正在攻克半固态和固态电池,预计到 2028 年左右,会有一大波儿续航破千公里的新车,集中推出。
纯电车型更适合对科技有追求,消费理念前卫,长途使用场景不高的消费者。当然,碍于保值率的痛点,购买纯电车型建议短期内尽量不要换车,有钱任性除外。
在上市之初,相比强调换电服务的蔚来、技术控的小鹏,选择“被淘汰”的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其实是最不被外界看好的。
03 能插电的混动最完美?
老狐翻看了一下销量,最近四个季度,插混(含增程式混动)的销量增长,大幅领先于纯电,这说明了用户对于这类综合性动力系统的认可程度。
从使用习惯上来说,插混品类确实是相对最为完善的。
一方面,它可以像纯电一样上绿牌,也可以通过纯电模式降低使用成本,还能获得出色的加速体验。
另一方面,可油可电的特性,也具备了与燃油车相同的便利性。
但是受环境限制同样比较大,对于充电不方便的消费者来说,插混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辆挂绿牌的普通混动。
无法长时间依靠纯电模式行驶,相对过高的售价来说,使用成本上很难值回票价。
而且低电量与满电模式,动力输出与能耗的区别也比较大,这类车在使用中更重要的是如何保电,相对燃油和纯电,需要有重新学习使用的过程。
结构更加复杂的动力系统及多档位变速箱,也为质量稳定性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能耗方面,被喷比较惨的是增程式混动,由于发动机仅为电机提供能量,无法直接参与驱动,造成了二次的能量转化与浪费,在高速状态下,油耗偏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类车就像是燃油和纯电的补强解决方案,担心燃油被淘汰、纯电有焦虑的问题,在插混这里都可以被找补回来,但是否能省钱,能省下多少使用成本,还是要取决于用户的使用场景,充电的便利条件,城区通勤的公里数都是重点。
比较适合既要、还要消费心理的朋友。
当然,虽然是过渡技术,但插混未来很长时间,会和纯电并存,《节能路线 2.0》已经预测到了 2035 年,与纯电市占率各占一半,算是比较时髦的路线。
前几天和厂家的朋友聊天,大家都觉得,在 90 % 的日常使用场景中,新能源车其实已经没啥明显的痛点,反倒是宁静的驾驶氛围、迅猛的加速让人津津乐道。
只不过,相比燃油车的机械转速、挡位调配,这类车开起来显得有些无趣,缺乏人与车辆的沟通。
*图源五菱汽车
但这可能也是一种蹩脚的情怀,因为现在的小朋友们,以后接触汽车,第一辆就会是新能源车型,他们不存在这种鲜明的反差感,也会加速新能源的再次普及。
燃油也好、纯电也好、插混也好,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还是建议大家在买车之前要多了解、多试驾。
话说回来,选择何种动力路线也只是最基本的,车辆的综合性能还涉及到安全、空间、配置和设计等多个层面,需要来整体权衡。
有一个比较通用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保持冷静,少听广告,少信 KOL 的车评,多了解真实车主的反馈,不买上市一年内的新车,一般销量好的产品实力都不会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老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