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巨舰起航,王传福真的当上了“船夫哥”
常因名字谐音被调侃为「船夫哥」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这下真的成「船夫」了,而且一出手就是装载量可达7000辆车的排水量数万吨超级巨轮。
2023年就有不少比亚迪买船向海外运输出口汽车的消息,日前比亚迪第一艘运输船——BYD EXPLORER NO.1正式起航,从山东烟台离港,将前往深圳小漠港装车,然后驶向欧洲。
比亚迪的大航海时代,来了!
01 卷向海外市场
2023年,比亚迪总销量高达302万辆,夺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相较于2022年,比亚迪年销量足足增长了大约115万辆,可一看涨幅,却远不如2022年。比亚迪已从普通车企成长为自主品牌巨头,仅依靠国内市场,很难维持高额涨幅。
2024年,预计比亚迪总销量可达400万辆,有机会挤进全球汽车销量前五,可增长率持续下跌。国内市场趋近饱和,且竞争极为激烈,强如比亚迪,不借助海外市场,也很难成长为丰田、大众同级巨头。
近几年比亚迪不断向东亚、东南亚、南亚、南美、欧洲等地区开拓市场,目的就是通过海外市场维持增长率。
不过从2023年出口数据来看,比亚迪的海外销量依然不多。自主品牌五大巨头比亚迪、长安、长城、吉利、奇瑞,其中奇瑞一骑绝尘,远超另外四家,比亚迪总出口量24.28万辆,仅略高于长安汽车。
比亚迪拓展海外市场的进度不慢,但取得的成果却不如宣传中那么高。以日本为例,2023年我们看到了许多比亚迪日本4S店开幕、参观者络绎不绝,以及东京车展比亚迪展台水泄不通,丰田章男为之侧目等新闻,但2023年比亚迪在日本仅卖出了1237辆车。
比亚迪初入日本市场,短时间必然难以取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更何况日本、韩国等地市场较为特殊,消费者以购买国产商品为荣,国人慢慢看不上的日系车、韩系车,本土销量都不错,韩国更是目前全球唯一国产豪车捷尼赛思销量超越BBA的市场。
中国车企想要开拓日韩市场难度很高,手机领域曾进军日本市场的几家,几乎全线溃败。如今比亚迪购买、租赁货船驶向欧洲,若明年不能实现出口量翻倍,恐怕比亚迪都不会满意。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售价十几万、二十几万的车,运送到海外市场,价格就要上涨到数十万乃至百万级,丝毫不输BBA。如吉利星越国内售价不到20万元,运到俄罗斯后,价格几乎翻倍。
比亚迪旗下的海豹、元PLUS(ATTO 3)出口到海外市场,价格也连翻数倍。事实上,就连合资车企的产品,中国市场价格也远低于海外,德国已出现一些车贩子从中国进口汽车拉到德国售卖,大众汽车起诉其破坏了当地汽车市场。
比亚迪将欧洲选作首要出口目标,原因就在于欧洲消费者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
02 目标,欧洲消费者口袋中的钱
我们经常会遇到误区:一个地区的人很穷,消费能力较弱,那么这个地区的商品应该会很便宜。
事实恰恰相反,贫穷地区往往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除了当地生产的食品外,其他工业品都需要进口,价格通常高于工业国。
国内的低价车,拉到东南亚、南美等消费能力低的国家,也需要涨价不少。那些国家的经济水平较弱,很难撑得起未来中国车企的扩张,尤其是自主品牌并不打算只在低端市场发力,高端市场与BBA竞争市场才是我们的目标。也许在不远的未来,自主品牌还会将劳斯莱斯、兰博基尼当做竞争对手。
从中国汽车出口数据来看,东南亚、中东、南美,以及俄罗斯是目前国内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但只有进军消费能力强的欧洲,才有可能撑起高端车出口,并吹响反攻德系、日系、美系车的号角。正因如此,国内车企集体涌入欧洲市场,哪怕目前产品在欧洲销量不算多,也不愿意放弃。
2023年中国已取代日德,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该数据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不再是吃合资车低端市场剩饭的低技术劳动型企业。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出楼火热,国内汽车出口目前仍以燃油车为主,奇瑞更是闷声发大财。
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迈进,国内车企已经找到了方向,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拉平了国内车企与海外车企的实力差距,且积极寻求转型的中国车企以更快的速度抢占市场,并杀向海外车企的腹地。
最关键的是,国产车涨价后,相较于欧洲本地产品,依然极具性价比。欧洲消费者消费能力虽高,却不是傻子,看到更实惠的产品,难免从好奇到逐渐接受。
每当谈及中国制造的崛起,总有人说「赚外国人的钱才算本事」,过去的无人机,现在的汽车产业,中国企业正一步步实现目标。但,还不够!
03 中国汽车远销海外,不能只靠出口
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德,不代表中国车企在海外的销量高于日德车企本土之外销量,只是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日德车企会选在就地建厂,当地生产的汽车不算出口。
国内车企想要成长为大众、丰田同级巨头,势必也要在海外建设工厂。事实上,国内车企已经采取了行动,如奇瑞已在俄罗斯、土耳其、埃及、南非,甚至叙利亚都有工厂,甚至还计划在2030年在英国建设工厂。
比亚迪则在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建设了工厂,计划第三家工厂落地匈利亚,为欧洲消费者提供产品。
当然,现阶段国内车企不用急着在海外建设工厂,原因在于就地建厂短期支出太高,且存在一些风险。国内新能源汽车崛起后,欧洲已宣布将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发起调查,甚至中国生产出口到欧洲的宝马汽车也在调查名单中。
美国市场更不用说,愿意让中国车企进入才是怪事,因此车企需要考虑其他方面的风险,市场稳定后再建厂不迟。现阶段,国内车企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继续抢占德系车、日系车海外市场的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车通”(ID:dianchetong233),作者:失魂引,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