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后,这国产新车真香

科技狐·2023年09月21日 08:49
现款小鹏 G9 的窘境,真的让小鹏有了新的思考。

去年新车刚亮相时,何小鹏定下了月销 1 万辆的“小目标”,然而尴尬的是,至今小鹏 G9 的累计销量都没有实现破万辆。 

相比飞驰而过的理想 L 系和蔚来 ES 系,小鹏 G9 在路上的能见度也确实不算高。 

图片来源 2024 款小鹏 G9 发布会

从产品层面来说,小鹏 G9 并不缺少拥护者,800V 高压平台、高阶智驾辅助技术、科技感极强的智能座舱等不乏亮点。 

同时,像竞品的四驱、空气悬架它也全安排上了,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似乎也就剩“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能解释通。 

此外,去年小鹏 G9 在上市两天后,就匆匆调整了各个版本的命名和配置。 

也说明,初期就意识到了“没踩中用户关注点”的问题。何小鹏总结:小鹏 G9 的表现是营销的失败,而非产品力的滑铁卢。 

图片来源 2024 款小鹏 G9 发布会

于是 2024 款小鹏 G9 改了,26.39 - 35.99 万元的售价区间,不仅入门版车型进入到了 30 万以内,顶配车型的降幅更超过了 10 万元,咱们来看看新车的实际表现如何,又将给细分市场带来哪些变化? 

01 降价后竞争力提升?

先说产品本身的变化,在售价下降的基础上,2024 款小鹏 G9 的外观、内饰和硬件,基本延续了现款的表现,这个是值得点赞的。

比如:新车的外观和内饰增加了新的配色,并保留了大尺寸中控屏、副驾娱乐大屏等,用户喜闻乐见的功能。

同时 CLTC 工况下,续航依旧有 570km、650km 和 702km 可选,且全系提供 5 款车型,实际选购起来,也要比现款简化了不少。31 个驾驶辅助硬件和空气悬架也得到了保留(部分车型需要选装)。

而主要调整在于,干掉了棕色内饰、5D 音乐座舱、丹拿音响、钢琴烤漆面板等,用户不太感冒的配置,并升级了前排无线充电效率、座椅功能等。

我们正向理解,实际竞争力是有正向提升的。更意外的是,在上市当晚,小鹏公关发布朋友圈称:入门价格 26.39 万元,对标 Model Y 完胜。

要知道,小鹏 G9 的定位是中大型 SUV,如今的定价策略已经形成了错位竞争的新局面,从价格到配置,2024 款小鹏 G9 均体现出了务实的一面。

02 有压力的不仅是蔚来 

今年以来,蔚小理逐渐拉开距离,理想率先实现盈利,且销量暴增,甚至卷出了公布周销量数据的新玩法(营销)。

而另一边,蔚来与小鹏依然在为如何扭亏为盈而努力,相比之下,蔚来能够稳定在月销过万辆,小鹏则苦苦支撑,凭借 G6 的上市,才刚刚重回万辆俱乐部。

同为纯电动力,小鹏 G9 此次的价格调整,在外界看来,对蔚来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毕竟同级的 ES6 是蔚来的主要销量支柱,如果新车销量迅速蹿红,并对 ES6 产生影响的话,后者会不会也跟降呢?

老狐觉得:市场的高压之下,放手一搏的小鹏 G9,对高端纯电,甚至是整个新势力的溢价能力,提出了新的方向。

一方面,在整个中大型纯电细分市场,不仅有新势力车型参与,别克 E5、ID.6 等传统车企新车,也在不断涌现,但是碍于产品体验缺乏新鲜感,续航、智驾性能缺乏领先优势。

这些车型不仅在销量上,无法像传统燃油那样大杀四方,甚至在售价上,还要比新势力亲民一些。而作为头部新势力品牌,小鹏 G9 则代表了高端纯电,售价更加趋于合理化,这也是市场竞争后的正向结果,存在下压关系。

图片来源落基山研究所

另一方面,是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最近落基山研究所(RMI)发布了一份报告称:自 2010 年至今,电池价格已经下降了 88%;到 2030 年,锂离子电池成本,可能从 2022 年的平均 151 美元/千瓦时,降至 60 - 90 美元/千瓦时。

汽车生产毕竟是传统制造行业,成本下降也是消费者能享受到的最直接红利。

在足够有惊喜感的售价基础上,除了纯电用户,小鹏 G9 是否能吸引更多的混动和燃油买家呢?

图片来源问界新 M7 上市发布会

同时,新车保留高阶智驾能力,2023 年底,城市 NGP 开通 50 城,2025 年实现核心城市全覆盖,高速场景每千公里接管次数小于 1 次。

似乎也是在向不久前上市,宣布年底支持全国城区 NCA 的问界新 M7,隔空宣战。更给缺乏高阶智驾技术储备的品牌,带来了新挑战。

当然,一切都需要实际的销量表现来说话,单车月销破万辆或许是分水岭。

03 四驱版仍有提升空间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具体的车型选购,对于日常代步,偶尔长途的话,入门的 570km 版本已经足够丰富,在 800V 平台的加持下,新车的电耗与补能速度更好,对于实际的实用性,也有一定的优化作用。

不过,对于纯电车型来说,续航真的像存款,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考虑到长途场景和日后的保值问题,702km 续航版本更加综合一些,而且比 570km 续航版本只贵了 2 万元,差价也不算大。

另外,Pro 和 Max 版的区别,主要在于智驾辅助能力上,前者仅提供高速 XNGP,后者则涵盖了高速和城市 XNGP。大家按需选择即可,如果所在城市堵车不严重,或喜欢亲自驾驶,选择 Pro 版就比较合理。

当然,如果您想体验最先进的驾辅技术,选择 Max 版则不会留遗憾,两个版本的差价为 2.6 万元。

老狐再提醒一句,相关法规与责任划分尚未明确,虽然高阶智驾辅助的功能多,但以防万一,还是需要慎用的。

不够全面的细节是,四驱版车型仅提供了一款可选,而且比上一个配置贵了 5 万元,幅度有些大。如果能够舍去部分科技性配置,推出一款售价30万左右的入门版四驱车型,购买选择会更加丰富一些。

不管是问界新 M7,还是 2024 款小鹏 G9,我们可以发现,新势力中具备技术优势、销量表现欠佳的品牌及车型,已经开突然发力,在价格上加猛料。

一旦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将会再次推动竞争升级,新能源的下半场决战,好像才刚刚开始,或许我们应该期待主流车型之间,销量表现能够更加平均,这样更便宜的蔚来、理想和特斯拉,也就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狐”(ID:kejihutv),作者:老狐,36氪经授权发布。

+1
3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关注员工的满意度。

2023-09-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