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for everything:另一种形式的大同社会
停下手中的活,看看屋子里的各种东西,估算下有多少件。100?300?
统计数据表明,一个普通美国家庭里的物品差不多有3万件。这么多东西中,有多少是我们天天会用到的呢?又有多少是我们用了一次就一直闲置的呢?
Diego在Uber for Everything中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花了22美元买了个无线电钻,就为了在墙上钻个孔,之后这个电钻就一直闲置着,目测还会一直闲置下去。他真正需要的只是墙上的孔而已,也许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花22美元在亚马逊上买一个,而是花2美元租一个电钻,用完就退回去。
像电钻、古典咖啡机、冲浪板这类物品,购买并占有它真心不是一个划算的方式,最好的就是随时想用都能通过一个中心随时弄到手,用完之后再还回去。这种中心调度+按需提供服务的方式就是Uber的卖点,它以提供豪车代驾服务起家,慢慢扩展到鲜花、冰淇淋随需快递服务,未来的愿景,则是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你可以通过Uber更方便的同这个世界交互,随时收发快递、调换商品甚至帮你跑腿盖章。
也许你会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按需提供的服务么?现在没有这些,我们过得不是挺好的么?
首先,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相比起100年前,我们身边的物品已经翻了几番,许多新增的物品还是我们每天赖以为生的,比如网络。现在让你戒网,说以前的人们没有网不也过的挺好的,你肯定不服。按需提供服务就是未来的因特网。
其次,共享的模式更符合人类整体的利益。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相比起物质资源,能源是相对更充裕的。人类短期内无法进行星际扩张,但是本世纪内很可能发生一次能源革命,能源的供给会相对充裕。到那时,做一个电钻,多耗点能量来供应1000个人的需求,要远比做1000个电钻卖给这些人更划算。因为值钱的是构成电钻的这些金属材料。
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ic),或者按需提供服务(On-demand service),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刷新了我们对所有权的认识。很久以前,物资稀缺的原始社会里,私有制是不存在的,氏族内的所有物品都是公有的,没有人会认为,这头羊是我的。随后,物资有了盈余,大家不用一起生产消费也不会饿死,每个人开始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物品,私有和个人所有权开始出现。到现在,似乎历史的螺旋又转了回去,物资依然由剩余,但是人类的需求开始更加多样化,长尾越来越大,不单是在影视、图书这类信息领域,实物商品也是如此。供给无法满足需求,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大家一起共享某件商品。
不用担心共享经济对现有体制的冲击,我认为它只会成为现有经济体系的补充,传统的衣食住行会大致保留原样,不太可能每天穿不同的、被许多人穿过然后清洁好的衣服吧,也不太可能每天都用Airbnb的方式来找房住吧。受影响的是人类需求的长尾,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比如你今天突然想做个泥塑,10分钟内,一架太阳能驱动的无人机就载着全套泥塑设备停在窗外,面部扫描付费,第二天另外一架无人机顺道经过时把这些设备接了回去。
重点是,流动。信息和实物都在流动。
因特网已经让信息的流动变得非常顺畅,顺畅程度是古人不敢想的,甚至30年前的人都不敢想。只要你想,你可以在15分钟内让几乎所有网民知道奥巴马死了。但是实物还远远未达到这个境地,边都没够着。
我指的不是科幻小说中的瞬间传送,这种需要理论物理学突破进展的事情属于三步之外了,但是无人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组合,却是小跨一步就能看到的情景。或者再退一步,无人驾驶汽车+Uber也是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