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从愿景到行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新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文 | 36碳编辑部
2022年11月30日,在36氪“WISE新经济之王”大会中,36碳顺利举办点绿成金-中国“双碳”同行者创新峰会。本次峰会汇集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大经济力量,全方位讨论“双碳”变革下的新理念与新趋势,以多元化、全面化的行业声音奏响“双碳”强音。
自“双碳”目标实施两年以来,在新能源产业、建筑业/钢铁业等高碳排放实体、绿色消费产业的绿色转型驱动下,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而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企业,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力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点绿成金”,企业才能更积极地投身到这股变革浪潮之中。
峰会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进行了《从愿景到行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新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演讲,他提到:科学目标要求全球应尽量在2050年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已非常紧迫,这已经从一个涉及到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代际可持续发展问题,变成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内我们就必须要解决或者应对的共同危机。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
以下为柴麒敏演讲实录(经36碳整理编辑):
各位线上和现场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够参加36氪WISE2022 新经济之王-中国双碳同行者创新峰会。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要实现《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全球最晚要在2025年前达峰,同时要在2030年前排放减少27%-43%。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实现1.5度目标的话,可能最少要减少43%左右。
实现深度减排,目前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在快速行动,但也遭遇到了很多短期挑战。科学目标要求全球应尽量在2050年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也就是碳中和的目标,所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已非常紧迫,这已经从一个涉及到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代际可持续发展问题,变成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内我们就必须要解决或者应对的共同危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在巴黎协定下已有130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如果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来算的话,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已经达到了全球的91%以上。这些国家的排放量、消费量、人口占比,都是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碳中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规则。特别是像中国、美国、欧盟这些大的经济体提出实现碳中和以后,毫无疑问,接下来这个规则就会成为我们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国际贸易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兴规则。
我们来看几组数据就能感受到。其实气候相关的投融资在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速。首先我们知道,因为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把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系统,转型到以非化石能源、新能源为主的系统。在这个能源转型的过程当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目前的统计来看,去年这个投资额已经首次达到了7550亿美元,相比于五年前,可能不到3千亿美元,这个增速是非常快的。前几年已经超过了化石能源电源工程相关的投资。
第二个是绿色金融,全球2021年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了6210亿元。今年相比于2020年的数据,实际上翻了一倍还多。绿色债券在国际上主要指气候债券,其他方面像信贷、基金、绿色保险等,包括在绿色企业的IPO等这些方面都屡创新高。
第三个重要的数据就是碳市场,如果不是因为气候变化这个事情,不会有这个市场。2021全球碳市场的交易额已经接近7600亿欧元。这也是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全球有可能在近期启动一个在《巴黎协定》6.4条下的新市场机制。
我们再来看中国的表现,中国在这几方面表现也是非常亮眼的。我们看到,中国已经连续十年左右位列新能源投资最大的国家,去年我们的投资大概占到全球的35%,即三分之一以上,大概是美国同期的2.3倍。在过去三到五年内,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美国投资的两倍以上。这也是这个领域的相关产业,目前具有相对优势的重要原因。
金融方面,我们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之一。国际上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评价是“From Zero to Hero”, 即从原先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到目前已成为全球引领性的国家。
碳交易也是如此,去年我们启动了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尽管目前交易额还不高,流动性可能还有待提升。但是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覆盖碳排放量最大的市场。而且随着未来更多的行业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个市场的未来发展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提出,“双碳”是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了对碳、对气候变化这项工作的未来推动方向和战略。这也是历次党的大会报告当中关于这项工作表述最多的一次,而且提出了很多综合性、方向性的、指引性的意见。
我们知道,“十四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我们实现碳达峰实际上只有八年左右的时间。这个阶段,我们很多重要的政策和顶层设计必须落下来。目前要创造条件来实施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这个制度在几次的中央会议上都被反复提到。此外,还涉及到刚才讲到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包括很多基础工作,像统计核算、标识标准等制度的逐步推进。
下一阶段当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的能源体系,这是未来几十年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目前,“双碳”相关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建立。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目前在国家层面,已经出台或计划出台的,跟双碳有关的政策有三十多项。目前涉及到三个层次,一个是综合性的政策,分别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双碳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政策目前是管总管长远的。
除了综合性的政策外,大家比较关注的还有涉及到的重点领域和行业,目前包括了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减工降碳等重要方面。特别是关于工业,对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四个重点领域的高耗能产业、传统产业未来如何绿色低碳转型,国家也提出了碳达峰的实施方案。
第三个层次,是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的领域,包括了财政、金融、价格、绿色消费、科技创新以及包括碳排放的统计、核算、标准计量、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除了国家在提政策,地方也在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同时也包括央企等,现在按照国资委要求,所有的央企都在要今年前提交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并给出目标、重点任务、技术部署等方面的要求。
碳中和未来是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的。中国目前年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约是100多亿吨的二氧化碳,如果按照全部温室气体的口径,有将近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要把这么高的碳排放量逐步的降下来,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报告,目前有50%左右的创新技术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商业化的阶段,可能还在实验室阶段,有一些技术甚至可能还在早期的概念阶段,所以未来仍然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投入,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协同创新。
目前我们识别有五个重要的领域或赛道。第一个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能效和节能水平的提升。第二个是能源供给侧低碳转型,特别是电力系统的深度脱碳,主要依靠发展新能源。第三个是在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率的大幅提升,如交通领域发展电动汽车,工业领域以电代热,特别是千度以下的中低温的热源替代,以及包括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的直接使用。第四个是在非电力部门,比如说像石化化工、长途货运、航运、航空等方面,需要进行燃料和原料的更新替代,包括用绿氢、绿氨、生物燃料、合成燃料等。最后还有一类兜底性的技术,就是负碳排放,上面的所有措施都减不下来二氧化碳,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负碳技术来进行减排,除了自然系统的碳汇,像森林碳汇、海洋蓝碳等,还包括一些目前尚在开发中的工程碳移除技术。此外,还包括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如甲烷等。
从现在看来,我国家要最终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我们的评估,至少要新增139万亿的投资,大概相当于每年GDP的2.5%。目前来看,光是公共资金投入还是不够的,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到这个领域。
首先我们看到,未来一个重要方向是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包括光伏、风电、储能。除了陆上,还需要大量的发展海上的,以及分布式的。未来逐渐要构建一个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从源、网、核、储各方面推进。不仅仅是发电端,还要增长很多辅助服务。这需要系统性的变化,现有的能源基础设施需要做出大的调整。而且不仅是硬件,未来还需要涉及到大量的制度性的改革、市场化的改革。
能源系统的变革还需要数智技术的应用,为什么呢?因为新型的电力和能源系统,它存在着双向复杂性,两侧的波动性都很强。在供给侧,大量的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侧也一样,涉及大量的电动汽车、智慧建筑,工业离散制造等灵活用电的体量、随机性也会加大。这就使得系统两侧在未来的变化性非常大,对于电力和能源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阶的要求。
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体系的建设有大量的数智技术的应用场景,比如说数字能量计算、智能融合的终端,也包括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应用。
为了支撑更高比例的新能源发展,储能技术在未来也需要加快部署。我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的实施方案,除了规模化地发展传统的抽水蓄能之外,未来可能还要加大先进的化学或物理储能,包括液流电池、压缩空气、锂离子电池、飞轮储能、电容储能等技术的发展。
氢能发展也是高电气化系统建设的重要补充,我国提出了到2035年的规划。氢能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的氢冶金、石化化工加氢工艺,以及在交通运输当中,特别是船舶、重型卡车、公共交通等方面,未来都具有非常大的应用的前景。当然,也需要解决成本、效率等问题。
“双碳”的转型将从“资源密集型能源”走向“材料密集型能源”,因此需要大量的新材料。比如一种EVA的胶膜,因为透光性很好,可以用在光伏封装上;比如永磁材料,用在风机和电动汽车的电机当中。此外,还有很多新型的催化剂、纤维、电解质、石墨等材料。随着“双碳”进入到一个纵深阶段,这些新材料的需求会大幅度上升。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地方做转型“加法”的案例,比如说四川的新能源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向上发展原材料产业,往下在衔接很多对绿能需求比较大的产业,做大做强绿色低碳优势的产业链。同时,在成都和重庆的双城经济圈当中,在率先打造很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如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等。比如江西也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江西的稀土资源、锂矿资源非常丰富。不管新能源汽车还是光伏装备的制造产业,都有非常好的发展。对于上海来讲,因为金融机构比较多,交易所也在那边,所以重点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发展绿色金融。
我们这次会议主场定在浙江杭州,浙江的制造业规模比较大,在运用数智技术方面有所进展,也在探索大国制造业未来绿色低碳转型的一些方式。比如说推出了工业企业碳效码的智能对标,并跟一系列的政府扶持政策、绿色金融挂钩起来。项目越绿色,其贷款利率越低,授信的额度越大。
目前有非常多的企业,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仅包括传统的高耗能企业,也包括很多新兴领域的企业。特别是有很多信息科技的企业,不仅仅盯住信息产业背后的数据中心的间接排放的净零,更多还在看未来“双碳”当中的数字化场景应用以及投资机遇。
但“双碳”的发展也有一系列的挑战,目前欧盟正在推动新的碳壁垒政策的立法,比如说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及针对工业储能和汽车动力电池的产品碳足迹标准。七国集团(G7)也声明要建立针对经贸领域的气候俱乐部。美国也在推出一些举措,比如说在通胀削减法案(IRA)中提出一系列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的“技术脱钩”的本土化保护政策。这对我们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挑战。
同样,在全球供应链上也是如此。全球目前大概有800多家大型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有相当一部分是在2040年,甚至203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从产业链上,不仅要求范围一、范围二的中和,还要求整个生态上、供应链上的中和。这就对很多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当中的制造业,产生供应链上的减排压力传导。像苹果要求供应商同步在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至少是其供应的产品实现碳中和,以及包括百分之百使用可再生能源。
全球也在快速推动碳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化进程,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强制配额市场和自愿抵消市场。我们看到约500多家的机构投资者开始深度参与到碳金融及相关的行动联盟当中,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60万亿美元。这里面有我们很多熟悉的身影,而且把很多金融的套路,都延伸到了碳市场当中。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也做出了很多信息披露等这方面的要求。
应该说,未来推动“双碳”相关的新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国家政策正在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同时也要注意到,国际上不断出现的一系列的新规则,要解决这当中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双碳”赛道坡长雪厚,是一场马拉松,要秉持长期主义,切忌短时的机会主义,真正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为中国实现绿色繁荣、生态文明高水平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