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能源投融资观察:热点转向上游,两大投资逻辑值得关注

36碳·2023年08月12日 09:01
今年上半年,锂电、光伏、氢能的一级市场热度有所下降,储能赛道的融资数量和金额持续上升。

文|泰合资本副总裁 钱兆旻

编辑 | 雪小顽 苏建勋

对能源行业来说,“周期”是一个避不开的词汇。

2021年开始,新能源领域整体进入了一轮景气周期,整个行业的热度水涨船高。但到了今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新能源赛道的整体融资数据显示出,行业周期已经开始调整。

图片来源:泰合资本

按主要的细分领域来看:

1.锂电领域,2022年4季度,以中创新航为代表的锂电公司上市后的市值表现,算是一个较为标志性的案例,叠加2023年锂电产业链的去库存周期,随后整个锂电赛道的交易数在今年上半年快速下滑;

2.光伏领域,过去几年中,行业内许多可投标的逐步完成上市,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3.氢能领域的热度在2021-2022年上半年达到一个巅峰,但在今年上半年,行业的热度正在下降;

4.目前,能源领域内一级市场依然呈现蓬勃面貌的,是储能赛道,无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在持续上升。

在过去为期两年半左右的一个周期里,每个领域受到市场欢迎的投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热度的整体趋势,基本都是从最终端的一个产品开始,逐渐向上游供应链迁移。

下图中,可以直观看出各个细分行业内的热点变迁:

图片来源:泰合资本

在锂电领域,伴随着下游新能源车的快速渗透,市场对电池的需求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2021年,锂电领域最为火热的项目都是电池项目,整体的融资规模达到数百亿元,包括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欣旺达等。随后,市场开始关注电池的主材,2022年正负极、隔膜等细分赛道也诞生了一批融资案例。

光伏领域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行业,其传统组件(包括电池片、硅片、硅料等)产业链成熟,已经存在了相当数量的巨头玩家。因此在2021年,一级市场最关注的都是“下一代技术”,即有可能颠覆整个产业结构的新兴技术,其中包括钙钛矿、TOPCon和HJT各自领域的头部公司等。随后,市场关注点向供应链上游转移,关注到了各种辅材的细分领域,POE胶膜、石英坩埚等。

(编者注:TOPCon即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一种N型硅片电池技术;HJT即异质结电池,属于N型电池的一种。)

氢能领域的逻辑也类似,大家从关注氢燃料电池的制造,逐渐发展到了关注制储运氢环节。

至于储能板块,当前投资侧的关注点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从下游的集成产品(便携式、户用、大储等),到产品的核心零部件(热管理、消防、PCS等),再到仍在孕育中的下一代新技术(液流、飞轮),关注新能源的投资机构基本都保持了全线关注的状态。

以上是当前新能源行业在一级市场的整体情况。在与新能源创业者交流时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想了解投资侧的核心关注点——投资侧在关注新能源的时候,以什么投资逻辑来进行分析观察?

不同机构会以不同的投资逻辑切入,不同投资逻辑进而会匹配不同的细分方向及公司所处阶段。我们总结了四种投资逻辑,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一个项目或者一个赛道完全可以同时叠加多重投资逻辑。

这四种投资逻辑分别是:红利期行业龙头;优化型新技术/国产替代;下一代前沿技术;全球化。

图片来源:泰合资本

在2023年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市场环境中,投资侧也更注重对企业商业化程度与实际财务指标的考量,偏好有产品落地、已经产生了规模收入或利润的公司。因此,当前的市场重点集中于红利期行业龙头,与优化型新技术/国产替代这两种投资逻辑。

红利期行业龙头

“红利期”,指的是行业在未来的3-5年乃至5-10年阶段内,有非常确定性的爆发增长——当下的储能市场正处于这样的时期内。一般来说,因为行业刚起来、格局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大部分公司的商业化阶段属于中段,其中的行业龙头会更容易获得资本端的青睐。

对于红利期的行业,资本市场的关注框架包括:行业整体的增长驱动如何(或者看市场供需关系两端,供给侧是否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企业竞争的核心成功因素是什么、公司底层能力如何、当前行业地位和行业终局。

以当前颇具热度的工商业储能为例。行业整体在电网政策的驱动下,已经验证了工商业储能的商业模型,尤其是国内浙江、山东、山西等电力交易和政策较为友好的省份地区,不少工商业储能企业已经能够取得相对高水平的资产收益率。在这样拥有确定增长预期的行业内,拥有关键资源(上游供应链资源、下游客户资源等)、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产品稳定性高的公司就可以建立更高的壁垒。目前,不少优秀的工商业储能企业都已在区域性市场拥有了一定影响力。

制氢行业亦是如此。一方面,很确定的是,氢能在未来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能源之一;另一方面,电解槽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而电解槽本身作为大型复杂机械,需要深厚的技术沉淀与中大型项目资源、经验来建立壁垒,例如赛克赛斯氢能就是其中代表。

优化型新技术/国产替代

优化型新技术/国产替代这一类型的企业,大多是基于现有产业链切入,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或者替代某种细分材料、设备,而非用一种全新的技术颠覆整个产业链。这是对成熟产业链的“修修补补”,本身有强大的产业基础推动,优势在于商业化进展更快,也相当受国家队基金的欢迎。

对于这类型的企业,投资侧主要关注这种新技术/国产替代的潜在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新技术是否已经得到了头部客户的验证与导入周期的长度,以及这个新技术的时间窗口有多久(即是否会有潜在巨头与之竞争?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新技术的导入周期是资本市场更加关注的关键点,资本市场对于技术导入的可预期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泰合正在服务的许多客户企业都属于这个范畴,包括硅负极、特种气体、特种材料等。

以目前在一二级市场上都具有很高热度的硅基负极为例,在这一领域已有相当多公司涌现。

从市场空间层面看,电池负极是电池最核心的主材之一,成本占比超过10%,并且已有相当多成功的上市公司。同时,硅负极锂电池已经在诸多大厂成功实现上车,包括宁德时代、特斯拉、蔚来等,相当于已充分得到了头部客户的验证,虽然后续放量的导入时间相对无法完全掌控,但终局是可预期的。

技术上的创新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技术壁垒:从石墨到硅,整个材料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地要涉及到前道材料、设备调试与整个电池体系的配合等。这意味着一旦进入到了客户的体系内,跟客户的绑定程度和粘性会非常高。基于上述几点,就能理解硅基负极当前在资本市场上受欢迎的原因。

下一代前沿技术

下一代前沿技术是一种颠覆性的新技术,比如电池领域的固态电池、光伏领域的钙钛矿等。这类公司往往处于商业化阶段的早期,但一旦成功,就有机会成为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上市公司。

那么在早期,投资侧关注的重点就是技术本身的潜在市场空间、优势、团队的配置。其中团队确实很关键,不仅要看团队的技术实力,还要看团队是否同时具备出众的产业化能力,能否将新技术成功落地。

此外,由于新技术的风险性很高,市场也会关注企业在研发新技术以外,是否还拥有自己的基础盘业务。比如空气电池,这是一种可能要经过长期研发投入(5年左右周期),才可能实现产业化的新技术,那么公司自己如果拥有一些可以持续产生现金流、支持新业务长期发展的基础业务,则更能吸引投资机构的关注。

全球化

从服务诸多全球化与新能源领域客户的一线体感来说,我们认为全球化领域正在孕育着结构性的机会。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将“全球化”作为单独的投资主题进行考量。

上一个十年的“出海”,更多是优秀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出海,这样的范式还会在新能源领域持续发生,比如去年很火的家用储能产品出海。而下一个十年的新“全球化”,应当是企业生而全球化、真正成长于海外市场。

当前已经有不少华人创业者在欧洲、美国建厂,正如上世纪90年代或本世纪初有许多日韩、欧洲的企业在中国建厂一样,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带着中国优秀的技术能力和产业化能力进入全球市场。

就新能源而言,当前的形势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新能源产能正在逐步脱钩,不同国家都希望自己的产业和产能回流。例如美国的目标是在未来实现电池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成本中,有超过50%的采购金额必须来自美国本土或者其认定的自由贸易国。这意味着,只有真正在海外市场建厂、生产的企业,才能享受到当地的补贴,才有资格获得海外市场的成本优势。

一方面,这是中国创业者的机遇。中国创业者的产业化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乃至在电池、光伏等很多领域内的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都是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这也对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固守国内,整个新能源市场的供需关系会发生极大变化,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供大于需;如果积极出海,如何真正建立起符合当地市场的架构、组织和文化,需要新的出海范式。

最后,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建议新能源领域的创业公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一级市场融资是否是最优解?在考虑清楚公司资金诉求的情况下,可以看看是否有银行等其他的资金渠道同样能拿到融资。一级市场融资绝不意味着最佳选择,我们接触过不少优秀的能源领域创业公司,可能在其成立的前三年、前五年都没有拿过股权融资。

2.公司业务逻辑和资本市场逻辑如何匹配?在决定开启融资后,基于对投资人投资逻辑的理解,结合公司自身情况,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现状,把公司的亮点和逻辑梳理清楚,高效地向投资人传达。

3.如何选择融资时机、投资人类型以及制定精细的策略规划?企业进行融资时,要充分了解整个市场的融资氛围。不同板块的投资热点都在轮动,在一级市场发生重构的当下,很多过往积极出手的机构可能暂时性选择埋头研究,降低出手频率——创业公司应充分考虑到此类因素。

 

本文为作者在清华大学全球证券市场研究院新能源行业产业链研究系列研讨会上的分享。如您是新能源领域的从业者或投资者,可联系泰合新能源团队交流(本文作者微信:qianzhaomin002)。

+1
9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