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专访 | 同心智医CEO刘伟奇 :打造脑病诊疗的“瞄准镜”,好用方便是商业化前提

顿雨婷·2023年08月31日 08:00
在当下的医疗投资环境中,公司已获得了由国科长三角资本和瑞和资本共同投资的数亿元融资。
同心智医
D轮北京市2014-05
连锁医学影像云平台
我要联系

文 | 顿雨婷

很多人都知道,脑病最难治。为什么难治?大脑构成太过复杂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脑病的高发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据统计,在中国,脑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死亡总数的25%以上,尤其是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大大高于欧美国家。老年痴呆、帕金森、脑卒中、精神疾病等脑病的发病率也居高不下,其防治问题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死亡率高的原因有多面,譬如缺乏早筛和精准诊疗手段、优质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均衡等。为解决该问题,成立于2014年的同心智医长期致力于将AI应用于脑部疾病的精准诊疗,目前已形成了“技器集合、软硬兼修”的产品矩阵,且贯穿脑部疾病检查-治疗-康复全流程,累计与537家医院达成商业合作,互联网医院服务了60多万名患者,形成商业闭环之外也进入了稳定增长期,并于近期顺利完成了数亿元新一轮融资

同心智医创始人刘伟奇

“一横一纵”构建脑疾病诊疗中心

同心智医创始人兼CEO刘伟奇坦言,发展到当下,公司的业务其实经历了多轮调整,从最早的互联网医疗探索期,到中间的资源(医生、医院、病例资源)积累期,现已进入构建期,有了非常清晰的战略规划——“一横一纵”,即横向上覆盖脑部疾病的早筛、诊断、评估、治疗、康复全流程,纵向上覆盖脑血管、脑肿瘤、神经退行等具有重大临床需求的脑部疾病至于具体实现路径,则有同心智医的三大核心平台(同心脑科学—技术研发、同心格物-产品转化、同心医联-产品应用)提供主要支撑

刘伟奇告诉36氪,与多数AI医疗科技公司围绕核心技术路径找应用场景的思路不同,同心智医的目标一直非常明确,如何用最有效的办法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以及如何攻克临床最真实存在的痛点。围绕该目标,公司现已形成了软硬一体的脑功能\疾病风险检测智能化解决方案、脑疾病临床手术治疗辅助智能化解决方案,以及脑疾病预后康复辅助增强智能化解决方案,他表示,“目前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都得到了确认”。

临床层面,刘伟奇表示,脑部疾病有个显著特点,很多都是急症,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疾病,往往需要对大脑结构、大脑功能,神经网络连接、血管变化做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做好诊断治疗。但事实上,真实临床上在“全面客观”这件事上还很匮乏,导致中国整体的脑部疾病收益率较低,甚至治疗的渗透率都很低,对手术的风险评估也非常粗糙,“以同样发病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作为对比,仅仅其治疗手段之一的PCI手术一年就超过100万例,但神经介入手术和检查一年也就40多万例左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究其原因,脑部疾病诊疗对精细化程度要求比较高,单靠学习经验是不够的,医生还需要更智能化的手段去提升个人能力。

而在商业层面,刘伟奇认为,如果能帮助医院实现能力提升进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医院才有动力使用公司的产品,并为此付费。“举个例子,我们曾服务了一家河南相对基层的三级医院,借助我们的智能产品,原来病人都流失到更大的医院了、几乎没有的手术量,现在一跃全年就做了200多例脑部疾病手术。相当于给这些基层医院的脑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增加了‘强力外援’。”据他透露,公司最近三年保持130%的收入复合增长率,预计今年能够实现正向盈利。

从医保支付的角度来看,脑部疾病精准诊疗的商业化也迎来利好。他介绍到,DRG/DIP(按病种付费)政策的导向其实就是鼓励医院将更多医疗资源倾向“高技术含量”的病人,“用技术来挣钱”。据了解,脑部疾病治疗的CMI指数(评判医疗服务难度的重要指标)较高,在部分地区脑血管介入手术的CMI甚至高于心脏移植而随着明年底DRG/DIP政策的全面落地,脑部疾病的精准诊疗会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重视,而同心智医这类精准诊疗方案也会从中受益。

好用且便捷,临床可付费的关键

不过他也强调,产生临床价值和商业价值还有个根本前提,产品好用且便捷。“我们覆盖的很多疾病,有的是急性手术,像脑梗的时间窗只有4.5个小时,如果产品特别复杂在现实就用不起来,也没办法真正起到临床效果。”

好用的前提在于,要研究深入、能给医生详细且深入的指导,而不是简简单单识别病灶;便捷在于将算法与器械紧密结合,用算法驱动实体医疗器械,给医生提供一套包括软硬件甚至耗材的完整解决方案。“另外,从大方向上看,将传统医疗器械插上‘智能化翅膀’,可以带来很大的临床获益,也是本土器械对进口器械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在技术层面,据刘伟奇介绍,公司的产品基于多模态的医疗数据(病理指标、功能学指标、形态学指标、基因指标、临床指标),基于数据引导诊断和治疗;算法则采用了深度学习、血流动力学、因果推断(与清华大学崔鹏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等,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循证医学结合,以解决多因素决策临床问题,并提高算法和结果的可解释性,更好地被医生所理解。

为了解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效果,刘伟奇打了个比喻,“以前医生治疗脑部疾病就像到树林里打猎,只是知道这片树林里有猎物,但具体在哪不清楚,需要做一些尝试且过程比较复杂,也说不太清楚因果关系是什么;现在通过各种精准手段,能帮助到医生清晰地定位到猎物所在位置,以及依据是什么,医生从盲打变成了有一定瞄准镜地去打,治疗的精准性大大提升。”

同样地,为了提高医生的智能化诊疗水平,同心智医搭建了互联网医院,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不是卖药而是要帮助医院或医生在一些重大疾病诊疗方面做精准分析,“比如说要做一个脑肿瘤的手术,怎样去做一个手术入路的分析,找到一个最好的手术,能给患者的损害最小”。也因上述这些产品和服务,同心智医也探索出了多元的商业模式:医疗器械一次性购买,技术服务按次付费。据悉,目前公司已有5款医疗器械、14个子型号产品获批上市,实现规模化销售。

目前,同心智医正在开展广泛的外部合作,寻求更多商业化的可能,譬如与脑疾病专科医院深度合作,将产品植入到医院系统里,便于医生日常使用;也探索和药企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帮助药企提高疾病预测和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围手术期监测和管理方面等多方面的能力。

布局未来也是公司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刘伟奇表示,随着脑科学基础研究深入、工程化创新技术(譬如脑机接口)的精进,以及跨学科技术的不断臻和,脑部疾病的精准化诊疗也会迎来更多“利器”,这给行业创新带来了诸多启发。

“以同心智医为例,我们也在做一些前瞻性的临床验证,譬如通过一些神经调控技术配合现有的精准诊断治疗,除了能精准识别出病灶的位置外,还能研究它与大脑结构、功能、神经网络连接的关系,就可进行针对性刺激和干预,并通过得到的实时反馈去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刘伟奇还透露,在当下的医疗投资环境中,同心智医凭借其为国内基层医院提供脑部重大疾病早筛及精准诊疗智能化解决方案,帮助国家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质化的核心产品规划、商业逻辑及阶段性成果,已于近期完成了由国科长三角资本和瑞和资本共同投资的数亿元融资。并且,接下来公司还会启动D2轮追加融资,所募集资金将主要运用在持续的产品研发和加速业务推广上。

+1
4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同心智医
我要联系
连锁医学影像云平台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