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大混战,拼刺刀的时候到了

六便士财经·2023年11月09日 16:39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会越发激烈,别看现在行业内玩家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会有很多玩家倒下。

从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价格战,到威马疑似破产,再到蔚来大裁员,新能源汽车业似乎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传统汽车巨头坐拥巨大的家业,燃油车业务还老当益壮。然而,面对电动化的滚滚浪潮,它们似乎有些力不从心。相比之下,新兴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们虽然起步艰难,时刻面临着倒闭的风险,但它们却恰好踩在了电动化的风口上。

特斯拉,危!

作为国内汽车市场的搅局者,特斯拉近期也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无疑是特斯拉又一次遇到了产能危机。三季报,特斯拉产销量、营收增速、利润率等核心指标比市面上绝大多数最保守的预测还要糟。财报发布后三天,特斯拉市值累计跌去近14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蒸发掉了2.35个“蔚小理”。 

特斯拉工厂的升级,导致销量不佳,尤其是上海工厂的停工对交付产生了影响,但是随着产能的恢复,这种影响将逐渐消除。特斯拉对全年的销量保持乐观态度,并表示今年仍将达到180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这意味着,特斯拉在第四季度至少要交付47.59万辆汽车,创下历史新高。 

新车型Cybertruck已经吸引了100万人的预订,但是特斯拉要到2025年才能交付25万辆Cybertruck。这是因为Cybertruck与Model 3/Y的技术路线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成熟的工艺无法直接应用,导致工厂产线需要升级和迭代。这意味着特斯拉又将面临产能危机。 

自2019年二季度以来,特斯拉营收和EPS首次双双逊于预期。三季度,特斯拉营收233.50亿美元,同比增长9%,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241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0.66美元,也低于平均预期的0.73美元。 

尽管特斯拉在最新一轮的产能危机中收入减少,但是在各方面的投入却毫不手软。在三季度,特斯拉的资本开支高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6%,比市场预期高出5亿美元。同时,特斯拉的研发费用也达到了惊人的11.61亿美元,同比增速更是高达58.39%。看来,特斯拉在保持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以保持其在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人工智能领域,特斯拉正全力打造新一代造车平台,为此,他们需要彻底采用大型模型来逐步取代目前的规控规则算法。这就意味着特斯拉对后端训练计算能力的要求有了显著的提高。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特斯拉豪掷3.3亿美元,购买了1万块H100显卡。这种显卡的二手市场价格已经飙升到了4-5万美元,而其首发价仅为3.3万美元。但是,这只是购买这些显卡所花费的金额,还未算上训练模型所需的能源开支。特斯拉为了满足其庞大的算力需求,可谓是下了血本! 

为未来激进下重注的特斯拉,正迎来新的生死大考。 

蔚小理,危!

对于国产新能源三兄弟蔚小理来说,2023年也是不好过的一年。

11月以来蔚来的裁员风波,也反映了蔚来的艰辛。据网友在某社交平台上的爆料,蔚来汽车开始了新一轮的裁员,比例高达10%到20%,涉及研发、市场、销售等多个部门和岗位。有认证为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也证实了这一消息。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虽有待证实,但无疑给蔚来的形象和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裁员风波的背后,是蔚来汽车市场表现的疲软。除了其核心业务之外,蔚来还积极拓展了多个领域。在自研芯片、操作系统、手机和电池等领域中,蔚来的身影引人注目。李斌曾透露,蔚来自主研发的芯片“杨戬”计划于今年10月量产,该研发团队更是拥有800名精英。 

此外,蔚来还推出了自研整车全域操作系统天枢SkyOS。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是当前唯一一家自主建立手机团队的造车新势力,并且已经推出了NIO Phone。这些业务的扩张无疑增加了蔚来的投入和运营成本,也让外界对蔚来是否能够承受其重任产生了质疑。 

而小鹏,索性加入了大众集团的派系,获得了大众集团的入股力挺,直接到手50亿,还与滴滴成功联姻。两大外援的输血助力已经令小鹏满血投入战斗。 

但近几个月,小鹏汽车发生多次冒烟起火事件,让大众对其安全性打上了大大的问号,而寄予厚望的产品G9出现“翻车”,产品销量陷入持续疲软。销量不佳已经成为困扰小鹏汽车的一大难题。2022年小鹏原本给产业链的预期是交付超20万辆。实际上,前11个月累计交付10.9万辆,完成数量刚刚过半。其中9-11月销量分别为8468辆、5101辆,5811辆,同比下降18.67%、49.7%、62.8%,数据下滑明显。而小鹏11月5811辆的销售成绩,还不及广汽埃安28765辆的零头。 

市场有观点认为销量低是产能问题。其实深层次原因是需求在下滑,小鹏汽车已陷入销量持续疲软的窘境。华泰证券在一份研报中也表示过同样的观点,小鹏汽车交付不足是因为需求下滑而非供给限制。 

而蔚小理最后一位的理想,以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迅速抢占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理想汽车以其务实的态度和卓越的业绩脱颖而出。 

理想成功的“家庭车”定位、原子级别的成本控制,复制苹果的爆款打法,让它围绕这一个核心不断展开所有的策略,形成滚雪球般的复利效应。也让它成为新势力中的头号玩家。 

面对蔚来和小鹏的亏损困境,理想同学却率先实现了盈利,上半年净利润高达32.4亿元,彻底摆脱了造车新势力“贫困破落户”的形象。理想汽车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成为继比亚迪和特斯拉之后,第三家能够连续保持季度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在经历了数年的造车新势力发展却仍然普遍亏损的大背景下,人们格外关注理想汽车同比实现扭亏为盈的消息。不仅如此,理想汽车还于一季度跻身中国20万元以上新能源品牌销量前三,市占率约为11%。理想汽车已经突破重围,成功实现了毛利率大于20%的壮举,如今已勇往直前踏入“终极厮杀的战场”。 

但是理想汽车的潜在风险在于其产能瓶颈、价格下探和产品转型。向纯电车型转型对于理想汽车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一方面,理想汽车的研发成本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纯电车型的生产对理想汽车产能又提出新的要求,且面临着销量不及预期的可能。 

经历8月断崖式下跌后,凭接着L9的大规模交付,理想从9月开始的交付量又重新回到一万辆的水平。但该公司在10月的交付量数据,相比9月仍出现小幅下滑。如果排除需求放缓的缘故,那只能说明,理想目前的产能只能支撑每月一万辆出头的交付量水平。 

华为入局,威马陨落

三次冲击IPO的威马汽车,申请了破产重组,进入2023年后,威马汽车的经营状况越来越糟糕,先后曝出工厂停产、欠薪和成为被执行人等一系列丑闻。威马在最新的回应中表示,“因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不景气、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及获取经营发展资金受挫等客观原因影响,咸马陷入了经营困境。”

销量想要更上一层楼,威马却选择了一条捷径。自从2019年进入市场,威马就决定主攻B端市场,将车辆大量销售给网约车公司和出租车公司。有媒体透露,威马的前五大客户购买了威马43%的汽车。威马一直坚持这一路线,即使在其他车企开始转型个人市场的时候,威马还特别推出了专攻网约车市场的E.5车型。 

威马汽车在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方面的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的,而是选择深度绑定百度Apollo。然而,由于百度Apollo在技术落地和迭代开发方面的滞后,威马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产品工程和应用功能方面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影响了威马汽车的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也限制了威马汽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依靠外包和拼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威马在两年前被挡在科创板的门外。 

6月的最后一天,在一封“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致全体伙伴信”中提到,赛力斯与华为宣布共同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自7月1日起,两家公司将全面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也就是说,华为在汽车行业中的参与程度进一步加深,也给了之前被质疑沦为“代工厂”的赛力斯一个正式的名分。 

而近期,华为在汽车领域再有新动作。11月7日,有消息称,华为将正式发布智选车业务的最新战略,并分享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规划和布局。同时,华为智选车业务首款轿车——智界S7也将于11月9日开启预售。据悉,华为还将于11月9日正式发布华为智选车品牌联盟——鸿蒙智行会,届时,华为的汽车“朋友圈”图谱也将更加清晰。 

华为的鸿蒙智行会宣布成立,这个重要举措让我们看到华为作为生态链整合者的角色正在崭露头角,并正在加快鸿蒙系统在产业链中的渗透。随着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华为的汽车生态也将不断扩大,有望推动国产智能汽车产业链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增强话语权,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乱世以来,新能源到了拼刺刀的时候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结束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如今无论是老牌车企,还是近几年新诞生的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造车早就不是各家所拼比的项目,如今的汽车更像是一部有4个轮子的智能手机。

在造车道路的选择上,可以越来越看清分水岭,一部分的企业,选择了走捷径,低成本,注重短期收益;但是更多的主流车企,还是选择了一条看起来艰难,但正确的道路,这条路上没有偷工减料和钻政策漏洞,有的只有竭尽全力造好车。 

另一方面,AI大模型的继续发展,也让智能驾驶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新的竞争点,智能驾驶系统,无疑是新能源车的核心与魅力所在。它对于每个造车新势力来说,都直接影响了其科技公司的市场价值与技术优势。 

不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小鹏、蔚来、理想等,它们都坚定地追求着自己智能驾驶系统的不断完善。此外,华为、百度等公司也在该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智能驾驶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谁能够做到一家独大。 

智能驾驶不仅仅是关于汽车功能的问题,它更多地是对大数据、云计算和算法工程师团队整体实力的考验。华为已经成为激活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鲶鱼”,随着智能驾驶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招牌,自动驾驶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将对传统汽车巨头产生巨大影响,新能源汽车将会发起猛烈的平替潮流。这是一个比智能手机大100倍的蓝海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关于智能驾驶的话语权争夺战还在继续,而各大车企的战斗也还在继续,如今的车企拼的不仅是设计,更是研发,而目前来看,有人已经掉队,还有新的企业再加入,饱和的市场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和更快的技术进步。 

结语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会越发激烈,别看现在行业内玩家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会有很多玩家倒下。

而如今的竞争,谁还记得当年眼光超前的贾跃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六便士财经”(ID:lengmenxiaoxi),作者:六便士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是否将高阶智能驾驶的技术下放到AEB,以拓展后者的能力边界,是双方争议的焦点。而对于AEB能力的合理边界,华为试图突破大陆、博世等传统方案商设定的上限,这项“突破”是技术进步还是冒进,最终还是体验说了算的。

2023-11-0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