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包治脑病”?「银河脑医疗」探索前沿技术+专病服务齐步走模式
脑病难治是多数人的共识,它所带来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不容小觑。
据统计,全球脑疾病患者约占全部疾病的11%,社会负担接近人类疾病总负担的30%。目前,中国各种脑疾病患者人数近1.3亿,其中抑郁症患者超过5000万、阿尔茨海默症超1500万、自闭症患者超1000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大多数重大脑疾病都源于脑功能网络的病变,但普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关键原因在于对人类脑功能网络和疾病相关神经环路的检测非常困难,严重阻碍了学界对脑疾病机制的理解。
针对脑病治疗,医学界曾尝试过开颅手术、植入生物电极、电刺激、磁刺激、超声波治疗、光治疗等多种办法,但各有其局限性。以经颅磁刺激为例,它因安全、有效、无创等原因而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从发明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磁脉冲,透过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对大脑与情绪和认知调节有关的区域(比如前额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睡眠和认知功能。但也因为人类对脑疾病机制的理解有限,“依旧接近于盲打”,上述方法治疗效果依旧有限。
精准解析个体脑功能分布、再给予相应刺激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优脑银河科研团队开发了一套名为“personalized Brain Function Sectors (pBFS)”的技术方法,现已能画出了全脑200多个功能网络,可以通过个体脑功能分区“计算出”特定疾病的靶点,帮助实现脑病的精准治疗。
优点疗法(POINT Therapy®)读解写三步
基于该技术,优脑银河开发出了优点疗法(POINT Therapy®),探索出针对多种重大脑疾病的个性化干预方法,通过“读、解、写”三步,定位功能损伤区,对患者异常的脑功能进行精准修复。据悉,该疗法的实体化产品(添加了创新导航的经颅磁刺激设备)已获批二类医疗器械证,目前公司也正在申请软硬结合的三类注册证。
“有了科学突破和产品后,还需要实际的服务来验证疗效,并让患者真正收益。”银河脑医疗董事长魏可成表示。为了让其在医疗服务体系应用起来,脑疾病治疗医疗服务集团“银河脑医疗”就此诞生。经过过去一年多的探索,其模式已得到了验证。昨日,集团体系下第二家诊所正式开业。
据银河脑医疗CEO范子田透露,公司在海淀四季青落地的首家诊所,前期投入是百万量级的,当年就实现了盈亏平衡,因此有勇气和信心开设更多,未来计划在全国做5-7家标杆性的诊所,做成示范性的医疗服务品牌,再通过第三方合作去做规模复制,“要把5家变成10家、变成100家、变成1万家”。
银河脑医疗门店图(企业提供)
魏可成透露,“优点疗法已经治疗了16种脑疾病:抑郁症做了上百例临床试验,有效率达到86%(采用医疗界常用的衡量标准,治疗前、治疗后改善程度至少达到50%);自闭症已治疗了100例左右,疗效显著;卒中后的失语、卒中后的偏瘫、脑瘫、帕金森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结果;另外针对抑郁症后的焦虑、睡眠障碍等也有很多治疗案例”。
为了轻资产运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银河脑医疗主要是和医院与第三方影像中心合作解决“读”的问题。据了解,所应用的主要是磁共振机器(1.5T到3T都可以),将患者会送到合作的医院/影像中心完成扫描。针对数据“出院”的问题,魏可成解释到,“我们与医疗机构有适当的协议和约定之后,数据是非常正规合法的。”
至于“疗”的部分,除了经颅磁刺激,其它所有的方法公司也都在探索。“目前,我们主推的是以磁场为主的方法,因为它更适合于安全、有效、大规模、无创的推广,其他的大部分成熟度、使用度有限,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包括最近火热的脑机接口。”
魏可成认为,脑机接口一直面临三个问题:两个工程问题,即“怎样在大脑中植入一个东西”和“怎样把大脑植入的东西采集的信号做解析”;和一个科学问题,即“不同的信号代表什么”。他认为过去40年间,两个工程问题都得到了飞跃进展,但科学问题还需要不断突破,这也是优脑银河一直在努力攻克的方向。
另外,鉴于入院流程漫长,涉及进收费目录、进医保等环节,目前,优脑银河与医院的合作主要还停留在临床研究层面,“有几十家医院,做各种不同疾病的研究”,接下来会探索在公立医院商业化。目前,银河脑医疗还在探索服务方式的创新,即以优点疗法为核心搭建MDT团队,为患者量身制定与执行个性化的治疗及康复干预方案,并通过线下诊疗中心+线上诊疗服务模式来展开。
据魏可成介绍,设想的方案是,最开始两到三周的治疗是在医疗机构,如果以后需要长期治疗可以在家或社区或学校进行,目前这一模式还处于非常早期试点阶段——譬如在山东临沂与天使教育发展集团合作成立了银河脑医疗临沂中心,让产品应用在学校,帮助到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
据悉,截至目前,优脑银河已累计获得6.7亿人民币融资,搭建了50余人的科研团队,100余人的产品团队。魏可成透露,接下来还是会不断融资,“但具体融多少、什么时候融,要看时机”。(文 | 顿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