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下是普通人成名最好的时代
文|马徐骏
“回响·开年演讲”总策划、专栏作家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的流转效率和丰富程度。互联网的普及有两个作用:去中心化和降低技术门槛。
首先,去中心化,让人们无须理解复杂的算法逻辑,其带来的最直接和简单的变化就是谁说了算。
从前,图书、广播栏目、电视节目,都是分别由出版社、广播台和电视台主导的,编辑和编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能不能出版、一个人能不能上节目以及能上多久。
此前,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有名的大作家在写作生涯初期被退稿的消息,像国外的简·奥斯汀、大仲马、纳博科夫,又如国内的路遥,虽然写出了《平凡的世界》这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曾经频频被退稿。《活着》的作者余华,在刚开始文学生涯的前五年,写了无数稿也全部被编辑部退回。
还有J. K. 罗琳,创作出风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作家,也曾经被十二家出版社退稿。有意思的是,在“哈利波特”已经成为公认的畅销书后,罗琳想看看自己的作品走红到底是靠运气还是实力使然,于是换了笔名,用“罗伯特·加尔布雷斯” 这个名字,重新创作了小说《布谷鸟的呼唤》,结果还是被两家出版社退稿,拒绝出版。
个中原因,除了作品与出版社调性匹配及审核标准的差异,还与整个内容生产、筛选机制有很大关系。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机制, 你写的博客文章,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喜欢的人可以在下面给你留言点赞。要写长篇也很容易,在网站上进行连载,你会从阅读量上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能打动人。
许多作者都是先在网络上走红,之后被出版社的编辑注意到,推出正式出版物而后成为知名作家的。
对此,有人开玩笑:以前是作者找编辑,互联网出现后,是编辑在网上找作者。
互联网促使普通人被看到的概率大大增加,作品与读者接触的方式及渠道更为多元,路径更短。
互联网带来的红利还不止于此,互联网还极大地降低了普通人成名的技术门槛。
在电视时代,直播这件事是很隆重的。要做好一场直播,通常需要卫星电视台才可以实现。
如今,对普通人来说,直播这件事很“轻巧”。一个人掏出兜里的手机,连上网络,就能开始直播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协作、那么多的人力,就连是否受过专业训练这个门槛都已经不存在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对于想成名、想打造个人影响力的普通人来说,当下确实是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成为奋斗者并被看到,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但任何一件事都是一体两面的,当各种门槛和壁垒都不存在时,就意味着几乎每个普通人都能成名,那么这条道路上就会显得极其拥挤。
第4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现在中国的直播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38 亿,占我国整体网民数量的63.1%。
你要在这么庞大的人群里脱颖而出,面对的可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面。竞争实在是太惨烈了。
只要是好东西,大家就会想要,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如此,都会面临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跳出你死我活的竞争维度来看成名这件事,重新理解“成名”的要点:重要的并不是被别人知道,而是你因为什么被别人知道,被别人记住,被别人谈论, 永久存在。
不想明白这一点,就会混淆“出名”和“成名”这两件事,靠着审丑、搞怪博得一时的热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更糟糕的是,被人关注的滋味,往往会让人上瘾,失去关注时的痛苦也会很难熬。
改变他人的认知:演讲和表达
以前,哪怕是电视购物,也必须是主持专业出身的主持人才能做,对从业者各方面的综合要求极高。根据2023年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10.67亿。其中至少有1.3亿人在各个平台当主播。同期,中国有200所院校招收播音主持专业,每年毕业人数约为20 000。如今绝大多数在互联网上当主播的,都是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但这并不妨碍普通人中涌现的大量头部主播,依靠直播实现了超高的商业价值。
所以学会演讲、学会表达能够帮助你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建立起个人品牌。如果你掌握了改变他人认知的能力,那么你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技能,你可以用它实现你的影响力。
在演讲这件事上,“重复”是一种强大的能力。演讲大师卡耐基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了被记住,就要不断重复。”
我们都喜欢新鲜、有趣、刺激的事情,不喜欢做枯燥且反反复复的事情,这是大部分人的习惯。但是要想获得强大的能力,偏偏要逆着习惯来。能够忍受重复,何止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简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我们花时间准备一次演讲,精心设计一个创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好地传达信息,被人记住。演讲的舞台再华丽,如果演讲结束后听众什么也不记得,那么就跟没讲一样。
听众把某个你想传达的信息听烦了,未必是一件坏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要的演讲值得准备三百遍。
很多优秀人物,尽管各有所长,但往往都有一个共通点:能够忍受一般人无法忍受的不断重复。在演讲这件事上也不例外。
努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重复。对一个舞台剧或脱口秀演员来说,训练量不够,靠天赋和才华是不可能成功的。正式上台前,只有将讲稿中的桥段和笑话在排练时重复训练到成为肌肉记忆,演员才有可能在上台时有优异的表现。
注意,仅仅是“有可能”,不是一定会有优异的表现。上台后,演员还要对抗自身的紧张情绪、乱七八糟的私心杂念、现场的突发情况,以及观众的意外反应。
大量的重复练习,仅仅能保证你达到及格线而已。
中国有个成语,叫“人一己百”,意思是,别人一次就能做好或者学会的事,自己不妨做上一百次。换句话说,不妨以百倍的努力来追赶他人。
展示自我个性:写作
写作是最有助于总结自己、展示个性的方式之一,可以将个人的思想、灵感和闪光点快速捕捉并固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智慧的一部分。写作可以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在社交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不要觉得写作是门槛很高且很难的事,有些你看到的名人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们写得多,更是因为对文字没有那么大的敬畏心。
“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别人都知道!”这是很多人刚开始写作时的真实困扰。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个人认为自己总能写出别人不知道的新东西,是一种盲目的傲慢。
写作的工作,其实是用不同的故事和案例反复强调那些别人都知道的道理。大部分人的问题并不是不懂道理,而是经常忘记自己读过的道理。
对大部分人来说,真正难的,不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道理,而是做到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写作者有义务找出有趣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带着读者一遍又一遍地体悟那些道理,不用自己去发明什么新的。
《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还不是反反复复地讲,金庸的武侠故事还不是一部又一部地翻拍,读者并不介意把自己知道的道理重温一遍,人们不喜欢的是简单重复,以及没有新意的讲述方式。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知道你所知道的,知识分享就是把我们知道并且相信的东西告诉别人。
TED上有一个演讲《伟大领袖如何激励》来自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在这篇演讲里,他主要举了三个例子,全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分别是乔布斯如何销售苹果产品、莱特兄弟怎么发明飞机、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当西蒙·斯涅克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讲述这三个故事,来论证“黄金圈”理论的时候,你还是会被他深深地打动。
就像法国作家马斯特·普鲁斯特说的:“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发现新的风景,而在于采用新的视角。”
这种思维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特别有效的写作方法:不要重新发明一遍“轮子”,把已经有的素材和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对接,就能创造出很好的内容。
如果认真审视一下,你会发现无论电视台的新闻,还是报纸、杂志的专栏评论,包括新媒体公众号上的文章,其实都是先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先讲一下,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无论经济形势,还是社会热点。
小说家在这个逻辑里隐藏得比较深,他们将已有的东西套入故事的模型。全世界所有的故事模型加在一起也就三十多种,最受欢迎的其实不超过三种,大家喜闻乐见的就是“灰姑娘”模式,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成功,拥有了幸福生活。从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到现在的网络热文,只是换了情节和人物,故事的基本模型都是一样的,也基本都符合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模式。
所以如果你还在痛苦不知道到底应该写什么,或者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写的东西别人都知道了,不妨尝试着放松心态,把已有的素材和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对接,再进行重新组合。
本文摘自《成名》,商业演讲策划人、专栏作家马徐骏个人影响力打造秘籍呈现,锻造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及资源连接力,是一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个人影响力打造手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狗星球”(ID:kuniyixia),作者:马徐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