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低碳环保风是割消费者韭菜吗?
自去年“史上最严限塑令”文件正式在全国生效后,食品行业也积极探索减塑方案,走在了低碳环保的前沿。肯德基和麦当劳将此前常见的塑料勺改换成木勺,将汽水杯在全球范围内改为可回收或环保材质,新式茶饮品牌将塑料吸管改换成了纸吸管。
但因为木勺变形舀不起汤、纸吸管吸水变软难用甚至满嘴纸屑,这些环保举措一度被吐槽。各品牌仍不断尝试,改用更不影响口感的PLA可降解环保吸管、让消费者使用自带杯减少浪费、消费互动获得绿色积分等。
随着近期“雪糕刺客”话题被热议,很多消费者质疑各类消费品牌一手主打健康一手倡议环保,以此提高售价,将原材料与营销成本全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很多人恍然惊呼:低碳环保难道是制造概念为了割这把年轻新鲜的韭菜?
01
Break Free From Plastic进行的一项全球品牌审计显示,前十名制造最多塑料垃圾的生产商中,有7个是食品品牌。减塑确实是食品行业一直以来必须面对的环境议题。
从2021年起,欧盟将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餐具、棉签、吸管等塑料制品,这些用品将由纸、秸秆或可重复使用的硬塑料替代。上月欧洲议会通过碳关税新提案,除了钢铁、铝、水泥、化肥及电力原有五个行业,还将新纳入有机化学品、塑料、氢和氨四个行业。作为塑料采购商的全球食品巨头从一开始就明白,低碳环保不仅是一项社会行动,更是契合各国减碳战略,从经济成本出发的先行考量与尝试。
食品行业在低碳环保之路上,除了采用纸质或其他包装材质代替塑料,还尝试变废为宝、原材料回收再利用、使用植物基等方式实现。
伊利在2020年世界清洁地球日,率先在金典牛奶包装上启用了纸吸管。这款纸吸管采用了FSC森林认证原料制作,可在3到5个月完全自然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实现对自然环境零污染。
2019年10月,可口可乐公司正式推出首个使用海洋回收塑料制成的可乐瓶,它含有25%从地中海和海滩回收的海洋塑料。大企业尝试用技术去解决塑料的回收率问题。
达能北美公司联合Full Harvest农产品公司推出了一款柠檬酸奶,采用那些可能被浪费的水果原料加工而成,减少食品浪费。
在对环境友好程度上,燕麦奶品牌Oatly表示生产相同分量的燕麦奶比牛奶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植物肉代替动物肉,可以解决营养转化低效问题,提升耕地、水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全球肉类短缺带来的营养问题。
02
无论是跨国食品企业,还是新式消费品牌,都在低碳环保的行动上做出了许多切实的尝试,但不可否认,食品行业的可持续之路并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环保包材的成本更高,纸包装、可降解塑料的价格要比普通塑料价格高出倍数级。以吸管为例,普通塑料吸管出厂价在3、4分钱一个,做成纸吸管就变成了1角钱,做成PLA聚乳酸就要1角5分钱左右。并且,由于对可降解塑料吸管的需求加大,产品原料成本上涨,从2018年初1.8万-1.9万/吨,涨到接近4万元/吨。
其次,可回收材料的利用率低。对于可回收材料而言,只有保证回收率才能够讨论对环境的实际价值并降低成本。而在实际工作中,回收率远未让人满意。2021年,全世界销售的塑料瓶数量达到5833亿个,仅有11%左右能够回收利用。
再次,环保材料的质量有待提升,从而提高消费者实际的消费体验。以纸吸管为例,其耐水性不及塑料吸管,且不能做到和塑料吸管一样薄。在英国市场,麦当劳提供的纸吸管还曾遇到不能降解的问题:由于消费者抱怨纸吸管太软了,麦当劳只好把纸吸管不断加厚,导致材料虽然可降解,但吸管太厚难以被回收商回收。而PLA可降解吸管的保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一年之后产品就自动开始降解,而塑料吸管保质期有2-3年。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消费者不愿意只为健康、环保的理念买单。当品牌商的健康环保说辞只停留在口号或者是小部分产品线时,消费者一旦识破将迅速抛弃他们,品牌形象跌入谷底。当品牌商的环保行为加大了产品的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最终又要消费者承担时,在性价比和为环保支付高溢价的选择面前,消费者开始考虑最终的消费行为是否值得。
03
低碳环保不应该只是品牌营销的概念,更不能成为收割年轻消费者的营销武器。食品行业在低碳环保强监管的需求中,应该将低碳环保行为真实可信地展示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可持续行为,同时相关数据不可篡改,可查可追溯。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安全与可持续行为追溯,唯链科技提供了友好便捷的追溯工具,成为了食品企业的可靠技术合作伙伴。
同时,品牌应不断迭代升级寻找更多环保方案,降低环保成本并将之纳入到自身产品成本体系中予以消化。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会因环保而涨价,甚至产品在材料的不断升级中可以降低价格,消费者才愿意轻松积极地加入到品牌环保生态中。
品牌也应带动供应链、平台渠道、消费者共建共创。企业将低碳环保切实付诸行动,才能与上下游协同联动,实现真正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