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城科创比拼,郑州追平第一需要多久?
文 | 王聪
编辑 | 王圆磊
2021年6月,楼阳生调任河南省委书记,3个月后,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紧锣密鼓首次提出引领河南发展的“十大战略”,并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河南开启了换道领跑新征程。
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成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河南最重要的战略方向。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就在2022年7月,中部第一个科技创新中心落子武汉。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武汉正式成为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之前,合肥已经建成国家科学中心,作为中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深圳并驾齐驱。
据了解,科学中心强调基础科研的研究和突破,科创中心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成功转化。谁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一边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谋划,一边又面临只争朝夕的竞争态势,较“风投”城市合肥、教育重镇武汉、网红之城长沙以及南昌、太原而言,郑州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在哪里?成为科创中心,郑州还缺点啥?该如何发力?
冲刺国家创新高地,郑州的“华山一条路”
2016年,郑州晋级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强调,“河南要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2021年,郑州提出“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打造国家极具活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2月,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融合发展,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发展要义。
到了4月,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多个场合,深刻阐释创新能力是郑州必须加快提升的核心能力,是“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决定性因素,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体制创新、开放扩大,加快打造“四个高地”。
紧接着,6月份,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郑州市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规模大、活力强、环境优的创业投资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郑州打造“中部创投之都”提供政策支持。
2022年7月,郑州市人民政府重磅发布《建设国家区域性现代金融中心》,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服务创新高地。
可以看到,郑州在政策端持续发力,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方向已经锚定,一个极具创新和活力的科创中心城市呼之欲出。
但是,就目前来看,合肥接连几次“投资”成功,成为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最佳风投”城市;武汉名校林立,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储备,成为推动武汉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沙趁着新消费浪潮,一跃成为网红城市;南昌、太原也在持续发力,各地纷纷提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六市开始了创新能力的大比拼。
中部六市的创新能力之争
2022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5个方面、30个评价指标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
其中,武汉排名第六,位列中部城市第一位。合肥、长沙分别位列第八、九位,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长沙已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8,合肥则是进步速度最快的城市。
在该名单中,郑州仅得58.92分,在72个创新城市中排名第21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仅排到第5位,与武汉、合肥有明显差距。
36氪河南整理
从城市排名中,窥一隅而知全貌,也能看到各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创新能力。
武汉、合肥的城市科研实力最强,武汉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及超大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科教基地,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双一流大学,这为武汉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相比武汉的教育资源,合肥科研基础力量雄厚,合肥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有4个国家实验室、6个大科学装置集群。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为合肥打造科学中心提供了人才支持。
外界对长沙的印象多是新晋网红城市,其实,长沙的高校数量也不容小觑,长沙有4所双一流高校,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数量仅次于武汉。
抛开教育科研力量,上市企业数量也是区域经济活力的体现。尤其是科创板上市企业,更能凸显上市公司的“硬科技”属性。
根据36氪河南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共有439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上海、北京、苏州、深圳位居第一梯队,在数量上全国领先。
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合肥共有1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跻身全国TOP8,领跑中部其他城市。此外,长沙有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武汉有7家,南昌有1家。
河南一共有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但略显尴尬的是,截至目前,省会郑州暂无科创板上市企业。
郑州经济总量早已突破万亿,是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的一员,但从上市企业这一指标来看,其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相比,两者存在明显反差。
对郑州而言,未来要更加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四大行业,加强对“硬科技”企业的培育力度。
36氪河南整理
培育科创企业,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当前各城市都在加大对R&D活动的经费投入,从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中,也能看出城市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郑州越来越重视对R&D活动的经费投入,2020年郑州的R&D经费投入总量为27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31%,较上年增长16.9%,指数增长在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
但对比其他城市,2020年武汉的R&D经费投入为548.05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投入总量上,郑州与武汉存在差距。
此外,长沙的R&D经费投入为357.52亿元,位列第二名;合肥的投入总量为353.5亿元,仅次于长沙。对比R&D经费投入强度,合肥投入强度为3.52%,位列第一;武汉投入强度为3.51%,以0.01个百分点的差距仅次于合肥;郑州R&D经费投入的增长势头虽然十分显著,但2.31%的投入强度还尚未达到当年全国水平(2.4%)。
南昌和太原的科研经费投入分别为111.77亿元和91.1亿元,与其他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来源:公开信息、政府官网。36氪河南整理
中等生郑州的科技创新补课表
从以上指标来看,郑州的科创水平在中西部六个省会城市中仅是中等水平,但是,随着这两年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郑州正在加速发展科技创新,向科创中心的目标迈进。我们从科研硬实力、科技金融、科研人才三个角度,对比武汉、合肥,分析郑州科技创新的硬核路径。
1、增强科研硬实力,布局“国之重器”
院士,不仅是一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也代表着一个区域科研硬实力的“天花板”。
据各市科技局和科协的数据,目前,在郑工作的院士有24位,然而,长期科研关系在武汉的院士有81位、长沙有42位,合肥有31位。
一个区域对院士的吸引力,需要科研力量的内核支撑,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要前瞻30年想问题,做决策。为此,河南大力重振科学院,从根本上建设河南的创新硬实力,布局原始创新。
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代表着区域科学技术的竞争能力。
目前合肥已经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第4个大科学装置于今年3月正式交付启用;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武汉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2项。
为了补足短板,郑州落户了3家省实验室,并推进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对标国际水准、国内一流,高起点规划建设中原科技城。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的建设,实现了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也落地郑州,为郑州再添科研利器。
2、弥补资本短板,引入主流资本
据36氪河南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国发生超3000笔融资事件,但河南省上半年仅发生78笔融资事件。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引主流资本入郑,以市场化资本赋能郑州创新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前郑州最值得突破的课题。
安徽省长王清宪有一个观点,地方政府要注重“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
合肥就以亲身实践证明了金融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合肥以“投资”的逻辑发展城市,连续落地了京东方、蔚来等头部企业,十年间,GDP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目前,合肥建立了“引导性股权投资+社会化投资+天使投资+投资基金+基金管理”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了创新资本生成能力。
2015年,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为科技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了武汉市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
武汉和合肥科技金融的发展模式,无疑为郑州提供了范本。
郑州也意识到金融的重要性。6月29日,郑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郑州市促进创新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力争到2025年建成中部创投中心。7月15日,郑州发布《关于建设国家区域型现代金融中心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
可以看到,郑州在科技金融上的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真正理解其中的要义,政府部门必须跟企业贴得更近,也需要经历实践的反复考验与反刍。
3、留人,还是引人,这是个问题
人口流动方向是城市经济活力最直观的表现,中部六个省会城市都纷纷加紧抢人大战。
实际上,从武汉、合肥的人才集聚来看,本地双一流大学对人才培养发挥了核心作用,人才向外求,不如向内求来得更扎实。
拿合肥为例,中国科技大学成为合肥科技创新的人才摇篮,围绕量子力学等未来产业,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低调而奢华。合肥正全力推动“科大硅谷”的建设,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目标是汇聚中国科大校友力量,加大“高精尖缺”人才招引力度。
当前,武汉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留住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创业。长沙目前将人才政策升级为45条,促进人才留长在长发展。
相比而言,郑州的人才政策却只能外求。为引进并人才,强化郑州市的后备人才储备,郑州制定了《郑州市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实施细则》,筹建青年人才驿站,聚焦解决青年人才来郑“第一步”的问题,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落户郑州。
郑州虽然有超一千万的常住人口,但仅有一所双一流大学,河南今年为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双双引入院士校长,提出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从根上留人,郑州要发力了。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候,加上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这样的表述,意指从根上培养人,从根上留人。
对于郑州来说,虽然距离科技创新中心还有一段路,但可以看到,郑州已经走在创新与改变的路上,建设成为中部的科技创新中心,郑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