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禾资本合伙人杨瑾:“专精特新” 创投有道|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时氪分享·2022年06月24日 07:00
面对行业困境,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要去向哪里。因为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坚持科技创新是当下走出低谷的最优解,这就是所谓的“辨方位而正则”。

6月17日,“WISE2022新风向大会-大湾区专精特新趋势论坛” 在广州举行。作为2022年首场线下WISE系列活动,承载着探风口、引动向、看趋势的重要意义, 今年“WISE新风向大会” 将目光锁定在“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概念自2011年首次提出,2022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十年间,从概念提出到形成政策体系,扶持力度不断加码。 

作为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数量最多、发展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起飞的理想之地。 

在“专精特新”风口渐起之际,本次论坛邀请政府、企业与投资机构三大经济力量,聚焦大湾区“专精特新”发展趋势、新机遇&新市场&新消费、智造与效率三大风口议题,深度剖析专精特新机遇,助力大湾区加速发展。 

松禾资本合伙人杨瑾以“专精特新” 创投有道”为主题,分享了硬科技驱动下的创投视角和方法论。杨瑾认为,在波动中不变的是硬科技驱动以及价值投资,能给客户带来真实价值回报的企业。技术底层创新的最终结果是要创造社会价值,也就是创投要向善。硬科技驱动带来的除了能科技兴国,能让整个产业得到巨大提升之外,实际上也带动了整个生态,包括供应链变革。

以下是松禾资本合伙人杨瑾的演讲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各位嘉宾、各位企业界的朋友,创投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松禾资本的合伙人杨瑾,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还是从专精特新创投视角,我们看到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专精特新是硬科技驱动的创投机构的基本价值观,松禾从成立开始,就希望投一些像硬科技驱动的、有技术创新、能解决卡脖子技术,有产品化、工程化优势,专注打造系统优势,包括有核心团队和生命周期管理的企业,所以我们会把“创新”和“专”放在一起。回顾过去十多年,机械设备、化工、医疗一直是前三位的领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华北、华中,还有一些西南的片区。

我们每年可能看400到800个项目,怎么筛选?一个标准就是技术底层创新的最终结果是要创造社会价值,也就是创投要向善。

我们筛选项目的标准已自成体系,例如企业要有硬科技驱动以及技术底层创新,能够解决“卡脖子”技术;其次企业要专注打造系统优势,包括人才优势、产品化优势以及工程化优势等。

松禾资本二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科技领域投资。技术底层创新最终的结果是要创造社会价值,这也是我们筛选项目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坚持投资科技创新、坚持创投向善,最终的梦想是让世界更绿色,让社会更智慧,让生命更健康。

我们2020年投资的一家合成生物学领域企业蓝晶微生物,除了涉及医药领域,也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产业化机会。2016年蓝晶微生物创立时,正值国家推出“禁塑令”,企业看到了环保塑料的价值,就投入研究全生物可降解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由PHA制成的塑料品,被丢弃后可以在土壤和水体中被自然降解,变成土壤和水体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蓝晶微生物的生物降解新材料PHA产业化项目在今年年初开始动工。设计PHA年产能 2.5万吨,粗略估计,将帮助使用者减排5万吨二氧化碳,实现商业与社会层面的双重价值。

回顾这些项目,可以看到硬科技驱动带来的除了能科技兴国,能让整个产业得到巨大提升之外,实际上也带动了整个生态,包括供应链变革。

举个例子就是华大智造。生命科技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就是DNA结构的发现;第二次就是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第三次就是现在的合成生物学。在第二次的基因组计划中,华大智造的二代测序仪功不可没。华大智造在2014年6月30日正式获得国家批文,开始在无创产前筛查领域的应用,也开启了整个中国基因测序的序幕。如果没有华大智造产业化的第一步,就没有这些年基因药物、细胞治疗药物以及生命变革的基础。

今年5月7日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华大智造在美国赢得了诉讼,也就意味着当下国内生命科技领域,在二代测序这一部分基础层面没有被“卡脖子”,真正拥有了从测序试剂、仪器到整体的不同领域解决方案。

除了硬科技驱动,我们也很关注产业模式和定位。

时间来到今年,大家会觉得政府这么重视专精特新,创投机构会怎么看呢?

总的来说,这两年资金流动性大幅下降,意味着募资难度会更加增加,机构投资会更加谨慎。拿我最熟悉的医药行业来说,纳斯达克医药股市值到达了几十年历史的最低分位。

再看看纳斯达克100指数总体这10年来的变化,2012年到2021年纳斯达克100指数10年增长了5倍。实际上这30年从来没有掉过,一直都是往上走的曲线。直到2020年初持续至今年年初,纳斯达克综合市盈率大幅下挫,到5月底为止是17.84分位,非常非常低。

一级市场投资面临这样的变化,因为资金安全性是下降的,因为退出路径会变少了。创新在早期的高估值对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表现出的结果就是募到的资金会下降。我们很感谢最近政府发行了很多母基金来支持创投,但是最难的是市场化资金,也就是安全性下降以后,导致大家尽可能把现金握在手上。

所以,我们更关注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的创新,我们关注真正能为客户、能为社会、能为经济创造价值的创新。这个创新已经不是过去十年讲的创新,是真正希望立破并举、重组博弈的创新,也就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

从松禾角度来说,在波动中不变的是硬科技驱动以及价值投资,能给客户带来真实价值回报的企业。细分来讲,一定要有这么几个驱动力:

第一,底层技术创新要有真正硬核的实力,不一定要跟全世界最TOP的比,但是要能解决国内卡技术脖子的问题。

第二,是做好产品矩阵、交付力以及业务触达体系。

第三,每个创新企业从成立开始就要有卓越的现金流管理能力,这也是可持续成长的一个资本。保证在低谷期不会死掉,高光时能容纳更多资金。

最后给企业创新几点建议:

首先是创业之初一定要知道创业伙伴在哪里,除了技术本身外,行业需要什么,需要解决什么,要奔赴哪里,同时还需要具备商业运营、打造产品矩阵的人才。

其次是行业资源迅速整合的能力,包括横向和纵向的资源整合。举个简单例子,今年创新药能够实现快速跟随的策略,真正底层的原因就是药物分子靶点的选择和药物分子设计的能力。

我去年看了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是从欧洲回来的团队,一个项目是国内本土著名院校的科学家团队创立的,他们都有很深的基层创新基础。但是这一年半,在发展速度上却有很大的差异。欧洲回来的团队成员有上市公司工作的经历,基于自己的计算能力迅速组织起了实验能力,中间体的生产能力以及动物模型的开发能力,在极短时间内把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朋友圈,生态圈全部建立起来。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接了20多个不同合作开发的订单,实现了2000万以上的收入。而另外一个项目还处于拓展实验室,摸索交付体系阶段。因此除了底层技术以外,如何迅速组织,提升运转效率对于企业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觉得中国除了底层技术以外,怎么迅速组织起效率也是很多专精特新企业是要关注的。

另外是拒绝零和心态,多跟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不要只是一枝独秀,如果整个赛道上只有你一家在玩,是很难完成的。

最后是进行跨界的创新应用。医疗器械领域有大量的智能数字化、机械化应用,需要用到半导体、芯片以及绿色能源。这一部分的创新,可以与其他的先进制造团队进行跨界合作。

谢谢大家!

+1
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心率七年五代创新,华为运动健康军团不断拓宽技术护城河。

2022-06-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