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23家Biotech裁员,史上最严重波谷何时“终结”?

MedTrend医趋势·2022年12月23日 20:10
“断臂求生”,中美Biotech剧本雷同

此前几年,Biotech企业几何级增长之后,如今进入了“淘汰赛”, 全球包括中国的Biotech在2022年都陷入了历史最低谷。

本月20日,医趋势做了一次行业调研,“对于中国Biotech市场,你认为触底将在什么时间?”结果显示:

33%乐观的认为行业已经触底;

22%悲观的认为,这个时间在2024年及以后;

16%认为触底时间为2023年Q1;

最多的是最乐观的,和比较悲观的。

2023年,在经历了裁员、精简、整合并购,这些必须走的波谷后,全球Biotech市场是否会恢复更多弹性?再次走出几家世界级的公司?此次是否会有中国公司的身影?

01 明年1月,Biotech裁员或达到顶峰?

2022年是Biotech历史上第二长和最严重的衰退期,瑞穗银行认为仅次于2001年的基因组学泡沫。

根据Fierce Biotech的分析,2022年11月,有23家美国Biotech公司裁员,创下2022年最高记录。

美国Biotech公司2022裁员数量 来源:Fierce Biotech

分析师们对2023年Biotech裁员速度是否会放缓存在分歧。

生命科学猎头公司首席执行官Leslie认为,这股裁员浪潮,可能在1月万众瞩目的JP Morgan医疗保健年会之后达到顶峰,并且将为2023年定下基调。

造成持续不确定性的一个原因是宏观环境的起伏性。

在裁员问题上,公司选择尽早而不是晚些时候采取行动,以确保他们在新的一年里有足够的现金流。 这种格外谨慎的做法对员工来说无疑是艰难的 ,但公司关注的是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保留在需要时扭转局面和重新雇用的能力。

02 “断臂求生”,中美Biotech“剧本雷同”

看到热点,蜂拥而至,或许是全球Biotech的“通病”。

从肿瘤免疫疗法,到细胞基因治疗,再到新冠相关领域,对于热点,Biotech们争相研发试剂、疫苗和治疗药物,由于研究方向多为 类似,使相关赛道愈发拥挤。

2022年Q1,Biotech们逐渐意识到问题,高管们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 是继续保持灯火通明,还是削减曾经认为有前途的候选药物。

抱着现金过冬、甚至断臂求生,似乎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选。

9月底,Context Therapeutics搁置了所有非必要的活动,以延长其现金跑道至2024年。 其首席执行官表示,以目前市场而言,建立一个大型的独立生物技术公司是没有意义的,专注于一两个管线并且做好似乎更稳妥。

Context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女性肿瘤领域治疗。

ProQR Therapeutics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这家RNA疗法公司因当时的主导产品sepofarsen的关键2/3期失败而受到震动。在2月的失败之后,该公司被迫裁员30%。目前该公司已经转向,优先考虑与礼来合作的新治疗平台。

ProQR Therapeutics是一家RNA疗法明星公司 。

此外,Poseida Therapeutics停止了实体瘤自体CAR-T P-PSMA-101的1期试验;其首席执行官说,这一选择并不是由财务状况驱动的,而是与自体疗法相关的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Poseida 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利用专有的基因工程平台技术来创造具有治愈能力的下一代细胞和基因疗法

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剧情”。

今年9月,科望医药将其苏州工艺开发和生产基地卖给了药明生物,如今,厂房也已放上药明生物的Logo。

11月15日,和黄医药发公告称,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变,专注于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的、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药物。据推断,该公司 或将有超过5款I期临床以及7款临床前管线或将不被优先考虑。

根据BIO的数据,2022年全球至少有超过110家大健康企业裁员(不包括中国),其中超过90%为初创企业。

03 2023,大健康并购总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

FierceBiotech预测,新的一年将有更多生物技术企业的交易、合并,以及不幸的破产。

这些都是Biotech穿越周期过程中的必然。

分析师普遍认为,全球大环境下未来一家Biotech要依靠自己生存并成长变得越来越难。

因此,当下阶段,被并购,对于部分Biotech来说,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当Biotech有了一个概念被验证后的管线,一方面被并购是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也会对“买家”更有吸引力。

2022年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交易未能达到预期,截止目前的最大并购案是 安进以约278亿美元收购罕见病Biotech公司 Horizon。

2022生物制药领域十大并购(截止2022年12月23日)

但是,投资者仍然对大健康行业充满热情;因为大型制药企业现金充裕。分析师估计,大型药企手头约有超过2000亿美元现金,相比之下,中小盘Biotech公司的总市值约为5000亿美元,因此,大型药企可以帮助整合生物技术领域。

普华永道预测,2023年大健康行业并购交易将更为活跃,整体并购交易总额将在2250亿至2750亿美元之间。并将这一预期上升归功于:经济前景稳定大型药企填补中期管道缺口需要美国中期选举完成通货膨胀影响下降等。

此外,普华永道还预测了2023年有关于Biotech的并购趋势细节:

平均交易规模在50亿至150亿美元之间;

重点在肿瘤学和免疫学;

次要关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和疫苗;

普华永道预测,战略调整和投资组合管理将持续整个2023年。

而除了被并购,Biotech将自己的优势管线授权出去也将获得更多附加值。比如2022 生物技术授权交易金额前三里有两个来自中国药企:

排名第一:12月22日,科伦药业子公司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签署了《独占许可及合作协议》,将其管线中7种不同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项目除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以外全球独占权益授予默沙东;交易条款为1.75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及合计不超过93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排名二:12月14日,武田制药以超过60亿美元获得Nimbus Therapeutics银屑病TYK2抑制剂。

排名第三:12月6日,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以至多50亿美元,授予后者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开发和商业化依沃西(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独家许可权。

排名第一的授权案例里,默沙东全面押注国内Biotech科伦博泰,买下后者7款不同在研临床前ADC候选药物项目的部分权益,合计最高交易金额93亿美元,又一次刷新国内license out交易记录,给中国Biotech再添信心。科伦药业股价一字涨停。

其中2款产品是由科伦博泰与和诺纳生物共同开发的,诺纳生物隶属铂医药旗下,因此和铂医药也将获得所得款项的30%,而和铂医药股价也大涨36%。

12月23日,和铂医药宣布,旗下诺纳生物与科伦博泰签署了两项补充协议,一致同意科伦博泰有权就双方共同开发的两款ADC产品许可给被许可第三方。

在近10年的蛰伏期后,中国Biotech已经足够具有全球竞争力,将是2023年全球Biotech并购潮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对于大多数Biotech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降本增效”是手段,但不是战略,未来全球biotech的比拼,还是要回归核心产品管线、更优质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和人才争夺之上。

参考资料: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2023-forecast-after-year-torrential-reductions-biotech-industry-yearns-brighter-days-are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edTrend医趋势”(ID:Trendhc),作者:更多精彩资讯,36氪经授权发布。

+1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父亲掌舵市值600亿的锂电设备龙头,儿子则立足于光伏设备领域,同时向半导体行业延伸。

2022-12-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