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场景化智能赋予未来交通以想象空间 | 数字时氪·未来交通论坛

李怡彭·2022年08月19日 19:52
产业应在整车开发段就从产品经理角度去思考。

2022年8月17日,36氪「数字时氪·未来交通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产业发展视角,汇聚政策、学界与产业专家,共同探讨交通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解法。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 

在「数字时氪·未来交通论坛」中,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以《场景化智能赋予未来交流想象空间》为主题,分享了以下重点内容: 

1.硬件和整车的开发仍然是长周期的,如何快速在几个月、几周或几天时间内,将消费者需要的新功能和新特性导入车内,是目前行业正在探索的一个巨大的课题。 

2.当场景编排能力被开放给消费者和第三方开发者,车辆将有机会具备设计之初完全没有被考虑的特性,这是未来智能汽车所应该拥有的场景化能力。 

3.产业应在整车开发阶段就从产品经理角度去思考。当产品经理的想象空间被打开,工程师安心在后台编代码时,车辆将变为一个拥有记忆、感知,能够更快导入新特性,并根据场景改变行为模式的产品。 

东软睿驰总经理曹斌

以下为嘉宾演讲实录,经36氪编辑整理:

大家上午好。今天论坛的关键词是未来交通,未来是个很值得讨论的关键词。 

前一阵朋友讨论一个问题:未来车还需要人开吗? 

最近很多供应商与车圈的领导在讲的,都是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想尽一切办法把司机从车里弄出去,这让很多过去的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目前行业的现状,不少人上午开会讨论的是自动驾驶算力有多高,有多少传感器,有没有激光雷达。下午讨论动力系统,能看到很多中高端车的百公里加速已经能在2-3秒的级别。 

事实上很多用户是有疑惑的,一台百公里加速只要不到3秒、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车,目标的使用场景和人群究竟是什么。 

我想在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间点上,终端消费者有这样的认知困惑是正常。相比此前的车,现在汽车产业想要满足的需求正在更多元。 

有一些车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副驾的感受,考虑后排孩子的感受。决定一台车是否能卖好的,已经不只是性能和参数组成的所谓产品力,而取决于方向盘后面的人、主驾驶边上的人、坐在后排的人,是否真的喜欢。 

因此我们都在希望能让一台车能够与拥有者建立更多的连接。与手机做对比,最开始的模拟机到功能机,到数字化网联化,整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对人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想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无论是现在谈的电动化,其本质还是整个驱动系统的数字化。 

车辆原本是个机械结构的出行工具,解决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快速出行问题。但随着数字化进程,未来车会成为智能终端,能够主动获得和访问信息。 

现在的手机对人的理解已经越发深刻,消费者在手机上看到的是自己需要的资讯,购买需要的商品,因为智能终端对自身的了解而产生愉悦的体验感。 

未来的汽车也是同样,无论芯片、软件还是传感器,最终车所能实现的,是知道乘坐者希望怎样的驾乘体验,能了解怎样更安全、便捷、舒适地达到目的地。 

汽车从机械向数字化的转变需要解决几个要素。 

首先是记忆。 一个系统或产品,要能表达出记忆才能让人感受到智能。当一辆车已经被使用10天,每一次都在同一处位置做掉头动作,在之后就应该可以指挥或提供辅助,帮助驾驶员在此提供更好地转弯。 

其次是感知。 车应该能够认知具体的场景,包括交通、天气、车内几个人、与驾驶员的关系,这样的感知将对最终的智能化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现在正在加强相关的技术部署,当这一能力能够运用在车端,人与车间的互动将带来非常深刻的感受。 

在座舱内,车辆能够对开车过程、舒适性需求、休息办公及娱乐需求进行感知与判断,并随之提供相应的支持,都是未来车端智能化需要探索的场景。 

随着这些能力不断的拓展,我们希望把能力交给消费者,让他们更多按照自己的和需求,去定制他所期待的车的“行为”。快到家的时候车辆有怎样的调整,进入商场或公司时有哪些反应、长途出行时车有怎样的变化,都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来做灵活的配置。 

让一台车真正像一台智能化设备一样被使用,让消费者能因此而产生拥有和购买的想法,就是这个产业发展到目前阶段,产品经理在设计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但从目前的汽车产业内,产品经理的想象空间还没有被很好地打开。汽车工业超过百年,有许多固有的传统思路,使得在构建一台车的时候没能更好地发挥想象。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硬件和整车的开发仍然是长周期的,由于整车对可靠性的高要求,许多新技术要上车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完成适配、调整和测试。因此很难将一些有趣或有吸引力的特性快速导入到车端。如何快速在几个月、几周或几天的时间内,将消费者需要的功能组合或场景让消费者感知到,也是目前困扰行业的一个巨大的课题。 

我们的车已经具备了云端支持,电子电器架构已经发生变化,现代化的操作系统和现代化的软件、硬件体系已经被导入,车端有了非常多的传感器,有强大的AI支持。当所有条件已经准备好后,整个产业应该在开发段从产品经理角度去思考,如何将车变为一个能更快速导入新特性、拥有记忆、能够根据场景改变行为模式的产品。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车云一体的平台。 

无论刚刚提到的记忆还是车辆感知,只有放到云端,让数据在车与云间互动,将个性化设定在特定场景中发挥出来。 

这首先需要在电子电气架构中横向将域打通,无论座舱、自动驾驶还是动力,以软件和服务的方式完成链接。第二则需要完成车与云端的有效连接,这让我们在设计阶段就能完成定义,哪些特性是在车发布时就具备的,另一些可以是在发布后的每一周中完成不断地更新与迭代的。 

当我们在提供这些技术和解决方案时,特别期待车企内的产品经理能够快速崛起,去打造更有感知力和记忆力的产品特性,提供更灵活的产品设定,甚至能够带来可供第三方开发者所用的开发者平台,进一步完善用户定制化的体验。 

东软睿驰一直在这一方向上努力,我们提供了基础软件NeuSAR,使得车内的嵌入式的开发演化成用更现代的软件的技术,去开发车内的中央控制器,自动驾驶控制器,驾舱控制器,以及跟云端互联的网络系统。 

我们的车云一体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平台管理的体系,包括场景编排功能,车内场景应用的引擎、运转的引擎,以及整个对于数字化平台的支持,使得车辆特性能够被更丰富的定义、并快速完成仿真、调试并发布到车上。 

当我们把场景编排能力开放给消费者时,可以完全根据需求来完成定制化。而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则可以开发出许多在车辆设计者最初完全想不到的功能与特性,这是未来具备记忆和感知的智能汽车所应该拥有的场景化能力。 

我们的车云一体服务平台会带来更好的开放性,当软件生态与软件能力不断开放,智能一定会更加强大。当驾驶体验、油门调教等此前只有极高深的工程师才能解决的课题开放给软件工程师和更多产品定义者,产品就变得更具贴合性,真正让方向盘后的驾驶者更因此而有购买的意愿。 

当我们还在讨论线控底盘的时候,我们觉得数字化还在道路上。当我们在讨论架构的时候,我们觉得软件在车内的变革还在道路的过程中。当我们在讨论车云一体的时候,我们知道云和车还没有连成一体。 

当我们不再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当产品经理能够让工程师安心在后台编代码的时候,可能才是汽车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开始。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的主题,谢谢。 

+1
1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目前本地生活是字节优先级最高的业务之一。补全外卖能力,为商家提供流量扶持,手握6亿日活用户的抖音,开始正面挑

2022-08-1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